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4-2-16 20:0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寒假时曾在宁化偶遇一位专修族谱的老人,因为只聊了差不多一个钟头的时间,我没来得及问他的名字,只知道他姓周.周老先生年轻时就读于清流师范(解放后取消).聊天中,我发现他们那时候的读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在二十岁之前他已经把二十四史,四大名著,三言二拍,史记还有孔孟著作统统读了一遍,当时的学习风气非常浓,真的叫做手不释卷.周老先生告诉我,人(男子)在结婚之前必须把该看的书看完,因为在有了家庭担子以后你很少能抽出时间看书了.可贵的是,在婚后,他仍坚持阅读书报,并且文理不限.从60年到现在一直分门别类地坚持做剪报,至今已积累了好几麻袋.
因为有长期以来积累下来的古文功底,从林业局退休之后,周老先生开始帮忙修族谱就显得轻车就熟了.迄今,他已经为宁化清流一带的十几个姓氏修过族谱,名望很高.几十年的修谱经历,使得他能够在半个钟头就可以把一套族谱脉络大概搞清楚,常人是很难做到的.修族谱其实是件很烦琐的事情,首先要求的是古文功底,然后是族谱知识,修谱经验,别看千家百姓的族谱似乎都差不多,特别是序言,几乎千篇一律,无非是欧式和苏式两种,但后面的工作有很多是需要做很多考证工作的.对于一个时间间隔很长的族谱重修工作,那更为烦琐,需要修谱者做长期的实地考察,对墓碑,寻访族民,必须尽量把每一个先人纵向的世系血缘关系调查清楚,谁是谁的后代,谁有是谁的祖先,绝对不能出差错.至今最让周老先生感到骄傲的是,他花的8年时间为某个间隔了180多年的姓氏的族谱修全了,而且做得很漂亮.现在某些学者几个月就可以出一本书,其中的含金量就值得怀疑了.
作为一个民间学者,周老先生其实深爱修族谱这项工作,依他的说法——这是他的兴趣所在,不求对方给多少酬劳,他需要的是通过一次修谱读懂某个村的村史,某个姓在这个村的历史,这正是他乐此不疲的原因.有趣的是他修的族谱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尽量简洁化,为此他甚至改变了一些传统的做法,他希望达到的效果是让每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人都能够读懂自己的族谱。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国史、地方志可以有政府支持修纂。而对于无数村族历史的记载,真的应该感谢像周老先生这样的许许多多的民间学者,况且,这些人现在已经越来越少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