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69|回复: 0

李源發 武器專家寫客家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28 16: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JPG

退休筆耕李源發8年來投入客家詩詞創作,記錄客家鄉土人文。
記者祁容玉/攝影

「桐花開遍客家庄,八寮古道滿山香;可比白鶴企樹頂,又像白雲落山崗…」,每逢假日在苗栗縣銅鑼客家大院,常見李源發邊吟邊唱客家詩,吸引遊客佇足欣賞,博得滿堂采;他的詩充滿客家懷舊風情,也獲廣泛共鳴。

李源發(1954年生)被稱「沒共樣ㄟ的客家詩人」,他是中央大學工學博士,在中山科學院擔任過飛彈、火箭研究所副廠長,去年才退休。一個鑽研國防科技者,竟鍾情客家農村風情,吟詩唱賦,的確「沒共樣」(不一樣)!

曲洞村子弟 大伙房長大


「從細歇在大伙房,大人細子六十幾;男人耕山又耕田,種禾種茶燒火炭…」李源發在苗栗縣頭屋鄉曲洞村出生,童年在大伙房長大,每餐開伙5、6桌;過著「姊嫂種菜又畜豬,摘菜摘茶掘番薯;打早四點輪煮飯,大鑊飯來大鑊菜;男人客廳橫桌坐,婦人細子灶下食…」

爸做火炭母賣菜 盡成詩

2.jpg

李源發讀初三時。
圖/李源發提供
他說,父親李火榮是長子,當過多屆曲洞村長,當家除種稻、種茶,就是燒木炭;那時小孩學雜費多數是靠燒木炭來的,「阿爸辛苦做火炭,貿樹燒窯兩三月;一窯火炭五千銀,堵堵分繳學費」即是寫照。

「摘起冬瓜番瓜,阿母菜上街賣;背囊揹个孲仔(嬰兒),上山背過河壩。來到街項歸街賣,賣了菜錢買家用;一頭東西一頭人,頭重尾輕翹等轉」,李源發在6兄弟姊妹中排行老三,「阿母賣菜」是母親徐秀娣賣菜的背影。

李源發從小聰穎,考上新竹中學與台北工專,父親要他念台北工專,他想念大學,錄取逢甲機械系。預官退伍後,在中船服務兩年,見裕隆在三義設廠,曾返鄉服務,做不到一年即考進中山科學院。

北埔膨風節 觸動寫詩心


「中山科學院是軍方機構,長官外省籍多,外聘基層員工以客家人居多」,李源發是少數客籍幹部,他勤學上進,曾到紐約工藝大學、中央大學深造,他醉心國防武器研發,是材料工程專家,並沒想到寫詩,靈感始自2002年夏到北埔參加客家膨風節。

他說,他發現北埔客家膨風節熱鬧有餘,卻看不到茶農心靈之聲與純樸農村內涵,興起創作客家詩詞念頭;8年來寫了130餘首,前50首已集結出版《相思火炭》詩集,紀念過世的父親,並附上賞析與通用拼音譯文。

詼諧寫百姓事 通俗動人


3.jpg
李源發滿周歲時。
圖/李源發提供

「早晨樹頂摘牛眼,下晝竹園挏鳥竇;肚飢冷飯配豆油,食飽撩大又撩小」,李源發的客家詩有童年往事、耕山耕田、古老行業、農村生活…等單元。他觀察細膩,充滿人文關懷,致他的詩通俗不失內涵,詼諧不失風雅,常觸動人心,賺人熱淚,是真正的常民文化,庶民心聲。

牽豬哥、尿桶… 寫活往事


「…堆桿做床豬嫲伏,豬哥趴上豬嫲背;撳到豬嫲迷迷癡,到豬哥液膏流。水潑豬嫲正清醒,留下精種養豬子…」,李源發用心觀察公母豬交媾,生動寫下「牽豬哥」,相當傳神。現牽豬哥、閹雞、焗香茅油…等行業都將消失,他參與觀察後均賦詩。

早期農村窮困,流行抱「細心舅仔」(童養媳),「屋家勞碌又貧苦,畜賴無錢討脯娘;鄰庄阿蘭恭妹仔,滿月揇來準妹畜;阿姆胸前搶奶食,阿婆懷肚共下眠…畜養妹仔十五六,從小阿哥喊到大;阿姆講愛送共房,這下見面口難開。吂做心舅苦煎煎,做了養媳命來受;有人做个等郎妹,等到郎大妹變娘」,也道盡了「細心舅仔」的心酸。

「嫌臭臭又屙糟,园到閒角花布遮;逐日看兩三下,睡前先來屙淨淨…臭尿承有七八分,阿姆尿落菜園;日時淋尿又沐肥,暗晡閒角等人屙。阿婆時代屙到今,桶底結石楻牽絲」,這首「尿桶」也喚起老一輩的童年記憶。

李源發說,尿桶雖臭,卻是農業社會簡易衛生設備,更有「肥水不落外人田」的意涵,它雖是物,卻是文化的象徵。他的懷舊詩篇,亦希望大家緬懷過去,更加惜福。

有年春節李源發把詩集貼在中山科學院走廊,長官以為他是抄來的,知道是他所作大為讚賞。《相思火炭》出版後,亦有多位外省籍客家媳婦買來研讀,作為與公婆溝通的橋梁。

他說,他是學工程的,寫詩亦有科技思維,是將渾沌、雜亂的故事,消化整理後再娓娓道來。

展詩吟唱 如行動客文館


4.jpg
李源發念大學時寒假回鄉下田。
圖/李源發提供  

李源發與畢業於東吳英文系的蕭美桃結婚,育有子女李駿、李薇,分學工程與醫學。他自謙「不藏拙」,去年退休後,除在造橋等讀書會教授詩詞,在清雲科大兼課,也常帶著作品到各地展出,有如行動客家文化館。

他跟胡泉雄學過客家山歌,演講、導覽時,常應要求獻唱創作詩詞,因有聲樂家水準,常欲罷不能。

「繁城望鄉歸,鬢白方知惜」,住中壢的李源發常回苗栗家鄉,享受「淵明採菊東籬下,村姑摘花九華山」的愜意,心有所感,都化作一篇篇動人詩篇,有如現代陶潛。


˙小啟:「客家身影」專欄兩年多來獲得讀者廣泛回響,今天刊後暫畫下休止符,未來有機會將繼續為讀者尋訪客家典範。

【2010/12/26 聯合報   記者 何來美、祁容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2 23:0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