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0-2-27 11:26: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围屋:深山古堡 闪耀文化奇迹
http://www.jx.xinhuanet.com/wqzq/2010-02/12/content_19026879.htm
两年前,龙南县里仁镇渔仔潭围只是一座偏僻荒芜的古旧围屋,当地农民主要依靠农耕、酿酒和外出务工为生。两年后,这里成了名播省内外的“客家酒堡”,形成了融客家文化旅游、“酒文化”展示、文化培训、艺术创作与交易等多种文化形式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基地,大多数居民转向从事旅游服务和文化培训等工作——
深山古堡,闪耀文化奇迹
“客家酒堡”将围屋与酒文化完美融合
“客家酒堡”的诞生,是梦想与实干的结晶
渔仔潭原本是个文化气息浓厚的村庄,有独具特色的围屋和悠久的酿酒历史,过去守着这笔“文化财富”却不会开发经营。于是,村庄日益破落,村民也纷纷向外搬迁,文化与经济都面临“凋零”状态。
2008年初,龙南县挖掘深厚的客家文化资源,提出以文化立县、打造“客家名城”的思路,并开展了“梦想龙南”主题实践活动,期望通过一系列的创新举措打造出文化亮点项目,搭建一个客家文化集中展示的平台。一次,县委书记曾凡偶然间来到渔仔潭,眼前为之一亮:渔仔潭围雄伟古朴,所处之地山清水秀,远离城市喧嚣,围屋农民有酿酒传统,是个发展文化旅游的好去处。随后,刚巧一位来访的酒类收藏家无意间说起自己收藏的大量美酒无处存放。于是,曾凡萌生了建设“客家酒堡”的创意。县里请来策划名家进行一系列的策划包装,通过当地干部群众近半年的辛勤建设,使得渔仔潭的“文化之花”不仅起死回生,而且更加美丽地绽放。
龙南按照“修旧如旧,保持原貌”的原则,对渔仔潭围进行整修。围前建成1100平方米的醉仙广场,设置舞台区和观赏区,广场前为艺术创作室,两侧为酒廊,全部建筑保留农耕格调,彰显客家风格。围绕酿酒、展酒、赏酒、品酒、藏酒五大主题,在渔仔潭围规划酒文化收藏展览区、酒类品尝区、传统酿造工艺演示区、游客服务区等功能区。同时,因地制宜规划其他配套设施,既规划了近2500平方米的停车场、环村游步道、600多亩生态景观林等游览设施,又在围屋周边规划了酿酒作坊、商店、餐旅馆等接待设施,使之形成集游览、品酒、创作、消费、食宿于一体的良好格局。
为凸显“客家酒堡”的客家特色,渔仔潭在围屋内创造出浓郁的客家文化氛围。走廊上,挂上了喜庆热烈的红灯笼;墙壁上,展示出几十幅全县各具特色的围屋图片;房间内,陈列着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征集的字画、剪纸、根雕、奇石、摄影等各类文化作品;还原了几个现场展示酿酒过程的客家酒坊。为了让“酒堡”名副其实,渔仔潭向全国广泛征集客家美酒,获得了省内外16家知名酒厂和多位酒类收藏家的鼎力支持,利用无偿捐赠的样酒设置了20多间酒类展厅。当年,凭着收藏的3369种美酒,渔仔潭一举获得了上海大世界基尼斯颁发的“中国藏酒最多的围屋”称号。
张灯结彩的客家围屋
市场运作让文化产生经济效益
每到双休日,来自广东珠三角地区的旅游大巴和自驾车总是把渔仔潭景点停车场占得满满的。酒堡内游人如织,游客们喝过香甜的米酒,或者饶有兴趣地参观围屋,或者在醉仙广场上与正在创作的艺术家合影,或者走进农家采摘果子、喂养山羊,还可以抛接绣球,亲身体验客家人娶妻嫁女的独特婚俗。据统计,“客家酒堡”自对外开放以来,共接待了海内外游客5万多人次。
“‘政府经营环境,企业经营市场,群众经营文化’,文化要获得持之以恒的发展动力,让农民从中获得经济效益,就必须走市场化的道路。”龙南县委书记曾凡说。
里仁镇宣传委员叶建根介绍,渔仔潭成立了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专业合作社,专门从事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和经营,合作社分成个人股、集体股、企业股及政府股四大股份,并明确了村民、集体、企业和政府按照2∶2∶3∶3的比例参与收益分红。
