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74|回复: 0

千年增城客家溯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17 17: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千年增城客家溯源
日期: 2008-09-12
  
目前增城市客家居民已达30万之众,超过全市户籍人口的40%;在全市9个镇街中,均有客家人居住,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派潭、正果、小楼、荔城、增江、朱村、中新及新塘的永和、宁西等地区;在全市300个村中,纯客家村有90个,粤客杂居的有74个,合计164个,约占全市村落的55%。客家人迁入增城已经有千年历史,千多年来,客家人在增城的经济、社会等事业发展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增城史前已经有人类活动,不久前在荔城街百花林发现的古石器就是明证,但客家人迁入增城却只有短短的一千多年。
据新编《增城县志·人口卷》记载,较早迁入增城的客家人是北宋进士古成之的祖父古全望家族,于南汉大有七年(公元934年)从广东河源迁至福和古屋,距今约1070年。在明代,又分别有邓、郑、潘、夏、罗、朱等姓氏客家人从外地迁入增城。可见,在明代以前,已经有不少客家人迁入增城。
客家人大批迁入增城,却是明末清初,这是被史学家称为客家人迁移第四次、第五次高潮期。编于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的《增城县志》记载了客家人明末清初入增的情况:自明季兵荒迭见,民田多弃不耕。入版图后,山寇仍不时窃发,垦复艰难。康熙初,伏莽渐消,爰谋生聚,时则有英德、长宁人来佃于增。对村落之残破者,葺而居之。未几,永安、龙川等县人亦悄悄至。当清丈时,山税之占业浸广,益引嘉应州属县人杂耕其间,所居成聚。而杨梅、绥福、金牛三都尤多。在这一时期,迁增的客家人有数十姓之多,来源既有江西、福建等外省的,但更多的是来自粤东、惠州及粤北等地的客家人,基本奠定了今天增城客家人分布的格局。
上世纪三十年代由当时广东省建设厅编印的刊物《广东建设周报》曾刊登了一篇短文,主要是说客家有大种、小种之分,在当时引起很大争议,不少社会人士特别是客籍名人群起声讨,并引起社会矛盾。据深圳大学教授张卫东等专家论证,三大语种齐集的增城客家文化,有望解决这一历史悬案,因为增城客家人的口语中有“大种孤寒”等有关“大种”的口语习惯,这种习惯是其他地方客家人没有的,这是对大小种客家人的最好解释。
据广东省和香港两地客家文化专家考证,客家三大语种程乡、长宁、杨梅在增城均有,这在全国客家人聚居区是绝少的,增城客家文化特色十分明显,是研究客家文化最理想的地区。据考证,增城客家先民主要来自梅县(旧称程乡县)、新丰县(旧称长宁县);程乡话以正果镇为代表,长宁话以派潭镇为代表;此外,在派潭个别村有一定数量杨梅话客家居民。由于三大语种齐集,互相交流,增城客家文化形成自己的特色,口语习惯与其他地方的客家人有一定区别,成为研究客家文化的宝库。

    千年来,增城客家文化在保持原来的特色中,由于三大语种交流和与粤语交流,特色十分明显,主要体现在民居、山歌、狮舞等。增城客家民居由于与粤语居民交往较多,建筑有自己的特色,如目前广东唯一的七进祠堂等;增城客家山歌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自己的特色---过山拉,这种客家山歌是其他客家地方没有的;而增城客家的猫头狮,又有别与其他客家地区的客家狮。这些特色客家文化,使增城客家文化引起了不少专家的重视,连韩国、日本及香港、台湾的专家也十分感兴趣,专程到我市考察研究。
千多年来,在增城的客家人对增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一些杰出的客家人成为社会名流。
历史上,与增城有缘的客家人不少。国父孙中山祖籍是增城客家人,其祖先从紫金县迁至增城,后迁至中山;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据考证是增城派潭镇河大塘村人。增城客籍人士考上进士、在朝为官的也为数不少,如赖志熙、古成之等。在近现代,客家人对增城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更加巨大。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在增城的人民武装,成员大部分是客家人,他们为增城人民的翻身解放流血牺牲,光照千秋;解放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客家人在我市政治、经济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为增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客家人在增城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一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增城客家人将继续与和睦相处的粤语居民一道,为增城的发展出力,共同建设增城美好的明天,共同创造增城的辉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14 01:4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