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士軒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一生)】
中央大學在2003年的時候,風光成立了全世界第一所的客家學術機構,承載著客家族群在文化傳承和客家學術建構的重要任務。後來陸陸續續的在新竹、高雄、屏東等客家城鎮,相繼成立客家相關系所,一時間客家學術看似一片繁榮,前途似錦,客家文化好像開始被大家所重視了。 但是好幾年過去了,屏科大的客家研究所消失了,高師大也處在岌岌可危的困境中,只剩下北部的客家學院看似穩定發展,事實上前途令人堪憂。 2007年行政院客委會對台灣各大專院校的客家相關院所,做了一個現況調查研究,談到客家學院發展的幾個困境,例如:資源過度分散、師資不足、客家研究正當性等問題,這些問題都是一些困難性重重,需要由中央強勢主導才能夠有所改善的地方 。 就以中央大學為例,中央大學是一個理工為重點發展的研究型大學,校內的人文社會科系是相對弱勢的,其中社會科學是中央大學最缺少的一個部分,剛好客家學院內的師資剛好都是社會學、公共行政、人類學等社會科學相關領域的學者,讓中央大學增加了社會科學的思潮進來。不過客家學院的地位並沒有因此得到提升,「學院」看似很大,其實底下只有四個研究所,自然無法成為一個體制健全的社會科學類屬的學院;其次,客家學院的徵才過程一直有困難,應徵者不乏擁有許多學術成就的學者專家們,但是在客家族群正當性的大前提下,通通被否決掉了。難道只有客家人才能做客家研究?照此邏輯推理下去,台灣人就不應該學外國語、做外國研究了嗎?我們似乎一直無法擺脫「客家」本質的刻板印象,去單純的討論客家學術。 所以,我認為客家學院應該在一個大的客家研究的框架下,去發展出一套更完整的社會科學體系,增設社會科學門大學部,讓客家研究增加更多生力軍,並讓客家學院有「學院」的規模!這樣不只能讓中央大學能夠成為更全面的研究型大學外,客家學院的學術地位相信也會提升,客家學才能夠走出台灣與世界重要學術機構交流,並做出一番成績後,才會有更多人認識客家、認同客家。 雖然這樣的目標看似遙不可及,但是我相信只要持續走對的方向,未來十年、百年之後,說不定客家學已經是一個成熟的獨立學科。也期許台灣的知識界,有更大的抱負與胸襟,齊心一起為台灣社會的進步打拼。 張維安、林修澈、戴寶村(2007),〈大學校院客家學院(系所)現況調查研究〉,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編號:966330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