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318|回复: 0

台湾诏安客家谢氏宗族渊源探究(作者:吴中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2-14 16:2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吴中杰
高雄师范大学客家文化所

内容提要:目前学界关于两岸诏安客家谢氏的研究中,不少问题还不甚清楚。基于此,本文拟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对两岸诏安客家谢氏族谱的梳理,加上实地的访查,对大屯山汇南北两侧的诏安客家谢氏宗族渊源作一粗浅探究,及诏安谢氏在两岸其它地区源流分布作一勾勒。

关键词:诏安客家谢氏  源流  分布

一、研究动机

北海岸三芝、石门一带分布着相当数量的汀州客家移民后裔。因此,以往对于该区域客家族群的讨论,大都集中在「汀州客」这个主题上,例如吕嵩雁(1997),戴宝村、温振华(1998),庄华堂(1999),张屏生(2001),梁玉青(2002),廖伦光(2003)等。然而,稍早洪惟仁(1992:180)的调查曾经述及:三芝在1989年时,除了江连潭兄妹俩还会说永定话以外,尚有谢甘露老先生会说一两个诏安客话词汇,这说明了北海岸汀州客固然众多,诏安客属的谢氏也不容忽视。早年不以介绍客家族群分布为目的,着重在列举台北县清代垦拓移民家族的盛清沂<台湾省通志开辟志>(1960)就提到过三芝乡的二坪、茂长,与石门乡的草里等村多诏安谢氏。后人往往不察,误将谢氏看做是和江氏一样的永定客家,行文里竟然出现「(三芝乡)圆山村……由永定县客籍江、谢二姓所开辟」(梁玉青,2002:9)。因此,笔者在<台湾漳州客家与客语>一文中,特别强调「台北三芝、石门的谢姓为诏安官陂客属」(吴中杰,2002:480)。戴宝村、王峙萍(2004:316)则提到:「三芝地区的族群分为作麻糬的汀州客家人,和不作麻糬且人数较少的漳州客、饶平客等非汀州客裔」,由习俗上说明了汀、漳客家之分。

2005年4月,文化大学市环系的高俊铭、金佩茹同学采访了台北市北投区石牌谢厝的宗亲谢延龙先生,得知该地谢氏也为诏安客属(文化大学市环所,2005:87-89)。这于是引发了笔者的兴趣,想要了解大屯山汇南北两侧的诏安客家谢氏宗族究竟分布于何处?彼此之间亲属关系为何?台湾其它地区是否也有其族裔?而在兼有闽语区和客家话区的福建诏安当地,谢氏集中在哪里?是否都说客家话?有没有属于福佬人的诏安谢氏?本文乃是此项研究的初步整理,尚望方家不吝指正。

二、台北县市诏安谢氏之源流及分布

透过文化大学市环所谢佳芬的介绍,使得石牌谢厝的谢延龙先生热心提供家谱材料,加上实地访查三芝、石门、金山等地,同时收集到过福建诏安官陂半径谢氏聚落寻亲的台湾家族名单,也询问在台各处的诏安裔谢氏宗亲,方得到其分布之梗概。大屯山汇南北两侧无疑是最为集中的区域,例如三芝乡的大坑、茂长,石门乡的草里,北投区石牌的谢厝、内湖区白石湖均有谢氏聚居,而土城、金山、万里、基隆、瑞芳、宜兰都有散布。经由实地访查得知,盛清沂(1960)点出的二坪,如今以永定李、江姓为主。茂长村仍保有2公尺厚的茅草做屋顶的谢氏祖厝,大坑则有谢家焙茶用的茶菜寮。石牌谢德蒲公(十五世)派下裔孙约定每年农历二月和八月份各聚餐一次,由主办人于该月份择期办理。一房原则推派二个代表,每房需负担餐费一千二百元,藉以维系宗族、联络感情。白石湖大小尖脚有谢氏的「顶发堂」公厅,公正坡则有内湖这一系的祖坟,宗长为家住成功路的谢博达、谢清标等人。金山乡美田村中山路(台二线省道)上有宗亲谢弘治开设的海产店。万里、金山、石门的族人还共组了一个「万金石谢氏宗亲会」,由谢龙楠等人发起、谢聪明任理事长。瑞芳镇则有谢瑞龙等代表负责联系。

