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客家文化概述
曾汉祥(韶关学院学报编辑部,广东韶关512005)
韶关地处广东省北部,和湖南、江西两省交界;人口有300多万,其中80%左右的人是客家人,据我们对8县(曲江、乳源、仁化、乐昌、南雄、始兴、翁源、新丰)和3区(北江、武江、浈江)的田野调查,客家人的口述材料多自称来自福建省上杭瓦子街或瓦子巷,除曲江县的旧族谱在1949年后各种政治运动中几乎都被烧掉以外,其他7个县都幸存有或多或少的旧族谱,其中也作类似口述材料的记载。韶关紧靠江西省,但直接从江西南部迁来的客家人却不太多,这也是颇为有趣的移民现象。
维系韶关传统客家社会的力量主要是宗族力量和宗教传统,这和粤东、赣南闽西等地的客家传统社会是相似的。如始兴县隘子镇官氏在1949年以前,就是依靠“族庭”来维护宗族的运作,如族祠的日常香火、产业、醮地和春秋二祭以及族中的大事。族庭通常由族长和三大房的代表组成,但族中最有名望最有势力者倒不一定参加族庭,他只是在大事上发表意见,一锤定音。如清末时大房的官蔚文,是官姓十七世孙,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生,曾任两广督练所筹备科提调员、陆军部委员等职,当年他并不是族庭成员,但族长也要听他的意见。
族庭依照族谱对族人进行管理教育,严重违犯族规者会受到规劝或惩罚,例如同姓结婚、不孝顺父母、偷鸡摸狗、拦路抢劫、奸污妇女等等,轻则罚跪,重则鞭打,或者赶出族中,谓之“出族”。特别恶劣者也有被处死的,如民国时官氏有一外号叫“竹鸡”的不肖子孙,横行霸道,无恶不作,族庭合议后,征得官蔚文同意,把这恶棍处死。
宗族力量对族人管理更多的还是体现在经济事务中,韶关各县的客家人大都聚族而居,几乎每姓都有“公偿”,即族中产业,多数是田地和山林,如翁源县江尾镇湖心坝张姓和沈姓,仁化县城口镇恩村的蒙氏,始兴县东湖坪的曾氏等等大姓,都有为数可观的族中公共产业,即“公偿田”和“公偿山”,“公偿田”和“公偿山”出租给族人或他人使用,其租谷或租金用作春秋二祭、兴修水利和族中子弟的教育费用,如始兴县东湖坪的曾氏大围屋设有教育区,即私塾,族中人称“上窑背书房”,其面积有2187平方米,共有3个大厅,4个课堂,24间书房,45间学生住房,书房又是老师的住房。族中所有子弟读书、吃住都由族中“公偿”供给。仁化县城口镇恩村蒙氏在经商积得一定资产后,即大力扶持和鼓励子弟读书,学而优则仕,从宋朝以来,恩村蒙氏出了5位进士,16位举人,由科举贡授进入官场的就有52人,出任做官富而且贵,家族势力进一步扩大,成为仁化县的望族。翁源县城江尾镇湖心坝沈姓利用族产在村东建立了仁川社学,致力于培养子弟,从明天启年间至民国时期,全村子弟由读书而取得功名者有316人,其中举人1名,贡生24人,庠生64人,大学生142人。这些人进入官场后光宗耀祖,沈氏于是成为翁源的望族。
客家人不但鼓励子弟读书做官,也提倡子弟习武。冬闲时节,正是练武的好时光,请的师傅多是福建和江西的武师,师傅开始授徒时都要先讲武德,即进行道德教育,如学成武艺不得欺凌弱小,特别不准欺侮妇女和儿童等等。春节舞龙舞狮正是习武子弟大显身手的时候,舞龙舞狮时总要表演武术,武术(功夫)高超者往往能博得阵阵喝采声。韶关离海太远,接受海洋文化的影响较迟,在现代体育还没有传到韶关以前,练武可说是客家人最重要的体育活动,爱好功夫的年青人很多,韶关的客家名人中既有名相、名臣,也有不少名将,这跟民俗关系很深。
宗教活动也是维系客家传统社会的重要因素。韶关客家人的宗教信仰呈多元化倾向,儒道佛都信,如来、观音、元始天尊、太上老君、孔子、关公、天、地、山、水、桥、树、石头等等,几乎什么都拜。初一十五要拜神,出门办事要拜神,逢年过节要拜神,结婚、生子、追悼亡者要拜神,客家人的拜神可以说几乎不受对象、时间、空间的限制,而遇到大恶事,如有天灾人祸,虫灾、旱灾、水灾、人瘟(传染病流行),或者是大喜事,如发放新族谱、宗祠或庙宇维修完工等等,则要“打大醮”,即举行大规模的宗教活动。
打醮,又叫“打大醮”,有的是单姓(一般是大姓)举办,如翁源县江尾镇湖心坝的沈姓和仁化县城口镇恩村的蒙姓,也有的是几姓、几村联合起来一起打,往往是都崇拜一个神明,这是因为一个社区没有一呼百应的大姓,于是借一个庙或一个神把众多姓氏和村庄的人群维系在一起。打醮,正是维系和巩固社区稳定和团结的重要活动。如曲江县马坝镇的阳岗五谷庙大醮,就是方园十几里的大杨屋、小杨屋、山车、麻地岗、甘屋、罗屋、陈子园、茶子墩等等村庄合办的。这些村庄住有杨、高、黄、陈、罗、冯、铙、赖、韦等姓,其中大的也才几百人,小的只不过几十人,他们三年打一次醮,有时也破例打“雨醮”或“虫醮”。
