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4-3-10 14:38:24
|
显示全部楼层
韶关古代经济
韶关,有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勤劳通用性的粤北人民,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令人羡慰的古代经济,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马坝人”头骨化石的发现,证明了早在十多万年前,人类祖先就在这一带就穴而居,石峡文化遗址及其他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址展示了远在七、八千年前,粤北的先民就在这块土地上狩猎、捕捞、采集。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碳化稻谷颗粒和石器、玉器的出土,证实了早在四、五千年前,粤北的先民就已经懂得人工栽培稻谷,制作各种石制工具和装饰品。尔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这时出现了私有财产,剩余的劳动产品已经作为商品互相交换了。在此后数千年的历史中,粤北与长江流域和中原地区在经济上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据《左传》《荀子》等古籍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南海的羽、毛、革等热带特产,曾经粤北传入长江流域和中原地区,而北方先进的铁制农具和牛羊畜种也经粤北流入岭南。粤北成了岭南岭北商品交换的通道,在客观上促进了粤北地区的较早开发。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略定岭南,设置南海、桂林和象郡,汉人有组织地从黄河、长江流域迁移三郡,和越人杂居。此后,这种迁移过程一直没有间断。特别是在晋永嘉年间,唐安史之乱及南宋靖康年间,中原一带的汉人为避战乱而大规模南迁,带来了中原原灿烂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粤北地区经济的发展。
公元三世纪时已有阿拉伯商人从海道来中国,广州成了中国对外贸易中心,而粤北则成了我国南北交通的要冲,历史上几条著名的南岭通道中,有三条通过粤北。这三条大通道分别是大庚岭通道,骑田岭通道和萌诸岭--九嶷山通道。水路交通干线一为浈水,逾大余岭山隘过江西为小北江,逾骑田岭上湖南。到了东汉时期,桂阳太守周昕整治了第三条沟通岭南岭北经济交流的大动脉。南北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促进了粤北地区的开发进程。
如果说两汉时期是粤北经济的起步阶段,那么,晋末南朝则是长足发展时期,到了唐宋时期,粤北的文明已经辉映岭南了。
东晋末年,北方长期处于战乱之中,动荡的生活迫使大批中原居民南迁入粤,而入粤的流民又大都先在粤北驻足,然后才定去留。因此,粤北地区的人口骤增。据史书记载,两晋南朝时期,粤北地区的人口密度大大超过了粤东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北方劳动人民大批南迁,给粤北地区带来了许多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他们和粤北人民一起,开垦农田,交流耕作经验,传播了某些农作物的品种,促进了粤北山区的开发。南北朝时的梁朝在曲江已置有银场,《宋书.徐豁传》中“始兴郡有银民三百户”的记载。
广州是古代中外贸易的重要商埠,到了唐代,这里的贸易更盛。而韶州又是广州通往内地的交通要道,有唐人皇甫堤的《韶阳楼记》为证:“岭南之属州以百数,韶为大,其色清南北之所同,贡朝之所途”。为了适应商业发展的形势,唐开元四年(716年),张九龄奉命开凿大庚岭道,变梅关天险为江广交通孔道,“转输以之化劳,商深为之失险”,成为联系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交通纽带,内地的蚕丝、茶叶等货物,多经这里运往广州出口,国外的香料、工艺品、沿海的盐等货物,我经这里北运。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运输,使韶州商业之发达仅次于广州。到了宋代,由于国势较弱,西北对外的通道被西夏等部族所截断,阻塞也宋朝与西文的经济交往。因此,朝廷更加重视南方海道,扩大对外贸易。韶关、雄等作为粤北重镇因而越加繁荣。据史载,宋代税收额五千贯到一万贯的城镇在南雄州就有六处。当时的南雄城曾是“南来车马北来船,十部梨园风吹尽”的繁华之地。每天来往客商不下千人。宋皇佑年间,韶关大宝山开采铜矿,年收购铜五、六百万斤,至少需挑夫10万人北运铸币,亦从南雄通过;北运公盐,也以南雄为干线,挑夫亦达10万人。可见当年的雄州已成广东重镇。而处于南北交通要冲的韶州,也成了宾客辐凑,商业繁荣的州郡。
唐宋时期,粤北的农业、手工业都有了相当的发展,矿冶业已达到一定水平,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唐化韶州土项钟乳。宋代的矿冶业就更加发达了,各种冶炼场遍布各县。《宋史.地理志》中说,曲江有灵溪等三银场和中子铜场,翁源有大湖银场,大富铅场,乐昌有黄坑等两银场、太平铅场,仁化有大众,多田两铁场和多宝铅场。说明至宋代,粤北的矿藏已得到了开发和利用。北宋庆历末年,韶城天兴铜大发,年采铜25万斤。宋王朝在韶州置永通监(即铸钱局),当时全国有铜监19处,以韶州永通监和惠州阜民监的规模最大,这两处铸钱150万贯,占全国的十分之三左右,宋代韶州的岑水铜场(今曲江大宝山一带),从开采规模到冶炼技术,均为全国铜冶炼业中的佼佼者。宋代粤北土布生产、印染、针绣也达到一定水平,韶州和南雄是当时织布和丝绸中心。瑶族人民织造和用蓝料染成的花布也很受欢迎,叫“瑶斑布”,布身之细花“灿然可观”。其制作方法,在当时是先进技术。
明清时期,粤北的经济进入缓慢发展阶段,渐渐落后于广州等沿海地区。但粤北的工农业仍有新的发展,采矿业在广东地区仍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清代据韶州、南雄州、连州府志载,今韶关市共有官民田地山塘等税2,568,910亩,应征丁银5,982两,折色改征民米21,600石(担)。可见田丁赋税之重。在韶州设有三关(太平关、遇仙桥关、旱关)一厂(含光厂)收关税、木税、湖丝税,合共年征收税银134 ,825两。粤北矿产的开采仍达十多种之多,在曲江灵溪,设有铁厂,在乳源、翁源等地亦设建铁炉炼铁。粤北的土纸制作毛笔生产等手工业都曾盛极一时。据韶州府志及南雄、连州等府志记载,当时有造纸、造船、织布、制香粉、烧炭、烟墨、冬茹、松香、皮革和铜、铁、锡、陶器等手工业生产活动以及制糖,酿酒,腌制和烟丝等农副产品加工。织布业不仅利用棉花,而且能利用麻类及野生植物纤维,采用宋机生产棉布、麻织布、蕉布、葛麻布和络麻布等。尤其始兴县的家织布“不特远胜洋棉,即较诸广花亦回然特别”。手工业的产品销向清远、三水、广州、佛山、肇庆、江门等地。
可见,粤北在古代岭南的开发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