谢延龙先生所提供之家谱,帮助我们了解谢氏渊源乃至两岸记载的异同。石牌家谱叙述道:宋末始祖枋胤、枋得由江西弋阳(今为赣语区)到宁化石壁(客语区)躲避元兵,传至升之及胡口昆仲,于明朝万历元年丁酉(笔者按:万历元年(1573)当是癸酉,万历二十五年(1597)才是丁酉),迁居诏安县二都官陂社上龙甲龙俓保半径老楼(客语区)。其子孙分居各处,除留住半径及小悬钟者外,还有迁到广东揭阳县桃山驿、大罗山,饶平县西瓜园(客语区)、横溪(闽语区),潮州海阳县(闽语区)等处的情形。自升之一世起算,明末八世的爱溪渡台开垦。爱溪的忌辰在农历十月二十日。而八世爱溪、九世振泉、十世彬一、十一世纯德卒后,裔孙皆将之捡骨携回诏安半径埋葬;由十二世晋玉开始,才葬在台湾。因为八世爱溪葬于半径椎背山,故其派下在台者称作椎背派,谢延龙先生现年54岁,已经是第十八世。

石牌谢氏近年到诏安寻根之后,在家谱中写下了这样的一段话:「而整个官陂乡沟通的语言都是客家语,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先如传闻就是客家人」易言之,石牌宗亲原本就听到「谢厝有客人底」的口传说法,去诏安半径客家聚落认祖,只是更加证明了传言的真实性。

虽然目前北海岸谢氏都说福佬话,但在历史上,他们和淡水方面的同安福佬人关系不睦,时有流血冲突发生。三芝乡新庄村江氏圆窗祠对面的缓丘顶上,亦即茂兴店来台祖江士端(世安公)坟的正上方,有二座万善冢:其一为咸丰四年(1854)「万善众妇」冢,其二为同治四年(1865)重修之「万善同归所」冢,男冢大而女冢小,说明了械斗时死亡的悬殊性别比例。后人至今仍会固定清理祭祀之。三芝诏安谢氏族谱记载,其祖先有死于咸丰四年该次械斗者,系同安人与漳、汀人相斗。笔者的采访中,三芝八连溪永定后裔江瑞德等人把自己看成是漳州府属,廖伦光(2003)也提到石门乡永定客家老辈说自己是来自「漳州永定」;这都说明了漳、汀人紧密结合、互相认同,从而连手对抗泉州籍同安人的史实。

三、台湾其它地区诏安谢氏源流及分布

和台北县市相比,云林县大埤乡西镇村(旧名西势潭)的谢氏族亲聚居点,就显得孤立许多。根据笔者在当地的友人谢志松的报导,以及邱彦贵(1999:26-28)对谢万蔚先生的访查,得知该村谢氏来自诏安县二都小悬钟,亦即前揭诏安县谢氏开基始祖胡口公的居住地。该村除了谢氏以外,还有广东籍的潮阳李和饶平邱等姓氏;李氏来自潮阳山尾社,邱彦贵认为彼等可能属于「半山客」,即居地接近潮汕闽语区的客家人。饶平邱氏则可以确定是来自饶平客语区内之乌石角(邱彦贵,1999:32)。跟这些客属混居在同一个聚落内的谢氏算客家还是福佬?邱彦贵查阅诏安县地图,发现二都官陂镇内没有小悬钟这个地名,因此判断云林大埤族谱所载「二都小悬钟」有误,应是指海边闽语区的「五都悬钟所」;进而推论大埤谢氏属于福佬。何况漳州闽南语「两」读noonn7、「五」读ngoo7,发音相当接近,可能把「五都悬钟」误植为「二都悬钟」。笔者2005年在诏安当地的调查,透过该县张廖氏宗亲会长张南山、前文化局副局长李应梭、教育局谢联课等人的协助,共找到「大悬钟、小悬钟、悬钟村、悬钟所」4个近似地名,并一一考证。其结果后文将会详加叙述。

