|
在河源申办第23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下称世客会)的过程中及成功以来,这个在世界客家人心目中的地位不亚于奥运会的盛会受到了河源各届的关注。各种媒体多次介绍世客会,网络论坛对河源如何办好世客会更是热闹纷呈。然而,对于世客会的认识,从关注世客会的热心到市民政府官员乃至本地的文化研究者基本还停留在一个很浅湿的层面。
这样的现状并不奇怪,因为虽然世客会至今已经举办了22届,但是对于这个对客家及至中华文化圈影响深远的“文化创造”的真正意义反思的人却很少。日本学者绪方修教授的《世界客家大会の行》是所见该问题的第一个学术研究成果,此外,刘义章和老冠祥的《香港与客家运动》及周建新的《在路上:客家人的族群意象与文化建构》等论文也对世客会有所分析,最近的研究成果也是本文要重点介绍的是周建新的《族群认同与文化生产——关于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人类学研究》。
周建新博士不是客家人,但从上世纪90年代末投入客家研究后,成果不断,成为新一代客家研究的领军人物之一。他很早就关注世客会,并受邀请参加过多次世客会国际学术研究会。可以说,周博士对世客会的认知是深刻的,他在美国著名的人类学期刊《Chinese Sociology & Anthropology》2007年秋季刊上发表的《Hakka enthnic group identity and cultural production: an anthropologicanlysis about the world Hakka conference》(族群认同与文化生产——关于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人类学研究)一文表现了这种深刻。
在这篇文章中,周建新博士运用人类学的方法对世客会的由来及发展过程进行了梳理分析。他认为客家人从宗族组织到民间组社,再经历二十世纪的几次正名运动,客家人“通过客家族群意识和‘客家精神’的提倡,构建起了客家族群的自我认同”,而这正是世客会产生的组织与文化基础。世客会产生,是客家人从各自宗族团结到族群团结和从宗族意识到爱国意识的升华之结果,是客家人在新时期的文化创造,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联谊的典范。正如龙川客家人、香港崇正总会会长黄石华所说:“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便在世界各地分别举行,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也被誉为海外客家人团结的新里程碑,亦为海外中国人洲际联谊之篙矢。”
世客会在发展过程中会议内容不断增加,形成了现在的一个基本范式:1、主席团会议——主要内容是确定本届大会的议程,研究各地的客属社团提案,确定下一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主办社团与地点;2、开幕式及客家民俗、民间文艺表演;3、乡情报告会——由各地客属社团报告乡情;4、国际客家学研讨会;5、经贸洽谈会;6、客家文化艺术展;7、品尝客家风味小吃;8、旅游观光;9、闭幕式、交接仪式及文艺晚会。由于为了突显举办地的地方特色,展现举办城市的风采,每届的主办城市为了突出东道主的地方特色,主办方在上项每项活动内容上可谓是煞费苦心、精心准备。另一方面,世客会规模日益扩大,规格日益提高,会议的文化、经济信息量都越来越大。近几届在大陆召开的世客会的参会人数基本都在3000人上下,每届召开之际,都受到国家以及承办社团所在省市的高度重视,一些国家的政要人物还亲临大会。如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参加第十二届梅州世客会,第十三届则有新加坡副总理李显龙出席,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亦亲自出席第十五届大会开幕式,十六届龙岩世客会有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兆国、罗豪才、张克辉亲临大会指导。十九届赣州世客会也有全国政协副主席刘延东、罗豪才等亲临大会。各届会议的经贸洽谈也成果丰硕,第十八届世客会签约27亿美元,十九届签约41.7亿,第二十届举办地获投资45亿元,捐赠350多万;对举办地旅游及相关文化产业的带动更是不可估量。可以说,世客会对举办地,特别是客家地区的影响是全面的,梅州、龙岩和赣州举办世客会对本地客家认同、经济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通过世客会发展过程的分析,周博士认为“30多年来,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已从过去单纯的恳亲联谊,发展到今天的文化、教育、科技、经贸的广泛交流与合作,成为海内外客属乡亲联络乡谊和进行跨国、跨地区交往的重要载体。随着客家热遍布全球,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已不单单是海内外客属乡亲的聚会,而被经济界、学术界乃至政界广泛关注。”世客会对于客家人的重要,是因为它能起到“团结客属,共谋发展,对抗外来攻击”的作用,而经济、政治多种因素参与进世客会,“世界客属恳亲大会这种乡土性、族缘性的的传统文化资源不仅被客家人所利用,亦被地方政府(不管是客家省市还是非客家省市)甚至国家政权策略性利用。”
对于举办地而言,“卷入客家认同,热衷于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主要在于树立形象、对外宣传、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利用海外客籍华侨华人这个跨国文化共同体的文化认同和家乡情结,以客家认同为纽带,以吸引客家富商前往投资。”
因此,研究本地客家历史与文化,论证本地区在客家历史形成中的地位,挖掘本地客家文化资源,理清本地客家与海内外其它客家的联系脉络是政府用世客会打“客家牌”的基础。这在主观与客观上都促进了本地文化的挖掘、保护与发展,增强了本地客家人的文化认同,随之也带动了本地文化产业的发展。以赣州为例,其客家文化研究虽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然真正大发展则缘于赣州申办第十九届世客会成功,2003年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中心成立,随即成为省一级的重点研究基地,研究成果规模出现。这些研究奠定了赣州“客家摇篮”的地位,在第十九届世客会上,一套有着较高品味的“走进赣州”丛书作为礼品赠送给与会嘉宾;一系列较高水准的客家文化活动呈现在世人面前。更重要的影响在世客会后,赣南地区90年代很少人知道自己是客家人,而世客会几乎是一夜之间让赣南讲客家话的人认同了客家,随之而来的是各种以客家或相关名称命名的企业、店铺、商品品牌等等,客家文化旅游也从无到有,发展迅速。
周博士提出世客会的“性质应该理解为客家族群在全球化背景下谋求发展的自觉行动,是一种传统的创造或再发明”。世客会的确是一个传统与现代互动的场域,一个客家文化再造的舞台。东江客家是“四江”(赣江、汀江、梅州、东江)客家中较开放、富有商业气质和创造力的一个群体;而河源又有着丰富的客家历史文化资源,在现代化进程中也有着出色表现。在第23届世客会举办之际,期待东江客家的代表——河源客家人有精彩的文化再现与创造。
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