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145|回复: 7

[转帖] 浅谈谢重光客家文化论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12 18: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谢重光教授的新作《客家文化论述》较之他的旧作有新的观点,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客家民系的血统成分,他认为客家源流方面南迁汉人与“土著”同等重要,是江淮地区南迁汉人与土著闽越族、武陵山区迁来的武陵蛮经过长期斗争和融合,相互间的文化逐渐汉化而形成一种全新的文化的结果。客家民系列为汉族支系,是中原文化经略的结果,不是南迁汉人人数上比“土著”占优的结果。

(二)“客家”名称的由来,明中叶时闽南地区鹤佬人对客家人已有“客”、“山客”、“客仔”、“客子”、“客民”等带有诬蔑的称呼,早于广府人对客家人的称呼。客属移民外迁,在广东和台湾被粤人和漳泉人称为“客”“客民”、“客子”、“客家”,在四川、江西、广西等地却鲜见,“客家”的“客”不是主客的“客”而是与畲民混为一谈带有歧视诬蔑之“山客”。

(三)土楼的兴起与发展,否定了土楼渊源与中原民居“坞壁堡”等建筑联系在一起的说法,认为土楼是从明中叶闽粤沿海倭患频繁,闽赣山区寇乱不断背景中客家鹤佬同时把战时避难的土堡、土城发展而成的。玳瑁山和博平岭东西两麓分布大量土楼的原因是客家鹤佬族群矛盾冲突有关。

(四)山歌的渊源,山歌含有吴、楚音乐文化的因子,主要是继承了南方畲、瑶为主的蛮夷音乐文化传统,与楚文化系统范畴的“周南”“召南”也有关系。

(五)客家人文性格:
1,重农抑末,安分守己,质直、简朴,不善机巧。
2,劲健、果敢,好勇斗狠、俗梗民强。
3,尚义、重礼,富于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4,妇女勤劳俭朴、坚毅果敢、善良贤淑。
5,信师巫、好淫祀、爱面子、尚虚荣。
客家文化的特征:
1,山林性(表现在自耕自食安守本分,安土重迁、商业意识薄弱)
2,边缘性(表现在政治上不服管辖,“梗化顽民”众多,民俗方面的奇特风俗)
3,向心性(中原正统观念的确立与推展、耕读传家推崇、文公家礼渐代蛮夷风俗等)

结论,客家文化中民俗层面上以百越和武陵蛮等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因子为主,可以看作是南方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延伸,客家文化的根在客地。

谭元亨不认同畲族是客家民系构成的主要成分,有以下几个观点:
1,历史上记载的“畲”是耕种方式,不是族群身份,应把“畲民”与武陵蛮、畲族区分开。
2,畲族的形成与祖地凤凰山的确认同客家民系的形成与祖地石壁的确认是并行不悖的两条历史线索。把抵达闽粤赣山区后的畲族解释为土著而无视其本身的迁特征是一种错位,说成是平行形成与发生的客家民系的主体是大错特错。
3,史载客家不与外族通婚,畲族史志中亦记载不与外族通婚。汉人南下亦不可能只余男丁无女眷。客家目前有近亿之众,畲族亦剩雷、盘、蓝、钟、苟几姓60万人,即使客家人中有相当隐性的畲人也有60余万也仅仅占客家人口的0.6%-0.7%,无法构成客家人主体之一。

在本人看来,谢著中总结的客家文化特征有不尽完善的地方,甚至还有有失偏颇的地方。
1,拿当下梅州地区来看,兴宁五华的民风相对比较符合他的观点,实质上梅县人大部分是属于明哲保身、善于迂回、表面温和的一个群体与闽西赣南地区有所不同。
2,纵观整个客家族群亦非团结一致的,属于各拥山头。
3,安分守己跟好勇斗狠亦是相互矛盾。
总的来说,谢归纳的是传统闽粤赣客属地区的传统文化特征,其忽略了从元初始逐渐迁徙到世界各地的成千万的客家人这一群体和改革开放后从客地到大都市发展的几千万的外出群体新形成的客家文化特征。大概是西方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的学者大都主张以“未开化”、“原始”、“自然部族”作为其文化研究的对象,对中国民族学这、人类学者影响甚大的原因。但民系研究如果等同于民族研究,不自觉地就会作茧自缚。客家文化研究者内部的学术争论,表面上看起来客家文化研究的确方兴未艾,实质上对客家人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并无推动作用,连客家人自己的想法都在不断的撕扯又何以让外人来了解客家文化本身呢?又何以来提升客家文化在世界民族之林的竞争力呢?
客家源流文化研究实质上是一个虚胖的人,外强中干。

