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weewells 于 2011-7-30 14:26 编辑
桃園縣新屋鄉,下埔村曾氏,祖籍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西山寨。開臺祖曾大舉公於清雍正11年(公元1733年)與叔父曾繩運公、曾繩福公及幼弟曾大毅公一起渡海來臺,初居於今永興村大牛欄,後在埔頂開墾,在下埔村則建有祖堂。曾氏家族曾於日明治36年(公元1903年)將原有之茅屋式祖堂改建為瓦房。民國40年(公元1951年)8月,又有第二次重修祖堂之舉。目前祖堂樣貌,在民國72年(公元1983年)改建,民國74年(公元1985年)3月竣工。曾氏家族另在下埔村興建「宗聖祖塔」一座。現狀保持完整,並仍具家族祭祀功用。
曾氏忠恕堂大舉公祖堂建築特色 鋼筋水泥建之仿三合院建築,五開間,除正門外,正身左右各開一側門。整體建築採用大量彩繪以增加美感,屋頂為琉璃瓦,屋脊並做有剪黏。
環顧曾氏忠恕堂大舉公祖堂
門匾為石刻金字,題有堂號:忠恕堂。 兩側右聯:父子贒聲同學著。 兩側左聯:公孫相業兩朝榮。
正身青龍邊側門,上有彩繪題字:清風。 兩側右聯:孔門學聖懷三事。 兩側左聯:魯國封公顧兩朝。
正身白虎邊側門,上有彩繪題字:明月。 兩側右聯:學聖家聲流島嶋。 兩側左聯:名贒世系溯南豐。
祖堂前四石刻龍柱, 中右柱:忠惟竭盡我能 修身齊家治國。 中左柱:恕乃宏揚人道推己愛物法天。 右柱:起自山東武城 一脈傳孝道 左柱:藩於瀛海文公 九派盡忠良。
右房橫聯:公侯繼世。 右聯:東作地利家聲遠。 左聯:西城人和世澤長。
右房橫聯:聖贒傳家。 右聯:大學十章能治國。
左聯:孝經一冊可傳家。
進入祖堂內,環觀四面對聯。 右石柱:春露秋霜正蘊藻流芳蘋蘩煥彩。 左石柱:左昭右穆喜宗支蕃衍靈爽憑依。 右面牆:始姓太子巫巫生孫鄫 萊蕪封侯 郕國封公 公侯繼世。 右面牆:初居魯武城城立學校 東廡有贒 西配有聖 聖贒傳家。
宗聖祖塔介紹
入塔大門 右聯:萬里山明朝北斗。 左聯:千重水秀耀南星。 塔前右梯:彌高彌堅 長懷祖德。 塔前左梯:勿忘勿助 永繼宗風。 塔位:民國四十三年歲次甲午建設 渡臺創基顯祖考大舉曾公妣吳氏媽太傳下共同之位 四大房子孫奉祀
塔位橫聯:宗聖祖塔。 右柱聯:宗德崇高如寶塔。 左柱聯:聖恩浩蕩沐薰風。 右聯:大孝傳家 詩書維美。 左聯:舉東啟宇 鐘鼎長存。 右護聯:酧祖德。 左護聯:報宗功。
祭祖禮儀介紹 祖堂為宗廟外觀緣由:見“杏壇聖蹟”曾氏族譜一世祖曾參公歷代謚封:唐高宗總章元年加贈‘太子少保’從祀廟庭;唐睿宗太極元年加贈‘太子太保’;唐玄宗開元八年配享孔子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追封‘郕伯’;宋真宗大中祥二年(公元1009年)加封‘郕侯’;宋徽宗政和元年改封‘城侯’;南京度宗咸淳參年加封‘郕國公’升配享;元文帝至順元年加贈‘宗聖公’;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改稱“宗聖曾子”。
公廳拜祖先順序:(由祭祖、風水地理等禮儀師為十八世弟子曾明提供) 1.曾氏忠恕堂主爐。 2.曾氏魯國堂聯合主爐。 3.拜觀音。 4.往外拜三官大帝。 5.返回拜主爐,昭告祖先。
祭祖注意事項: a.須先將香插妥主爐後,才能昭告祖先。 b.燒香插爐用1柱或2柱或5柱香,不可用3柱香(咒誓用)。 c.需用左手插香。
“過房書”
自古以來,人們以傳宗接代為職志,當無法圓滿傳承時,通常會在近親或宗親間選擇領養兒子,撫子繼嗣。曾氏忠恕堂大舉公宗族自各家譜記載世系表上,明顯可看出農業社會時期,同宗同代領養風氣頗為盛行。
領養手續:
當決定領養後,恐口無憑必須先立“過房書”並昭告祖先,於祭拜後將“過房書”燒於香火爐,以示隆重確立;更需善加愛護,盡撫養、教育責任,以傳家繼嗣,繁榮宗族;若不立“過房書”,不善加愛護,不盡撫養、教育責任,不以繼嗣為目的,將可不被承認領養手序,當然也可選擇失效;但必須昭告祖先,請示祖先,獲得祖先同意後,方可修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