韶关客家人打醮往往规模盛大,要请戏班演出,请道士做法事,道士是打醮的主角,除了念经之外,还要表演上刀山、过火练、咬犁头等惊险节目。打醮前和打醮时村民多数都要斋戒,以示虔诚,打醮是大型的宗教活动,又是大型的文化活动和商业活动,往往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除此之外,客家人还有各式各样的宗教活动,如始兴县和仁化县很多地方的“六月六”扛阿公(当地人把本地的神明称作阿公),就是一种大规模的祈求丰收的游神活动。人们抬着神像,敲锣打鼓,有的还舞龙舞狮,到田间和圩镇游行,或者把神明扛到河里“搞水”(给神像洗澡),祈望神明保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通过种种宗族活动和宗教活动,韶关的客家人一直保持着客家人的特色,在吸取周边优秀文化如广府文化、湘文化、赣文化影响的同时,韶关的客家人顽强地保持了客家精神,并发扬光大。他们认同客家文化,客家人那种崇文尚武、耕读传家、勤劳勇敢、刻苦耐劳、勇于开拓的品德,在韶关的客家人中同样表现得淋漓尽致。张九龄、余靖(北宋大臣)、廖燕(清代名士)和陈嶙(明朝抗日援朝大将)、薛岳(现代抗日名将)、张发奎(现代北伐、抗日名将)等等是韶关客家人的杰出代表。
张九龄是客家人的骄傲,也是广东人的骄傲。他是岭南所出的第一个丞相,所谓“自古南天第一人”。他的政绩,他的文采,他的风度,至今为后人景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千古诵。韶关最热闹的街道———风度路,就是由“九龄风度”而取名。始兴县客家民居的“天门阿公”,传说就是唐玄宗御准开的,原来始兴房屋的私厅比较暗,张九龄想开天窗又不敢,于是他在长安按老家的样子盖了一间房子,再请唐玄宗来家里下棋,屋里光线不强玄宗皇帝看不清,张九龄解释说不敢开天窗,皇帝恩准,于是张九龄马上把已经做好的天窗打开,从此始兴的房屋的私厅都开天窗了,为了纪念张九龄,就在天窗下方用灰塑了皇帝和张九龄下棋的故事,也有避邪的功能。之后天门阿公的灰塑内容更加丰富,历史故事、神话传说、高山名川、花草虫鱼等等,都可成为一景。
张九龄把中原文化带进韶关乃至整个岭南,为客家文化的孕育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不愧为客家名人之首。韶关的客家人播迁到外地,也把客家精神带到各地发扬光大。其中也产生了不少英雄豪杰,朱德元帅就是一位,他祖上就是“湖广填四川”时从韶关迁到四川的。1927年朱德领导南昌起义失败后,也曾率部队在韶关、梅县休整多时,他用客家话和农民交流毫无困难,至今在韶关和梅县还流传着很多关于朱德的故事和传说。
韶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所以六祖慧能在广东苦苦寻觅祖庭不果,最终还是在韶关曲江县马坝镇附近找到一块宝地,作为开庭的圣地,此后他又在韶关的大鉴寺宣讲佛法,由弟子整理而成《坛经》,慧能的真身千百年一直在南华寺供奉,韶关至今流传着很多关于慧能普济众生的传说;而他的《坛经》成为佛教圣典,在全世界广泛流传。韶关、梅州、赣州、龙岩、三明等客家人聚居地的名刹古寺,几乎都是禅宗佛地,客家人,包括韶关的客家人,对佛教格外信仰。客家文化是多元文化,其中就包括佛教文化的精华。
韶关的客家文化同整个客家文化一样,有着光彩夺目的精华,但无庸否认,韶关的客家文化也有其不足,这就是商业意识不够强。光绪二年(1877年)《韶州府志》载:“曲江山水秀丽,衣冠不乏,沃土满望,故人多乐农而厌商。”韶关地处广东、湖南、江西三省交界,是交通要冲,自唐朝张九龄开通大庾岭之后,韶关成为中原和岭南的主要通道,地位更加重要,作为物质集散地和交通枢纽,发展商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但是可惜的是,韶关的客家人却把便利拱手让给外地人。20世纪50年代以前,韶关的客家人出外经商的人很少,在本地做生意的人也不太多。在韶关最活跃的商人首推从广州和珠江三角洲北上的老板,其次是湖南和江西人,此外是福建和浙江人以及省内潮州和梅州人,韶关本地商人不占优势。因为外地商人众多,所以韶关市区和各县几乎都有会馆,如韶关市有广州会馆、楚南会馆(湖南同乡会)、豫章会馆(江西同乡会)、福建会馆、浙江会馆等,其中广州会馆占地面积三千多平方米,颇有气势。广府商人也最有财力。南雄县的会馆也以广州会馆最为壮观,广州商人在南雄的生意也最大,其他各县的情况大同小异。直到上一世纪后期改革开放,在韶关经商办厂资本最为雄厚者多为外地人,韶关客家人的传统观念重农轻商,这一直对本地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这也是不能不正视的弱点。
参考文献:
[1]曾祥委,曾汉祥,李乐民,张军光.粤北始兴隘子镇大庙及崇拜习俗调查[N],房学嘉.梅州地区的庙会与宗族[M].香港:国际客家学会,海外华人研究社,法国远东学院.1996,171-187.
[2]曾汉祥,谭伟伦.韶州府的宗教、社会与经济(上、下册)[M].香港:国际客家学会,法国远东学院,海外华人资料研究中心.2000.
[3]李如龙.客家民系、客家方言和客家文化[J].韶关大学学报.2000,[增]:1-8.
[4]庄初升.粤北客家方言的分布和形成[J].韶关大学学报1999,(1):7-14.
收稿日期:2001-03-06
作者简介:曾汉祥(1942-),男,广东梅州人,韶关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主要从事客家学、编辑学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