四、福建诏安县谢氏源流及分布

此次实地考察得知,诏安县内谢氏聚居村落不多,只有二都官陂镇半径村是谢氏组成的自然村,现有300多人,该村乃至整个官陂镇传统上都说客家话。此村的宗亲谢镇和任职于龙海市烟草公司,为族谱保管人。根据该谱记载,半径谢氏祖先可溯及生于南宋绍熙五年(1194)的谢应秀,彼时居住在江西东北部的弋阳(今为赣语区)。其孙定之迁居福建宁化(今为客语区),定之子福远居于客家族谱惯见的宁化石壁;福远子冈生迁往永定县洋背村(客语区)。冈生传下四房,大房复宣留居洋背,二房复荣移居上杭县城内(客语区),复荣后人迁居广西梧州(粤语区)。四房复昌迁往广东大埔(客语区),他的孙辈分居福建龙岩大坪、广东饶平横溪、潮州府城南门、和海阳县文祠石坑四地(皆为闽语区)。三房复盛移往福建南靖宁安里河头(客语区,即今之平和县九峰镇,考证见谢重光2003:126-7),子辈分迁平和县新安里大溪(客语区)及泉州府同安县(闽语区)。只有胡口这一房移居诏安县二都大山小悬钟(客语区),成为诏安县谢氏开基始祖,上距应秀已达六代。

胡口子升之仍居小悬钟,升之子辈迁往半径,创建圆形土楼,是为后世所称的老楼。升之孙辈分作三支,其中只有七十三郎传下的三个房派,大抵留居半径。其余二支分别迁往饶平横溪(闽语区)及台湾。而台湾这一支的祖坟,在半径水口筕尾湖洋头,俗名墩背;因此该房派被称为墩背房。由于该房后人悉数迁居台湾,并无留在半径者;所以半径村现有的族谱仅记载留居诏安的房派,对于移往台湾的墩背房存而不述,完全没有搬到台湾者的具体姓名。

石牌和半径两方的族谱,记载有异也有同。其相异之处在于:1.升之及胡口的亲属关系,石牌说是兄弟,半径却说是父子。2.石牌谱说谢氏先开半径,后开小悬钟;半径谱说法相反。3.石牌谱说后世有迁到揭阳和饶平西瓜园者,半径谱则否。4.移台房派名称,半径谱说是墩(tun2)背,石牌说是椎(tui1)背。而相同之处则有:1.都自宋末起算。2.江西弋阳--到福建宁化--再到诏安的迁移路线。3.都记载后世移居饶平横溪和海阳县。4.移台裔孙以来台祖归葬原乡之地点来用作房派名称。

至于诏安闽语区内之谢氏,分布得更为稀疏,如三都西潭以吴姓为压倒多数(郑国胜,1998:192),谢氏则只有十几户。四都南诏旧县城东门口辅信王公庙(祭祀开漳圣王陈元光之部将李伯尧)旁,有张贴「东山」、「宝树」两种堂号的谢氏宗亲住宅,并未形成集中的聚落。

五、福建诏安县與广东饶平县谢氏家族的实际生活面貌

笔者于2005年7至8月间,亲赴福建诏安县进行实地考察,从诏安县城到官陂镇柏油路面路程约五十公里、从官陂镇到半径村碎石路至少三公里以上。官陂镇人口约四万,95%都是张廖姓,即西螺七崁的来源家族;据任职于诏安县教育局的谢联课宗亲说:过去人少势寡的谢姓,常被张廖欺凌,甚至有迫于环境,而改姓张廖者。

