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3-11 11:46: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两会观察-辛亥祭 凸显两岸史观差异
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0,5245,50503006x112010031100215,00.html
熊秉坤在“武昌起义”打响的第一枪,迄今已有九十九年了!熊秉坤的这一枪虽然“击破了武汉三镇上空的黑暗,开启了辛亥革命的滚滚洪流”(民革中央副主席修福金用语),但是,两岸的当代史观却从这一枪,出现了历史性的转折,也影响了两岸对辛亥革命的认知。
面对明年十月的辛亥百年祭,两岸目前是一边积极筹备“庆祝中华民国建国一百周年”,一边热烈倡议“两岸共同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辛亥革命成功虽然等于中华民国建立,但因两岸史观在一九四九年之后再度呈现剧烈变化,庆祝或纪念的本质意义就截然不同。
在两岸争取辛亥革命历史诠释权,强调继承孙中山革命精神的背后,反映出两岸六十余年来分治现状的难以破解。尤其,台湾政局在经历本土化、民主化,以至两度政党轮替以来,早已将中华民国体制视为“二次共和”的新政体,对辛亥革命的传统认知也已渐趋式微。
大陆对孙中山的历史评价,则视为“革命先行者”,民革中央甚至都已认定“以毛邓江胡为代表的几代共产党人,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相较于台湾,作为中华民国国父、中国国民党总理的孙中山,在台湾本土化的历史教育过程,领导革命的形象早已变得模糊。
孙中山是两岸的“公共财”,他所领导的革命对近现代中国的民主化、现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两岸因历史分合、主权纠葛,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涵呈现截然不同的史观认知,但孙中山“和平救中国”的临终之言,对两岸谋求和平发展新局,应具有现代启示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