“客家酒堡”的文化旅游开发吸引了90多万元的企业投资。广东客商廖老板就是渔仔潭文化旅游产业的投资人之一,他在围屋旁边建了一个农家乐餐馆,能做一桌地道的客家菜,不仅接待到“酒堡”旅游参观的游客,还吸引了县城许多居民慕名前来品尝,生意非常跑火。在廖老板的餐馆里,包厢取名、院落氛围等许多细节中都渗透着客家文化的元素,他很有心得地说:“把文化的东西包装起来,可以赚大钱。”
渔仔潭人引以为豪的酿酒业同样进入了市场。村里组织村民外出学习酿酒工艺,提升酿酒水平,还评选出十大酿酒“客家嫂”,申请注册了“渔潭米酒”商标。客商陈胜佳看到客家米酒的商机,投资对“渔潭米酒”进行开发经营,建立了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实行统一标准、统一价格、统一商标、统一销售。由于解决了米酒存放期短的技术问题,加上米酒包装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渔潭米酒”畅销县内外,年销售量达到几万箱。仅此一项,渔仔潭酿酒户户均每月可增收2000元。如今,“家家是作坊,户户酒飘香”已成为渔仔潭围村民的现实生活写照。
渔仔潭的村民是文化开发和经营的最大受益者。渔仔潭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理事长李绍景说,渔仔潭28户农户都成为了合作社的股东,农户的3.9万元捐资款成为了股金,人均260元,个人最高入股3600元。其实,“客家酒堡”如今除了给村民带来了股份分红,还有门票、酒类销售、旅游工艺品、土特产品、客家民俗表演、农家乐等多元化的旅游收入。
体验客家婚俗。(资料图片)
文化联姻带来无穷魅力
在开发经营过程中,渔仔潭积累了众多的文化资源和人气,全县的各种文化培训基地纷纷在此“安营扎寨”,目前已建成“客家农民艺术之星孵化基地”和“新妇女学校”,对全县有文化专长的农民和农村留守妇女进行培训。
在经营本土文化的同时,渔仔潭人还善于借助外来文化力量提升品位和身价。
“我们提供免费食宿等旅游服务,吸引艺术家前来采风创作,借助他们的作品和‘名人效应’,提升渔仔潭围知名度,唱响客家文化品牌。”叶建根告诉记者,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渔仔潭积极与全国各地艺术家、艺术团体开展文化“联姻”,目前已经吸引中国新闻摄影协会,以及省文联美术、书法、摄影等5个协会,建成了“艺术家创作村”。
全国工艺美术大师赖德全被渔仔潭围的魅力所折服,一年内多次来此创作,他说:“渔仔潭真的很美!有风格独特的客家围屋,又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景观,且家家户户酿制客家米酒,民风朴实淳厚,这些都深深吸引着我。”
2009年3月,凭借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客家风情,渔仔潭和毗邻的沙坝围携手进入深圳大芬村画家们的视野,成为该村“美术家龙南写生创作基地”和“美术产业龙南培训基地”。在渔仔潭,深圳大芬油画村的近80名画家前来采风创作,正在围屋创作油画的画师龚伟说,他们设在这里的油画驿站布置了17间油画展销室,可以实现油画的创作展览销售一体化,使原创作品直接进入市场。当年6月,以渔仔潭等客家围屋为创作原型的“客家龙南·深圳大芬画家客家风情美术作品展”在大芬美术馆举办,使得渔仔潭成功实现了从山村角落走向全国文化艺术顶级殿堂的梦想。
“渔仔潭经营文化产业已经初见成效。”龙南县文化局局长徐晓虹说,“可以相信,不久的将来,在龙南渔仔潭围和它的周边将形成一个艺术作品交易销售集散地,带动整个渔仔潭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