半径村是一个完整的正圆形盆地,居民以种龙眼等果树为生,圆形土楼「老楼」原本坐落于盆地的中心位置,到四至周边皆等距离;但在台风淹水以后倾圮,只有土楼中央的佑德祠堂保存至今,仍为该村谢姓总宗祠。此祠硬山翘脊、黑瓦白墙、二堂二横、成四方形,正厅祖牌均毁于文革。左厢房棚顶放有朱漆彩绘棺材一口,系文革时祖坟被掘,棺木出露地面,只好暂时搁在祖祠内。有的宗亲(如谢联课)认为是以前谢家出过一位高官(官职不详),殷富一方,名号「谢百万」者的灵柩;也有宗亲(如谢镇平)认为是做过官的(官职亦不详)谢虎鱼所有。

至于移往台湾的墩背房,早先曾建立以渡台祖八世爱溪的父亲七世石坟为祭祀对象的祠堂一座,离佑德祠堂不远。以往在台宗亲出资委托半径族人代为管理修缮,如遇多年未回乡祭祖,半径宗亲还会去台湾要钱。直到一百年前,约清末日治之交,两岸才中止往来。如今该祠堂无人维修,加以文革摧残,仅余堂前鱼塘一方、斑驳的夯土墙壁、已经垮下来的屋顶木结构、以及散落一地的黑瓦片。几次来访半径的台湾宗亲队伍,如万金石谢氏宗亲会、内湖白石湖、石牌谢厝等团体,返台募款并不顺利,始终未能修复此祠。

半径村内信仰中心为万福庵,庙前空地竖起竹篙祭拜玉皇上帝(天公),庙为单进、一堂三间,主要供奉佛祖和十八罗汉。文革亦完全将之捣毁,这次往访,村民正在集资重塑佛像,目前仅有泥胚雏型而已。传统上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村民会打「新丁粄」庆祝这一年当中的新生儿,其举办时间跟台中东势、高屏六堆客家相同,却和苗栗客属在十月十五「完福」时才举行的习俗大异其趣。在部份附近新径村张廖氏居民住家门楣上,贴有兴福宫三山国王的旧神符,虽然离半径20分钟车程的彩霞村也有国王信仰,但名曰永宁宫,并非同一座庙。旧神符提示我们在文革之前,半径这一带可能也有自己的三山国王庙。兹将诏安县内所见三山国王庙,胪列如下:

地点       方言区  庙名   供奉家族  祭祀对象   来源处       备注

官陂镇新径  客     兴福宫   张廖    今仅存神符         

官陂镇彩霞  客     永宁宫   张廖    二位国王

金溪乡六洞  客                      一位国王   官陂镇彩霞

南诏镇东里  闽     东里庙   沈、许  三位国王   饶平县大埕

南诏镇田厝  闽     龙湫庙   田      一位国王             相传建于明代

五都铜山    闽                                       民国始归东山县辖

就目前所知,民国以前诏安县应有六座国王庙,闽语和客语区内各半。此信仰发轫于广东潮州揭阳霖田(今属揭西),一般认为只有粤东地区及粤籍移民才崇祀,清修诏安县志只提到五都东山岛上有一座。然而本次调查共得六处,说明跟广东潮州饶平毗邻的诏安县虽属福建漳州府管内,信仰国王之风仍盛行。

和诏安一山之隔的广东饶平县亦少见谢氏,唯有新丰镇的横溪,是谢氏明显的聚居村落。本次亦亲访该村之宗祠思成堂,其族谱记载:南宋谢应秀居江西弋阳,其子枋得居信州,枋得子定之避元乱迁福建宁化,定之六世孙福全,元末明初(明洪武十九年,1386)由漳州小靖迁居横溪。

跟官陂宗亲的佑德祠堂相比,横溪思成堂显得华丽气派,计有三堂四横,门前有广阔的半月形泮池,龙边厢房前植有老树,树下供奉福德老爷香座位,即土地神,居民口语上称之为「伯爷公」。该祠堂有潮安(旧海阳县)等处谢氏宗亲的捐输,也有新丰这一带其它姓氏之闽、客居民的献款,资金充裕,房况良好。由祠堂前方可望见横溪的庄庙,亦奉祀三山国王,庙前竖有灯篙,建筑采龙虎井格局,正中有屋顶覆盖而不开天井,为典型潮汕庙宇作法。

