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78|回复: 0

客家女李桂花巧助陈毅虎口脱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17 18:01: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2年01月25日 10:19:10  来源: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弥天烽火中,陈毅与游击区的群众结下了浓浓情愫,并视他们为“重生亲父母”。正是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帮助与支持,陈毅在游击区多次虎口脱险。陈毅生前始终没有忘记游击区的人民群众,曾深情地回忆说:“没有人民的积极支持,没有人民群众生死与共的团结,要想坚持下来是不可能的。”“特别是游击区的妇女,对游击队的支援,可以说达到了舍生拼死的地步。”信丰客家女李桂花,就是一位曾“舍生拼死”、巧助陈毅虎口脱险的女交通员。     一     李桂花,又名李细妹子,1911年生于江西信丰油山坑口村。由于家境贫困,李桂花5岁时被父母送到油山老屋下村一户刘姓人家当童养媳。丈夫比她小4岁,但忠实厚道,非常勤劳。婆婆对她更是无微不至地关怀。尽管如此,由于地主豪绅的残酷剥削,李桂花一家一直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信丰不仅是客家聚集地,也是中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县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苏维埃运动和客家文化对李桂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进军,广泛开展农村游击战争,实行土地革命,苏维埃革命运动蓬勃发展,赣南各县纷纷建立起苏维埃政权。广大民众积极参加革命运动,“打土豪,分田地”。农民翻身做了主人,支持革命的热情空前高涨。毛泽东曾指出:“妇女在革命战争中的伟大力量,在苏区是明显地表现出来了。”信丰的妇女们同样是苏维埃运动的伟大力量。李桂花作为客家妇女的优秀代表,积极响应苏维埃政府的号召,在油山地区投身“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活动。当时,为了与广东南雄苏区建立联系,党组织在李桂花家设立了联系点。在苏区反“围剿”的残酷斗争中,李桂花始终保持坚定的革命信念,多次突破敌人重重关卡,穿越赤白交界地区层层封锁线,闯过反动民团的盘查和暗探的追踪,出色完成党交给的任务,被誉为“红色女交通员”,得到党和县苏维埃政府的表扬。     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信丰就成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中心区域之一,一度还是中共中央分局所在地。由于李桂花家就坐落在大山旁,后面又是一片茂盛的密林,便于隐蔽和撤退人员,中共信康赣县县委便把其家设作了交通联络处。面对白色恐怖,李桂花总是不畏艰险,不断为游击队办事。     1935年春,项英、陈毅、陈丕显等从江西于都上坪山区突围来到信丰油山坚持和领导游击战争时,都先后到过李桂花家。他们亲切的称呼她为桂花嫂,她也亲切地叫项英、陈毅、陈丕显为老周、大老刘、阿丕。     二     1935年冬,由于国民党的残酷“清剿”,油山游击队断粮了。一天,遭敌人伏击,陈毅钻进树林后迷失了方向,与游击队失去了联系。林中毒气熏天,虫蚁遍地,灌木丛中还不时会游出花斑腹蛇。陈毅饿得饥肠辘辘,两眼昏花,眩晕过去。当陈毅醒来时,发现自己已被平放在铺垫好的木板上。     “啊,大老刘,您醒了?”这时,李桂花走了进来,手里端着一碗粥,“我上山打柴,看到您躺在地上,伸手一试,还有气,就叫我男人把您背了回来。”“谢谢你,桂花嫂!”陈毅眼中闪着感激的泪花,接过粥,狼吞虎咽地吃了下去。李桂花接着说:“我已派人向李绪龙、朱赞珍老俵报信去了。”     这时,院中的小黄狗突然“汪!汪!汪!”狂叫起来。眼看敌人就要走进院子,为了给陈毅报信,李桂花一边提起嗓门喊:“小狗,不要叫了,这么多兵来了,你还不听话,会挨打的。”一边牵着两岁的女儿从房中走出来,“热情”地招呼:“各位老总,辛苦了,来来来,坐下休息休息!”     国民党士兵三三两两地坐在院子里休息,喝水。不久,一个刀条脸、斜楞着三角眼的敌营长在朱保长的陪同下走了进来。     “桂花嫂,你家男人呢?”朱保长问。     “到山里去了。”李桂花应道。     “到山里去干什么?”敌营长厉声盘问。     “砍柴呀!”李桂花说。     “你院子里已经堆了这么多柴,还砍柴?”     “我们种田人,都是这样,冬天打柴。”     “老总,没错!我们这里有冬天打柴的习惯。”朱保长出面担保,桂花嫂是一个老实本份的人。     敌营长走进屋里,四处打量了一下,眼光停留在破旧的小阁楼上,疑虑地喝道:“楼梯哪里去了?”     “怕小孩往上爬会摔跤,拿走了。”