[ 本帖最后由 lengdy 于 2010-7-12 19:08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2 20:0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概括精當,比較合理。文末拋出警世之語,期待樓主對文末警語的擴展之文。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2 20:54:27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需权威的DNA遗传考证,才能科学地谈客家民系和其他民系的根源。过去太多空谈了,看过扯到蚩尤,跟苗族同祖。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2 22:0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人在近现代的崛起,吸引了一大批研究客家文化的学者,特别是源流的探究上大都越走越远,导致越来越混沌,莫衷一是。

客家人的崛起实质上是与当时候农耕社会环境恶劣为求生存求发展适逢乱世而渐为世人所瞩目的,其血统身份并不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海外当今一部分客家后裔的崛起亦非客家文化直接催生了他们的能量,他们大都脱离了客家民俗文化,他们的能量来源更多的是西方社会文明和中华传统文化完美的结合,中华传统文化亦非客家所独有。

客家文化值得为人赞道的地方恰恰是较之其他汉民族族群更好的继承了中华儒家文化。客家文化要向前推进,必须继续挖掘整合客家文化中继承中华儒家文化的精髓,融合西方文明,才能逐渐强盛起来。

有段时间甚至茫茫然地去想客家文化究竟怎么样才能够传承和发展下去呢,但接触的有实际帮助的资料相当有限,精力能力也有相当的局限性而导致混混沌沌。就像对“潮汕”、“广府”等对族群的命名抱有异议一样,是否能够参考民族的命名方式一样找到更好的族群称呼呢?但目前根本无法整理出有说服力的东西来。

不过,至少我还是认为:“广府”、“潮汕”、“闽南”等对汉民族族群的命名较之于民族的命名是有相当的局限性的,以此延伸的族群语言的命名同样也有相当的局限性,就像“珠江”、“珠江文化”同样,我几乎认定是一个伪学术名称,当然,这是题外话。

用地域名称来命名族群名称有异于民族命名的规则,从学术上来讲也是不严肃的,但不清楚这一观念为何能够让学术界约定俗成并延续至今。就拿“广府”来说,这对于居住这广府地区(狭义上讲应该是珠江三角洲西岸)的其他族群来讲是不公平的,广西大量的“白话”、“地老话”居民和粤西居民等也无法认同“广府”,表面上的“认同”也只是阴奉阳违而已。

学术的研究最终的目的是推进社会的文明进程,但这一做法却造成了社会百姓的普遍误解,族群之间产生了不必要的隔阂,产生了无尽的话题和矛盾。刘镇发教授试图为这一方面做出努力,但其得出的观点至今无法得到大众的认同。

就像Cantonese形容“粤语”也是西方人对当时广东社会现实情况了解的不深入但较早较多与操“粤语”百姓的接触有一定关联。

所以,以族群命名的不严谨是否能够反思一下希望能够减少宣传混乱和族群矛盾来帮客家做些事?

[ 本帖最后由 lengdy 于 2010-7-13 18:40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15 08: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观摩,,,,,,,,,,,,,,,,,,,,,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15 10: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有些论述是很精僻的,例如:当今客家和畲是有多少关系,但硬是要将现在数千万人计的客家说成主体是现存只有数十万人的畲族汉化而成是相当相当牵强、无理的。为什么犹太人、罗姆人能举族从中东迁到欧洲各地(即使是最偏远的地区)乃至非洲甚至是开封,印地安人能从亚洲逐步迁至美洲各地,而客家先民却不能从战乱的中原迁至三省交界?(何况大多是往南逐步迁徒而非一步到位)。有些人永远也是跳不出自己定下的框架的。要“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也太难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16 07: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90年代房学嘉提出客家本地说。这20年DNA遗传基因对客家民系研究,有支持中原来源,也有支持本地说。个人看过这些资料,暂时觉得本地说较有论据。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16 13: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白纸的黑影 的帖子

朋友这话说得很有道理,我觉得许多客家人的思维总是跳不出定有的框架,我祖上是北宋末年从江西庐陵府【现是江西吉安吉水县】迁到博白的,既然有人说我不是客家人,他们认为吉安的客家人都是明朝后迁入的。我那这些人不是很了解古代历史。唐朝后期到宋朝年间这才是客家人形成的时期,是汉人大规模南迁的一次,当时汉人政治 经济 文化其实已逐渐往南移了,当时江西的临川 庐陵 虔州就是南下汉人首选居住要地,当时大量的名人也是从这个三个地方出来的,当中庐陵和虔州就是客家人早期形成地。我祖上也是和很多客家人的祖宗一样,属早期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逐渐往南迁的一份子,而后在韶关曲江居住。有些人还说我是被博白客家人同化的,真觉得很好笑,我祖上30万的后裔,分布在广西和粤西各地,基本是说客家话,我看客家人也没有那么大的同化力量吧?而且我那里的小山村也是我祖上迁入较早的,我们那里的客家话比本村和其他镇的还接近广东地区。有些人不要把博白客家迁移史都放在明朝后期,前期已经是有不少客家人居住的了,广西南部,中部和粤西就不少是从博白迁出去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2 19:5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