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春:河源各地元宵民俗大观2011-2-16 8:57:28[url=]河源日报[/url]黄赞福 冯晓铭 周建华我要评论(0)
连平忠信花灯高高挂 昨日是正月十三,连平县不少村子的祠堂里响起了鞭炮声和锣鼓声,处处充满节日的欢乐。
早上7时许,忠信镇司前村65岁的吴运灵老人就来到吴氏祠堂祭拜祖先。由于全家常年在外,一直没有回来为孙子在祠堂里“吊灯”,为了让祖宗早日“承认”4岁的孙子,今年全家人特地回来为孙子“吊灯”(也叫上晚灯,刚出生的小孩叫上新灯)。
与此同时,油溪镇茶新村古民居“大夫第”里,黄氏后人也在举行隆重的“吊灯”仪式。司仪一声令下,花灯在鞭炮声和锣鼓声中徐徐升起。
吊灯,又叫上灯、添灯,“灯”与“丁”谐音,寓意添丁,人丁兴旺。忠信地区一般在正月十三这天为去年出生的男丁在祖堂举行上灯仪式,点烛烧香。上灯时,灯主先在花灯里面系上柏叶、毛巾、彩带、百眼芋头、大葱和大蒜等,寓意“新丁”聪明好学,多子多福;再将灯联贴在花灯灯盖上,其内容为吉祥如意、添丁发财及祝福之类;接着将花灯内的灯盏点亮,期盼人丁兴旺,然后,抱着“新丁”全家拜祖。(本报记者 冯晓铭 特约记者 周建华 文/图) 昨日,连平县油溪镇茶新村古民居“大夫第”,一场吊灯仪式此间举行。
元宵节将至,连日来,我市各地舞龙、赏灯、吊灯、舞狮、追龙等民间活动热热闹闹地开展起来,高潮迭起,构成了一幅幅绚丽的河源客家民俗风情画卷。本报记者 冯晓铭 摄
连平县油溪镇茶新村古民居“大夫第”,随着司仪一声令下,花灯在鞭炮声和锣鼓声中徐徐升起。 昨日,连平县忠信镇司前村村民一早就来到祠堂祭拜祖先。 “吊灯”仪式前,有醒狮和舞龙表演。
东源上莞:舞龙舞狮接花灯 元宵节前连续数日,由东源县上莞镇新轮村成功寨农民自发组织的舞龙、赏灯、舞狮等一些民间拜大年活动接二连三。
每年正月初十,成功寨都要为“灯日”的宴席杀猪、杀鸡、酿豆腐……有的村民还要特意花一两天时间搭一个迎接花灯燃放鞭炮的架子。架子模型各有创意,有的搭成走廊式,有的搭成金字塔式,有的还给架子缠上五颜六色的气球。外出的乡人为了参加元宵灯仪,会从不同的地方赶回家。
正月十一清晨7时始,成功寨的青壮年男丁就敲锣舞狮去接灯。
成功寨全寨人供一盏主花灯。花灯进祠堂前,要先举行仪式把花灯从邻镇的制灯者手中接回,然后才正式举行挂灯仪式。据当地人介绍,最热闹时曾有10多个狮队接灯。
接灯队伍将花灯从制灯者手中接到后,鞭炮、锣鼓齐响,金狮大闹,村民欢呼雀跃。全村人要在花灯巡村时燃放鞭炮,以祝吉祥。鞭炮一串接一串燃放,不足千米的路程,接灯队伍要走差不多3个小时。
绕村一圈后,接灯队伍进入祖屋祠堂。
这时,由村里德高望重之人将迎回的花灯挂在祠堂的正梁上,上灯仪式正式开始。这次只将灯升至祠堂上梁与地面距离的一半高,谓之第一次升灯。等到正月十八,再由村中的老前辈及当年添丁人家的家人,把灯升到上梁最高处固定,整个升灯仪式才算结束。这盏灯要一直挂至农历腊月廿五才烧掉,谓之圆灯。
第一次升灯仪式后,当年添丁的村民开始在家中宴请亲属和邻里。每年一度的狂欢夜便开始了。(本报记者 黄赞福 文/图)
东源县上莞镇新轮村成功寨,村里的接灯队伍在等迎接鞭炮放完后才经过。 村里的接灯队伍接到花灯后,鞭炮、锣鼓齐响,金狮大闹,村民欢呼雀跃绕村一圈后,接灯队伍进入祖屋祠堂。
东源灯塔:香火龙雨夜舞起来 昨晚,东源县灯塔镇高车村,天空下着小雨,屋外寒意甚浓,但丝毫没有影响该村村民舞香火龙的兴致。
晚上7时许,锣鼓喧天,烟花飞舞,鞭炮声响彻云霄,村民舞动着自制的香火龙走家串户,以传统而独特的方式迎接元宵佳节。村里在外的人都要回家,年轻人舞动火龙,进学校、入祠堂、走家串户,祈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万事如意。
高车村舞香火龙闹元宵民俗活动已有200多年的历史。香火龙的制作从正月初十开始,用稻草和竹篾制作而成,共9节长,意为“长长久久”,每节长约1米,由龙头、龙身和龙尾组成。龙头有龙须、龙眼、龙嘴,形象酷似传统中国龙。香火龙制作完成后,先在龙身上插满香火,村民们许下心愿,尔后舞龙队伍聚集在村尾举行隆重的“化龙”仪式,祈求来年富足平安。
(本报记者 冯晓铭)
“肉塔”在祠堂里立起来。 本报记者 黄赞福 通讯员 江卫东 摄 村民们在“龙”身上插香。 本报记者 冯晓铭 摄 村民舞动着自制的香火龙走家串户,以传统而独特的方式迎接元宵佳节。本报记者 黄赞福 通讯员 江卫东 摄
编辑:hanl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