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4-5-7 09:29:5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蔡吉政 國內牙醫教育推手
記者林秀美/專訪
2004/05/07
40年前,台灣牙醫師的地位如同剃頭師傅般卑微,收入也比不上密醫。但隨著醫療發達,生活水平提升,如今牙醫師的專業形象已非昔日的「師傅」可比擬。高雄醫學大學口腔醫學院院長蔡吉政,從一個對前途感到茫然的牙醫學生,到推動國內牙醫學研究發展的口腔醫學與科學專家,他的奮鬥過程足以做為年輕牙醫師的學習標竿。
幼年家貧 立志行醫
現年62歲的蔡吉政,是桃園楊梅的客家人,世代務農,他排行老四,兄弟姊妹12人中只有他從醫。由於幼年家庭貧困,他從小就立志當醫師,希望將來能賺大錢改善家境。民國50年,高中畢業後,他考上了高雄醫學院,可惜不是醫學系,而是牙醫學系;雖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兩者境遇有如天壤之別。
「那時候,牙醫從業人員大多是學徒出身,被稱為『師傅』,地位和剃頭師傅沒有兩樣。」蔡吉政說,他和多數牙醫學生一樣,對前途感到悲觀;母親在親友面前,也不敢說自己的兒子讀牙醫學系。因此,他保留高醫學籍,第二年重考,結果第二年卻考上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工教系好像在訓練敲敲打打的工匠!」參觀學校後,還是放棄註冊,回頭進高醫牙醫系就讀。
講義抄手 高分畢業
蔡吉政為了出人頭地,十分用功,當時醫學系與牙醫學系的共同科目一起上課;他被同學推舉為「講義抄手」,負責寫講義供全班同學閱讀。在那個沒有影印機,也沒有打字機的年代,講義都靠逐字刻印在鋼板上,再進行複印。下課後,當同學去約會,或參加社團時,蔡吉政卻在宿舍裡埋首讀書、寫講義,以賺取微薄的工本費,更以80多分的好成績畢業。
高醫牙醫學系第5 屆畢業的蔡吉政,記得剛入學時,牙醫學系招生40名,報到30多人,但畢業時只剩下5 人。「有辦法的同學都轉系去了!」蔡吉政說,那時候全台各私立醫學院有個不成文的規定,轉系生須繳交約20萬元的「轉系金」,這在當時可買一棟房子;他因為家貧,付不起高昂的「轉系金」,只好認命地讀完牙醫學系。
[ Last edited by andrew on 2004-5-7 at 09:3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