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重光教授的新作《客家文化论述》较之他的旧作有新的观点,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客家民系的血统成分,他认为客家源流方面南迁汉人与“土著”同等重要,是江淮地区南迁汉人与土著闽越族、武陵山区迁来的武陵蛮经过长期斗争和融合,相互间的文化逐渐汉化而形成一种全新的文化的结果。客家民系列为汉族支系,是中原文化经略的结果,不是南迁汉人人数上比“土著”占优的结果。
(二)“客家”名称的由来,明中叶时闽南地区鹤佬人对客家人已有“客”、“山客”、“客仔”、“客子”、“客民”等带有诬蔑的称呼,早于广府人对客家人的称呼。客属移民外迁,在广东和台湾被粤人和漳泉人称为“客”“客民”、“客子”、“客家”,在四川、江西、广西等地却鲜见,“客家”的“客”不是主客的“客”而是与畲民混为一谈带有歧视诬蔑之“山客”。
(三)土楼的兴起与发展,否定了土楼渊源与中原民居“坞壁堡”等建筑联系在一起的说法,认为土楼是从明中叶闽粤沿海倭患频繁,闽赣山区寇乱不断背景中客家鹤佬同时把战时避难的土堡、土城发展而成的。玳瑁山和博平岭东西两麓分布大量土楼的原因是客家鹤佬族群矛盾冲突有关。
(四)山歌的渊源,山歌含有吴、楚音乐文化的因子,主要是继承了南方畲、瑶为主的蛮夷音乐文化传统,与楚文化系统范畴的“周南”“召南”也有关系。
(五)客家人文性格:
1,重农抑末,安分守己,质直、简朴,不善机巧。
2,劲健、果敢,好勇斗狠、俗梗民强。
3,尚义、重礼,富于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4,妇女勤劳俭朴、坚毅果敢、善良贤淑。
5,信师巫、好淫祀、爱面子、尚虚荣。
客家文化的特征:
1,山林性(表现在自耕自食安守本分,安土重迁、商业意识薄弱)
2,边缘性(表现在政治上不服管辖,“梗化顽民”众多,民俗方面的奇特风俗)
3,向心性(中原正统观念的确立与推展、耕读传家推崇、文公家礼渐代蛮夷风俗等)
结论,客家文化中民俗层面上以百越和武陵蛮等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因子为主,可以看作是南方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延伸,客家文化的根在客地。
谭元亨不认同畲族是客家民系构成的主要成分,有以下几个观点:
1,历史上记载的“畲”是耕种方式,不是族群身份,应把“畲民”与武陵蛮、畲族区分开。
2,畲族的形成与祖地凤凰山的确认同客家民系的形成与祖地石壁的确认是并行不悖的两条历史线索。把抵达闽粤赣山区后的畲族解释为土著而无视其本身的迁特征是一种错位,说成是平行形成与发生的客家民系的主体是大错特错。
3,史载客家不与外族通婚,畲族史志中亦记载不与外族通婚。汉人南下亦不可能只余男丁无女眷。客家目前有近亿之众,畲族亦剩雷、盘、蓝、钟、苟几姓60万人,即使客家人中有相当隐性的畲人也有60余万也仅仅占客家人口的0.6%-0.7%,无法构成客家人主体之一。
在本人看来,谢著中总结的客家文化特征有不尽完善的地方,甚至还有有失偏颇的地方。
1,拿当下梅州地区来看,兴宁五华的民风相对比较符合他的观点,实质上梅县人大部分是属于明哲保身、善于迂回、表面温和的一个群体与闽西赣南地区有所不同。
2,纵观整个客家族群亦非团结一致的,属于各拥山头。
3,安分守己跟好勇斗狠亦是相互矛盾。
总的来说,谢归纳的是传统闽粤赣客属地区的传统文化特征,其忽略了从元初始逐渐迁徙到世界各地的成千万的客家人这一群体和改革开放后从客地到大都市发展的几千万的外出群体新形成的客家文化特征。大概是西方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的学者大都主张以“未开化”、“原始”、“自然部族”作为其文化研究的对象,对中国民族学这、人类学者影响甚大的原因。但民系研究如果等同于民族研究,不自觉地就会作茧自缚。客家文化研究者内部的学术争论,表面上看起来客家文化研究的确方兴未艾,实质上对客家人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并无推动作用,连客家人自己的想法都在不断的撕扯又何以让外人来了解客家文化本身呢?又何以来提升客家文化在世界民族之林的竞争力呢?
客家源流文化研究实质上是一个虚胖的人,外强中干。
[ 本帖最后由 lengdy 于 2010-7-12 19:08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