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www.ctn.com.cn/china/hainan/lszgu11.htm<br>客家渡琼源远流长。在经历了漫长的艰苦创业后,渡琼客家人终于在琼岛的西南山区(儋州、临高、澄迈、琼中、白沙五县交界地)落地生根,安居乐业。客家话也成为当今海南语言交流的主要方言之一。
<br>
<br> 客家渡琼,早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年)就开始了。据明万历《儋州志》载:"客自高化载牛渡海"经商。"高化"指的是广东的高州、化州。可以肯定,明万历年间来自高州、化州的那些"牛客",就是早期的渡琼客家先民,而且这些客家先民是以牛商贩子身份出现在志书中的,并以那大地区为居住点。有关"那大"这个地名的由来,也讲述了客家人由客反主的演变历程。在《儋县概况》一书中:"那大镇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明万历年间设那大营。原有两个村庄:一个叫那恁村(讲临高话),一个叫大同村(一说南大村,讲客家话),后来两村各取一个字合为那大。"先有客家大同村,后才建那大营,由此可知,客家渡琼群居在那大地区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br>
<br> 在风风雨雨的400余年间,客家渡琼曾经出现过四次高潮。第一次高潮,起于鸦片战争以后,终至太平天国革命前夕。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帝国主义列强迫清政府开放广东沿海口岸,而导致在广东的台山等地的客家人口激增,势力的扩展,逐渐形成"土客相争","仇客分声"的局势。在此种局势的威迫下,该地区的客家人为了谋求出路,南迁渡琼,后人就把这批客家人称为"老客"。到了同治三年间,因广东西路事件(赤溪事件)及客家人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影响,为了避"世乱"及"逐客"的相逼,客家人又第二次大规模地渡海来琼,这也是后人所称的"新客"。这些"老客"、"新客"就是当今琼客家人的开山始祖。
<br>
<br> 客家渡琼的第三次高潮在三十年代之初。三十年代初期,大陆军阀混战不迭,各称霸一方。一些民族资本家和华侨实业家急于寻找一个相对稳定的投资环境,来发展自己的实业。与大陆隔海相望的海南岛因物阜土沃,又比南洋路近一程,正好成为这些实业家所寻求的"海外桃源",于是一大批客家人就分别从南洋、广东梅兴地区漂流渡琼,在儋县那大、琼中县三脚岭等地,投资经营矿、植(橡胶)业。兴办万发、侨兴、联昌、松涛等公司,创建海南客家街--那大梅兴街和松涛爪哇街。这次客家渡琼,人数虽然不多,但影响很大,来客多为殷富商贾巨子,资本雄厚,是海南橡胶种植业的创建人,后因风云变幻,这批客家人也相继转移到南洋去了。
<br>
<br> 第四次高潮是在1949年至1958年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后,人民解放军马不停蹄地南下海南岛。海南一解放,建设需要大批人才。当时适逢政府大张旗鼓地征召人才随军南下,开发建设海南,这对于那"无用武之地"的梅县客家人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一大批客家人就从梅兴地区随军南下琼州参加土改队和垦荒队,进住到海南各县镇乡村,各热作垦植场,成为五十年代初,巩固海南,建设海南的主力军之一。
<b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