李桂花不慌不忙地回答。     “我要到上面去看看!”敌营长好像发现了什么似的。     保长问;“桂花嫂,坏梯子在哪里?”     “在院子里,”李桂花生气地说,“要搬你们自己去搬!”     “来人,把梯子搬进来。”敌营长吆喝道。     一个士兵把一架坏梯子搬了进来。敌营长登上摇摇晃晃的木梯,爬上阁楼,却是黑洞洞的什么也看不清。他发现窗洞被一捆破棉絮堵着,伸手用力一拉,阁楼才有了一丝光亮。这阁楼只有一人高,里面堆放着几件闲置农具、几个破斗笠和一堆干稻草。     陈毅就藏在那堆干稻草堆里,手里握着手枪……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李桂花猛地把一个砂钵往地下一砸,“哐当 ”一声,吓得敌营长赶紧掏出手枪,指着下面质问:“怎么回事?”说着慌里慌张地就下了楼梯。     李桂花往身边小孩屁股上使劲捏了一下,大声训斥:“谁叫你捣蛋,把我的砂钵打破了!”     小孩子委屈地大哭起来。     “丢他妈的!”敌营长生气地骂了一声,又准备上楼去搜查。     突然,院子外响起了枪声。“报告,发现‘共匪’往山上跑了!”一个士兵匆匆走进来。     “给我追!千万别让‘共匪’跑了!”敌营长挥着手枪急促地命令。     望着敌人像一窝蜂似的跑走了,李桂花长长地松了一口气,悬着的心,像一块石头落了地。她刚要上楼梯,猛听到背后传来一声熟悉的笑声:“桂花嫂!”     她回头一看,只见李绪龙带着几个游击队员跨进了院子。     “李老俵,你们来了真是太好了!”李桂花惊喜地说,用手指指阁楼,“他在上面。刚才好险呀!”     听到李绪龙的声音,陈毅走下楼梯,与大家一一握手。     “我们得到报告,说桂花嫂家到处是敌人,”李绪龙说,“朱赞珍就带几个人来把敌人引开了。敌人或许很快又会返回来,我们赶快上山吧!”     临走时,陈毅走到李桂花身边,真诚地说:“谢谢你,桂花嫂!”          三     国共第二次合作后的1937年秋,根据党中央指示,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赣粤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之一部,先在油山集中整训,后开赴大余池江。     1938年1月,李桂花带领油山一支慰问队,挑着500双鞋、500斤花生油等慰问品去看望在大余池江训练的新四军。陈毅深情地对李桂花说:“这几年,你们给我们送米、送菜,还给我们做鞋、带路、送情报、救护伤员,才使我们渡过了艰苦的岁月。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油山群众对革命的支持和帮助!”李桂花激动得热泪盈眶:“大老刘,我们盼望你们在抗日前线英勇杀敌,多打胜仗,早日回来!”这次一别,李桂花与陈毅就再也没有见过面了。     新中国成立后,陈毅一直念念不忘一起战斗过的李桂花,曾先后两次转达对李桂花的关心与问候。1960年,陈毅委派妻子张茜专门前往信丰油山,看望和慰问李桂花等当地乡亲。见到张茜,得知陈毅始终牵挂着游击区的广大群众,李桂花心中十分激动。她深情地回忆了自己在陈毅的领导下进行革命斗争及1935年冬救陈毅的经过,最后说道:“现在几十年过去了,但陈毅元帅的音容笑貌还经常浮现在我的眼前。多么难忘那三年游击战争啊!在陈毅元帅的关心和教育下,我不但战胜了革命中的艰难困苦,而且还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张茜代表陈毅感动地说:“衷心感谢老区人民!”1962年2月17日晚上,在北京举行的中共中央扩大会议结束后,陈毅派秘书到友谊宾馆把与他一起在赣粤边坚持过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刘建华(原名刘新潮)、朱赞珍,以及后来到江西赣州工作的李立超和信丰县委书记白怀谨,接到家里做客,关切地询问李桂花和信丰县的情况。在了解有关情况后,陈毅专门交待,让信丰县委的领导转达他对李桂花的问候,并表彰了她在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中支援红军游击队的功绩。     陈毅还嘱咐儿女不要忘记游击区的群众,要常到游击区看望他们。2006年1月,陈毅的儿子陈小鲁等人到油山大屋下村锡坑小组参观项英、陈毅旧居。在听取县委党史办负责人介绍李桂花救陈毅的事迹后,陈小鲁朗诵起陈毅《赣南游击词》中的“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的诗句,以表达对老区人民和李桂花的热爱之情。2010年10月,陈毅之女、外交部原驻爱沙尼亚大使丛军率《追寻父辈的足迹》摄制组来到信丰,瞻仰信丰县中心广场陈毅铜像,参观信丰油山三年游击战争旧址等,并特意到油山大屋下村锡坑小组,找到李桂花的后人,听取他们讲述陈毅与李桂花在烽火岁月中的革命故事,并与李桂花后人一起合影留念。文 · 庄春贤 陈 安    (《世纪风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6 00:5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