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78|回复: 0

探訪廣西客家圍屋:耐人尋味的博白水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21 10:58: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big5.am765.com/gate/big5/ ... 20100406_555630.htm

客家人建屋,多喜歡臨水。有意思的是,在博白縣縣城東南約4公裏的城廂鎮大良村大平坡,有一位客家人幹脆把樓建在了水裏!3月28日,記者慕名前往探訪時,卻有些遺憾:由于連月幹旱少雨,水塘已經幹涸。立在水塘中的水樓,好像在向記者喊“渴”……

    奇異 樓閣建在水中

    池塘中的這座水樓,坐北朝南。據專家測量,整座樓南北長27.62米,東西寬15.77米。樓高約17.58米。底層大半沒于水中。二、三層各設5室,廊外南北均設有11個拱門,東西各設5個拱門。每層樓的四周都有走廊相通。整座樓設計典雅氣派,做工精巧美觀。

    與樓閣南北入口相對的池塘邊各架設拱形橋一座,橋與樓房之間如今鋪的是水泥板。據說,原先橋和樓房之間架設的是木板吊橋。人一上樓,從樓上將木板拉起,整座樓就成了真正的“水上樓閣”。

    傳說 建樓為防鼠害

    前人為什麼要在這鄉野之間造一座“水上樓閣”呢?是閒情雅致所致,還是另有原因?

    據說,大良村一位年逾八旬的老太太曾有這樣的說法:從前有一年,博白一帶下了一場令人恐怖的黑雨。黑雨過後,連年瘟疫不斷。為了消災除魔,大良村一李姓大財主便籌資建起水樓,以鎮妖邪,並兼作收租的倉庫。

    在《博白縣志》中,還真有“下黑雨”的記載:“道光十二年(1832年)二月六日夜,下黑雨,水如淡墨……”但核對一下時間,水樓始建于民國元年(1912年),和縣志中所謂“下黑雨”的時間差得很遠。

    記者到博白縣相關部門查詢,失望地發現關于水樓的資料相當少。只知道這座樓由家住大良村的清末舉人李慎西于民國元年出資建造。建樓的最初目的,據分析是作“避暑、防疫”之用。

    把樓建在池塘上,確實可以避暑。但“防疫”之說有何依據呢?水樓附近大良村一位老人告訴記者:當年大良村一帶曾流行鼠疫,猖獗的老鼠還四處糟蹋糧食,鬧得人人談鼠色變。李慎西出南洋經商時,曾在香港停留,專門請人按英式別墅閣樓風格設計了水樓圖紙。回鄉後,先挖一口大池塘,池塘南北長36.5米,東西寬29.64米。然後在池中打樁,立柱建樓。樓落成後,往池中放水,水最深時曾達2.5米。建水樓的目的,除了作避暑別墅,還用來堆放稻谷,並架設可以隨時拉起的木板吊橋,以防老鼠入樓。

    感慨 水樓成就大師

    徜徉于水樓的廊道之間,記者對那位李舉人產生了濃厚興趣。經多方打聽並收集資料,記者發現:當年李慎西建水樓,可能另有目的。而且,因為這個目的,這幢水樓還和我國鼎鼎大名的語言學家王力有過一段緣分。

    為人忠厚豪爽、學深識廣的李慎西,在南洋經商發財後,攜資回大良村建造水樓,並利用水樓辦起了學校。從水樓的房間格局看,二、三樓各設5間長方形房間,面積與如今普通教室相近。這些面積相等、格式一致的房間,並不適宜居住。為此,記者猜測,李慎西當初建水樓的真正目的,就是為了辦學校。只是在學校未辦之前,曾經暫時用來做別墅和倉庫罷了。

    上世紀20年代初,全國興起辦新學之風,博白縣也開設了兩所實行新學制的完全小學——“開國學校”。一所設在縣城,另一所就設于大平坡水樓。

    設于水樓的學校,開辦于1921年,由李慎西任校長。為此,當時的人們便稱這所學校為“李氏開國校”。

    據資料顯示,李慎西辦學,十分重視師資質量,聘請教師時不拘一格,卻特別強調真才實學。他了解到博白有個叫王力的年輕人在鄉間教私塾,教得很好,就專門找上門去。一番交談後,立即請王力到自己所辦的學校任教。于是,當時只有高小畢業文化程度的王力,成為“李氏開國校”裏資歷、學歷最淺的教師。

    王力剛進校時,待遇並不高,學校安排他教初小,年薪只有80元小洋。但王力並不在意,他邊教邊學,教學效果很快得到師生們的普遍認可。不到半年,愛才的李慎西便將王力提升為高小教師,年薪增至160元小洋。當年,李慎西親自將年薪送到王力家中,讓貧寒的王力家過了個“肥年”。

    隨著王力才華的進一步顯露,李慎西常常在學校教師中感嘆:“憑王力的才幹,讓他教高小實在是委屈了他!”他和同事都認為:年輕而又博學多識的王力,要是能到大城市的大學裏去深造,前程將無可限量!

    李慎西等長輩的話,讓年輕的王力胸中又燃起繼續升學深造之火。可是,一想到家裏缺錢,便犯愁了。了解到王力的苦惱後,李慎西安慰道:“你想升學就去吧,沒有路費我給你。考上了大學,經濟上有什麼困難,再慢慢想辦法解決。”

    在李慎西和同事們的鼓勵和資助下,王力終于于1924年夏季告別了校長、同事和家人,告別了水樓,乘船順南流江而下,輾轉前往上海,踏上了他最終成為我國著名語言學家的光輝燦爛的徵途。

    王力走了,李慎西也于上世紀40年代故去。水樓裏曾經的朗朗讀書聲,隨之消失。如今,唯有水樓仍舊默默地挺立在池塘中,雖滿目滄桑,卻依然保有著當年那份典雅的氣派!

[ 本帖最后由 andrew 于 2010-5-21 11:02 编辑 ]
1.jpg
2.jpg
3.jpg
4.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2 20:1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