横溪谢在台湾主要分布点为彰化埔心乡义民、东门、油车等村。值得注意的是:乾隆年间其来台祖妣从台南府城登陆,北上往埔心时,中途落脚云林大埤,受当地诏安族亲谢善余的盛情款待,遂将次子日泰过继给善余。由此可见诏安和饶平谢氏之间的亲密友善(郑国胜,1998:138-40)。

虽然郑国胜(1998:139)认为小靖位在广东纯客住县大埔,搬到了横溪以后,族人仍操潮、客双语;但实际访查发现,横溪谢氏坚持小靖是在漳州南靖县城附近,即闽语区内。而村落内的人互相交谈都说潮汕话,绝非客家话。这和诏安半径宗亲仍说客家话的语言态度,颇不相俦。

六、谢氏祖地「悬钟」与「小靖」考

两岸诏安谢氏族谱都会提到小悬钟地名,可见它的重要性。邱彦贵认为二都官陂没有小悬钟,因此判断云林大埤族谱所载「二都小悬钟」有误,应是指海边闽语区的「五都悬钟所」;进而推论大埤谢氏属于福佬。笔者此次在诏安的调查,找到「大悬钟、小悬钟、悬钟村、悬钟所」4个近似地名,并一一求证。

悬钟所位在南诏湾头沿海的半岛上,以吴姓为主,沈、林二姓次之,没有谢姓,居民都说福佬话。庄庙供奉关圣帝君。此处吴姓传说为南宋七贤之后,来自诏安县的梅洲。而梅洲确实也以吴为大姓。李应梭先生提供之诏安当地谚云:「沈半县(南诏镇),李两头(秀篆、西坑),廖半山(官陂),吴大乡(梅洲、西潭)」是也。嘉庆云霄厅志就曾记载梅洲吴氏聚居达三万余人,其中有吴平者纵横海上,清廷亟思捉拿之。根据邱彦贵报导,台北贡寮澳底、及宜兰市西北郊,梅洲吴都是着姓,因此宜兰市出现了「梅洲」地名。而「镇平」里名,也自清政府镇压敉平宜兰梅洲吴姓的反抗而来。因此和广东的梅州、镇平(蕉岭)没有关系。职是之故,戴宝村、温振华(1998)将贡寮的梅洲吴姓视为广东梅县来的客属,恐系误解。

悬钟村不靠海,离悬钟所约2公里,又名梅岭,以杨姓为主,林、张姓次之,没有谢姓,村民说福佬话。村庙为玄天上帝。杨氏宗祠位在聚落中心点,说明该宗族在村内的地位。目前此宗祠充作村老人会的场地。

大悬钟、小悬钟都在客语区内的霞葛镇,该镇实由官陂分割成立;因此在今日的官陂镇内找不到小悬钟地名。这就如同彰化埔心、大村的「五通宫」派下黄氏,依据清代惯例,会自称来自官陂(黄顺兴,1990);然而现在的五通、径口等黄氏聚落悉属霞葛镇辖。大悬(hien5)钟又作大圆(vien5)钟,乃霞葛巨族江氏的聚居地之一(江佩琼,1999:8)。谢联课宗亲说:小悬钟本为谢姓发祥地,后来才分支半径;奈何江姓族大,小悬钟谢姓终究被江姓取代,半径同宗也被张廖压迫,使弱小的谢氏大量往县城或外地(包含台湾)求发展。平和大溪江寨的江氏族人也证实了他的说法,小悬钟确系自谢姓手中夺来。

综合以上事证,我们相信诏安半径、云林大埤、石牌谢厝分隔三地,族谱中却同样出现「二都小悬钟」字样,不至于是误写。五都闽语区内的悬钟村、悬钟所,不是谢姓的居住地。若在台湾遇到标榜小悬钟的谢氏家族,其客家身分当不容置疑。

