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1-14 14:57:47
|
显示全部楼层
2010-07-29 20:56邓缵先在新疆生活了18年。并不是没有离开新疆的机会,但最终没有落叶归根,回到故里。
特约撰稿 崔保新
1915年,一个广东人乘马车进疆,由广东紫金出发,去往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然后由迪化到疏附(含喀什)。
他叫邓缵(zuan)先。
从广东到喀什,乘飞机需要近8小时。90多年前,邓缵先需要多少时间?
邓缵先其人
邓缵先,对于熟悉近代史的人来说,甚至都是略显陌生的名字。
1999年出版的《叶城县志》中,附录中有一段易被忽视的注解:“1962年,为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有专家携带民国时期的《叶城县志》来叶城。县委书记薛义峰得知后,组织人员星夜抄录,遂留下这一珍贵资料。这本《叶城县志》共八卷,残留4-8卷,5.3万字。”
民国《叶城县志》的作者,就是邓缵先。1920年前,他曾两任新疆叶城县知事。
据《叶城县志》(隶属于喀什道)记载:“邓缵先(1870-?),字芑洲,广东省紫金县人。……民国3年(1914年)9月,应内务部第三届知事试验,取列乙等,分发新疆。翌年7月抵迪化,除在省属任职外,还多次出任县知事。民国5年(1916年),任叶城县知事。民国6-7年(1917-1918年),任乌苏县知事。民国8-9年(1919-1920年),复任叶城县知事。”
《叶城县志》的记载其实并不完全。据《新疆文史资料?新疆志官职(1762-1949)》记载:“邓缵先民国15-16年(1926-1927年)任疏附县知事,民国16年(1927年)任墨玉县知事,民国21年(1932年)任巴楚县长。”
邓缵先在新疆先后担任了五个县的县长。
一个广东人,跋山涉水到了新疆。这一切,得从民国初年广东人才援疆说起。
民国初年广东人才援疆
辛亥革命成功,民国初立,新疆需要优秀治疆人才,中央需要对新疆行使主权。
时任新疆督军的杨增新请奏(《补过斋文牍》):“……新疆一省远处极边,形势重要分发人员,惮于艰阻帅多趋避,以致边疆要地,任用无才。……自非遴选熟悉边情,负有远志之士分发该省,整理一切。不足以开通风气,交换知识,于是特考试专备分发新疆任用……”
1914年,内务部公布特别试验录用并分发新疆知事的名单。19名知事,几乎均来自经济发达、文化教育领先的江南:湖南5人,湖北、广东各3人,四川、江西各2人,浙江、云南各1人。北方省份仅河南2人。举全国之才支援新疆,确有利于达到开通风气,交换知识的目的,真正为边远的新疆输送了一批优秀的基层官员。
新疆是中华民国文官制度实行以来最早受益的省份之一。广东人李、何耀、邓缵先等3人是废除科举制后以新制度最早选拔录用的基层官员。于是,3位广东人乘坐马车西行,由广东紫金到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走了6个月,由迪化到疏附(含喀什)又走了2个月,从广州出发时还是春天,到了目的地喀什,已是大雪纷飞的冬季了。
邓缵先分发新疆时,已经47岁了。他有一百个小理由不去遥远陌生的新疆,但只有一个大理由赴疆戍边,那就是为国家,保边疆。在邓缵先写的边塞诗中,我们可以读到他远赴新疆时的政治抱负:“壮志如何?男儿负壮志,立功西北陲。投鞭万里去,骏马如飚驰。”
一路西行,一路赋诗填词,邓缵先到了新疆。1924年,同盟会元老于右任为邓缵先所著《毳庐诗草》作跋文,一边感叹新疆“茫茫黄沙,中土人士所不轻至之地也”,一边折服于邓缵先的情怀,感叹“吾道不孤”。
调查边情
在民国《叶城县志》中,收录了县知事邓缵先写的边情调查报告,题为:《调查八扎达拉卡边界屯务暨沿途情形日记》。时间是“乃于民国九年三月十四日起行,计往返一月”,即1920年3月14日—4月14日。
由叶城南行进入喀喇昆仑山主脉,沿途山高河阔,崖险冰封。有人以天寒路险为由,劝告邓缵先不要轻身前往边卡。邓缵先答:“危险者境也,处境者心也,常存此处处有危机之心,则恐惧修省,自可转危为安;常存此时时有险象之心,则思患豫防自能履险如夷。况该处并非人迹所不能到者,何虑焉。”有人说前官员从未到过边卡,邓再答:“此卡既为中国土地,主权所在,任得任听坎人越界偷种。此次我为实地查勘而来,不能半途而止。”
骑马和牦牛走了8天,1920年3月22日,邓缵先到达八扎达拉卡:“卡在河边东,一水来汇。卡门南向,磊石为墙,高八尺,房屋四间,深十四丈,阔十丈。有卡人四人看守,并住眷。卡后有小炮垒一间。”这就是邓缵先笔下民国初期喀喇昆仑山中边卡、边卒的一个缩影。
1920年3月25日,邓缵先来到叶尔羌河上游。“据土人云:地质平坦较优的土地,时被坎部人侵占、欺凌,我侪人单力弱,莫可奈何。”
