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21|回复: 4

罗岗百年善述围 、获封兴宁十大古民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9 18:3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雅趣 于 2011-4-9 18:32 编辑

罗岗百年善述围 、获封兴宁十大古民居

    历经百年沧桑的客家大屋内,近百袁氏宗亲济济一堂。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此前素未谋面,此次为了同一个目的,从全国各地赶赴聚首。昨日是兴宁袁氏祖居——— 善述围的大日子,市政府正式对其授予“十大古民居”的牌匾。

作为客家文化的经典符号,每一座古民居都代表了一处客家历史文化遗产。今年3月起,兴宁市开展古民居调查,包括罗岗善述围在内的“兴宁十大古民居”正式出炉。


方向:朝“国宝”级文物进发

10米长的鞭炮爆响,金灿灿的醒狮在古屋大门外蹦跳,罗岗镇蕉坑村善述围久违了的热闹于昨天再现。罗岗镇镇长陈东辉大声宣布,“要依托善述围这样的客家民居,打造文化大镇”,并为其挂上“兴宁十大古民居”的牌匾。

根据调查,兴宁市历史在60年以上、保存完整、特色鲜明的古民居超过4000座。兴宁市从中挑出30座,邀请省文化部门专家组成评审组评出“十大”,当中以善述围最为精美。

兴宁市方面介绍,为保护好善述围古民居,“授匾挂牌只是其中一环,接下来将为其出版古民居专辑,并向省及国家文化部门申报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精巧“四角楼”为家族设计

与客家常见的圆形、半月形围屋不同,善述围是方方正正,讲究对称的四角楼。它由兴宁袁氏十八祖袁述初主建,始建于1884年(光绪13年),工期历时13载,可见工程之庞大。

承载袁氏110年沧桑的善述围,占地面积约3600平方米,为4栋4横的砖瓦土木两层建筑结构,共有房间354间,20个会客厅,大小天井25个。鼎盛时期,整个袁氏家族约有200多人居住在内。

从外面看,4个高出主体的“楼角”分别分布在房屋外围的东南西北四个角落,因而又称“四角楼”,远望就像4个披甲提刀的武士守卫着大屋的安全。

这座庞大建筑有着良好的通风和采光,得益于正屋5个大小门和分布均匀、结构合理的25个天井疏通调节。据说建筑的设计师并非科班出身的专家,而是开基祖袁述初之子——— 袁作良。


保护:后裔坚持半世纪捐资捐劳

虽然曾受过文化大革命和土地改革的破坏,善述围依然可见雕龙画凤的琼台楼角。照壁假山上,仍残留灰塑的痕迹;厅堂里的楹联壁画,部分更是当年保留下来的真迹。

相比周边受到严重损毁的客家大屋,善述围可谓弥足珍贵。“文化大革命后,大屋厅堂一度变成猪棚,各种雕刻有被凿坏的,有被覆盖以水泥的,也有被盗的……于是,离家在外发展的族人发起保护祖屋的行动”,著名历史学家、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袁伟时介绍道。

袁伟时目前是善述围直系后裔中年纪最长的一位。包括他在内的袁氏族人,为祖屋修缮捐资捐劳,坚持超过半世纪。随着这座宏大建筑的渐渐苍老,各种精美装饰腐朽速度也在加速。今年年初,善述围的墙体才耗费数万元重新粉刷,半年风雨洗礼后,部分涂料已出现剥落。

“不要把善述围看成孤立的建筑,这里汇集的是整个蕉坑村的客家建筑精华”。据统计,在蕉坑村周边10多公里内,就有20多座客家四角楼,但大部分都没有被保护好,留存最精美的还数善述围。袁伟时认为,光靠私人集资对善述围进行保护还远远不够。对此,兴宁市方面表示,“十大古民居”挂牌后,政府将拨出“力所能及”的资金给予帮助。


背景知识

客家古居

为何“庞大”?

客家古居有近2000年历史,它是客家人所创建的一种聚居形式,与客家人从古代中原地区南迁而来有关。

由于当时地理条件较差,生活艰苦,再加上当地土著人的威胁,这就使得他们不得不保持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房屋建筑也一直保持着从远古流传下来的独特建筑形式——— 土围子。

这种居住形式,既为一个父系大家族的所有成员提供了居所,又可在与外族械斗或战乱时,保护家族的生命财产安全。土围子形式多样,有方形的,也有圆形。墙壁上皆配有外小内大的枪眼,只要将大门一关,土围子就成了一座易守难攻的堡垒。


善述围尽显“维新”思想

善述围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它浸透的丰富思想文化。走入中厅,两侧刻着苍劲有力的“忠、孝、廉、节”四个字,每字足2平方米大。据传这是袁述初教育家人的座右铭,也是袁氏后裔历代珍藏的镇堂之宝。

整座宅楼里还有许多书写、雕刻于梁柱、墙壁、屏风上的诗联、图案,皆寓意深刻。袁伟时称,这与当时中法战争后,“维新”思想之风遍吹,影响到当时十分偏僻的蕉坑村有关。

进门正厅的石柱上,刻有一句“醴泉无源,芝草无根,人贵自立”。袁伟时说,这充分表现爷爷袁述初先进的主张。“他鼓励后人要独立自主,超越前人,千万别只依靠过去和族人”。

又如祖公堂的一副对联,“家庭长事业必须耕读勤俭外求”,讲述的是在传统儒家思想里,长事业必须耕读勤俭。“然而袁述初却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了‘外求’”,袁伟时指,“时代一直变化,这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向往发展已萌生需求”。

事实上,袁述初用实际行动印证了这一点。他开创式地把子女送往日本留学,把儿孙送往全国各地。如今,兴宁袁氏后裔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据不完全统计人数过千。在良好家训影响下,袁氏后裔成为国内知名学者、医生、企业家的达300多人。

其中包括,打造“回力”鞋的上海正泰橡胶厂原厂长袁树森;台湾屏东市原警察局局长袁云香;曾参与原子弹、导弹发射试验的国防科技大学高级大校袁伟谋;台湾台北海陆空总医院院长袁振球等。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 收起 理由
andrew + 3 謝謝提供!!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9 18:34: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9 23:3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雅趣 于 2011-4-9 23:41 编辑

袁伟时

袁伟时,男,汉族。1931年12月生,广东兴宁人。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已结集出版的著作有《中国现代哲学史稿》、《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 、《路标与灵魂的拷问》等。主编《现代与传统丛书》、《荒原学术文丛》、《牛虻文丛》等。


有关袁伟时的新闻
http://news.baidu.com/ns?cl=2&rn=20&tn=news&word=%D4%AC%CE%B0%CA%B1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4 08: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深厚的沉淀,我们要保管好并发扬光大.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23 20:45:3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客家建筑中,独树一帜很有特色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1 22:5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