接着讨论小靖是否在大埔县。平和大溪江寨的<鸿江族谱>提到,江氏祖居地之一为「潮州府海阳县滦州都小靖龙窟坪」(江佩琼,1999:8)。明成化十三年(1477)割海阳县地成立饶平县,嘉靖五年(1526)复割饶平之清远都和滦州都成立大埔县。小靖龙窟坪既然属于滦州都,就应属于后来成立的大埔县。依据<大埔县地理概况>文中之「大埔的都区甲村乡名」部分,可知大埔共有廿都,其中第七都为「大宁都」,下辖聚落为(吴戬铙,1967:1-6):小靖 下坑 塔坑 上觉莲塘 下觉莲塘 黄竹坑 园村 棋子格 滦墩头 龙窟坪 北坎头 上店 排楼坝 富足岗 龙潭腹 新昌美 南山下 羊满岗。

可见小靖龙窟坪确实在大埔县内。郑国胜(1998:139)所言不虚。而漳州南靖县治山城镇附近,则有一个靖城镇,但靖城不能等同于小靖,何况也没有龙窟坪的小地名。因此横溪谢氏认为他们来自南靖县闽语区,缺乏有力的证据。

七、石牌庄之族群属性

北投石牌庄的主要家族为漳州籍赖、魏、谢三姓(文化大学市环所,2005)。因为他们目前都说福佬话,一般都被看做是福佬人。然而本文已经说明谢氏的诏安客家根柢,至于赖氏,杨绪贤(1979)提及入垦北投的赖立道,为平和县阪仔镇心田乡移民。按照李坤锦的考证,心田赖氏来自诏安客语区的官陂田心;邱彦贵曾赴平和心田实地了解,当地老辈知道祖先原本讲的是客家话。而在心田赖氏格外聚集的彰化大村乡,也采集得到类似口碑。所以,赖氏也有客底。石牌魏氏的家谱材料尚未收集到,但遍观台湾的漳州魏氏,基本上都属南靖默林客语区之移民。例如林祚坚的<台中县口述历史>(1994),提及台中神冈社口创始太阳饼的魏氏来自默林。新竹芎林魏兴玉先生提供之魏氏族谱,记载台南府城魏氏,来自「南靖梅垄(默林古称)总半酱」。庄华堂(1997)叙述了台南白河内角的默林魏氏。台中乌日魏氏聚居的地方,有「溪心坝」、「客仔庄」等客式地名。如此看来,石牌往昔应该是一个漳州客属蔚集之处。

八、结语

北海岸的汀州客家,因为有鄞山寺、重阳节做总忌、八角风筝、棍捣餈粑等特殊信仰或风俗,成为比较显性的群体。该区域有谚云:「同安人十月半做红龟,客人九月初九做麻餈」,所指即汀州客九月九重阳节做总忌时,会用小棍子捣制餈粑来食用的习俗(戴宝村、王峙萍,2004:316)。而反观如谢氏这样的诏安客,则重阳节不打餈粑、祭祀用菜碗而非牲礼,较少原乡文化质素的留存,难免隐没而不彰。我们从族谱材料、械斗「万善同归所」的史迹、客底的传闻、宗亲组织,试图逐渐复原这群环绕大屯山区的诏安客之轮廓。此外,透过两岸数据比对,意外地解决了云林大埤诏安谢氏之归属问题;也找到若干座文献未曾提及的三山国王庙。同时也发现,半径和横溪谢氏或有共同来源,其语言使用和族群认同却南辕北辙。对于不同谱牒记载的出入,日后当继续挖掘北台各地点之谢氏家谱,设法补充缺漏和矛盾之处。至于其它台北县市的漳州移民家族后裔,也得持续探寻。闽客之间的关系,何止千丝万缕!如欲条分缕析,还需要长时间的研究累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7 23:4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