叶城有一个国家级烈士陵园,数百名牺牲在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的烈士在此长眠。叶城是那场战争的交通要道和后勤补给基地。
邓缵先当年的巡边日记,在1962年中印边境之争时,派上了用场。来自北京的专家带着邓缵先所作的《叶城县志》,以其巡查边情的报告作为领土之争的重要依据。
2009年,叶城县现任县委书记何利民得悉此事,开始安排对邓缵先的专项研究。在何利民看来,邓缵先对新疆的贡献主要在文化方面。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方的软实力。软实力平时似乎没有吃饭重要,关键时刻则关系到国土存亡。
重视农业
农业是百业之基,耕稼是民生之本,税收之源。一县知事头等大事就是抓好农业生产。
1917年,邓缵先从代理乌苏县知事做起,继而出任叶城县知事,然后返回省城迪化任政务厅科长。1926年,邓缵先再返南疆疏附做官。
虽然职别都是县官,但与他之前宰理过的其他县城相比,疏附是南疆八城的中心,经济贸易“甲于南疆”,俨然一个当时的大都会。
那时的疏附三面环山,二河交汇,县域要比现在大得多,不但包括现在的乌恰县、阿图什县,还包括1952年析置的喀什市。疏附的县治设在现在的喀什市(回城)。民国2年,疏附县改由喀什噶尔道直辖,为二等县。不久升为一等县。
1917年6月23日至6月30日,财政部考察边疆财政的特派员谢彬到疏附考察。他在《新疆游记》中记载:疏附“地多碛卤,饶柽榆葭苇。其沃壤粉获,每岁小麦(2328,7.00,0.30%)、包谷、稻米,率数十万石。而牛羊驼马,富者阡陌成群。瑰货雾集,华夷荧榴,迁引之盛,甲于南疆。葱岭之东,一大都会也。”
疏附县的蚕桑生产历史悠久,魏晋南北朝时期,境内养蚕业就逐渐兴起。清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后,设蚕桑局于疏勒城,招关内蚕工、织工40余人,传授本地居民育种、饲养、分薄、入簇、煮茧、缫丝、档苤(pie)诸艺,并从关内运来桑苗数十万株,发给农民种植,疏附桑蚕业快速发展。用今天的语言讲,就是内引外联,东西互补。
在疏附县任内,邓缵先写有《耕稼词》和春夏秋冬《蚕桑词》四首,体现了他对农业的重视和认知。
与当地人打成一片
在新疆,邓缵先生活了18年。并不是没有离开新疆的机会,但是他把自己与新疆融为了一体。
《乌苏县志》记载:“邓缵先在乌苏主政两年,遍至乌苏城乡,考察地理,体验民情,多有建树。先后修建五道桥、东关桥今太平桥,便利交通;开挖六十户庄新干渠及其两条支渠,灌溉农田4000余亩,百姓称贤。”
卸任叶城知事时,“父老子弟壶浆饯送,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至玉河边,犹留恋涕泣”。
邓缵先的上级、塔城第一任道尹、莎车地区现代教育的奠基者汪步端,如此评价邓缵先:“官要读书作,心如为政纯。”
经年累月与各民族生活在一起,邓缵先究竟会不会维语?遵不遵守各民族的生活习惯?
新疆档案馆中邓缵先的手迹,给出答案。
1932年,邓缵先已64岁,出任巴楚县县长。为恭贺原新疆布政使王树楠80岁生日,邓缵先作诗贺寿。
王树楠1901年进疆,虽然在新疆任职时间不到六年,但他为新疆各族人民办了许多实事。到任后他调查少数民族生活情况,得知不法官吏横征暴敛、浮收粮草、税卡遍布,于是创立新章,限制地方官征税;由布政司署所制库秤,统一官制度衡,设铸币局,铸造饷银、饷金、印官票(即老龙票);并下令严禁汉族官商强娶强买维吾尔族女子。重视发展教育事业,从内地聘请一批教师,担任省府高等学堂数学、英语、物理等课程的教学,并在南北疆重要城市分设初等学堂。曾下令地方官学维吾尔文,开创用汉、维两种文字发布官方文书的先例;创设农业试验站,提倡种植蚕桑;在迪化水磨沟举办官水磨,利用水力加工粮食;还办邮政局,禁用沙俄邮票,收回邮政主权。王树楠还是大型通志《新疆图志》总编纂之一。
邓缵先能用流利的维语与民众无障碍交流,就是受到王树楠的影响。今天在新疆工作的汉族干部要学习维语,不过是历史的继承。
长眠巴楚
1922年春天,邓缵先母亲病危,邓缵先不顾山高水远,盗寇猖獗,日夜兼程赶回故里。冒死归家,已知归途凶险,为什么还要再次出关?再次出关,何时再归?恐怕邓缵先心中难有答案,其家人心中更是无底。
在昆仑山下,玉河之畔,远离家乡,年逾花甲的邓缵先思绪万千,在其遗留下来的诗作中,邓缵先流露了自己的心迹:“年逾五十不为老”,“经岁不闻贪吏呼”。
好一个“年逾五十不为老”!
落叶归根,是中国人的传统。眼看60岁届满,家人为催促和迎接他早日归家,在家乡为他购置了一处寿地,以实现客家人叶落归根的夙愿。
邓缵先为此修书一封,回答“家人怜我老”的美意:“去处随萍梗,得失付云烟。”
像是谶语,邓缵先最终没能落叶归根,回到故里。1933年,邓缵先在巴楚任上因公殉职。 2010年07月12日 17:56 中国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