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县志与埔寨---⑴地名篇
最近查阅县志史料,其中与丰顺县的埔寨(埔子寨)有关的内容经摘录整理,分类为县志与埔寨---⑴地名篇;县志与埔寨---⑵人物篇;县志与埔寨---⑶记事篇; 县志与埔寨---(4)名人篇,提供影印原件资料,供关心和研究埔寨(埔子寨)历史文化的人士参考。
查阅的相关文献史料有:揭陽縣誌(雍正9年[1731])、揭陽縣誌(刘业勤 凌鱼 清乾隆44年[1779]),豐順縣誌(葛曙清同治4年[1865]),豐順縣誌(葛曙 许普济 吴鹏清光緒10年[1884]),民國新修豐順縣誌(刘禹轮 李唐 民國32年[1943]);同时还查阅了广东通志(清雍正9年[1731])、大埔縣誌(清光緒2年[1876] )、民國新修大埔縣誌(民國32年[1943] )、海陽縣誌(清光緒26年[1900] )、潮陽縣誌(清光緒10年[1884])、陸豐縣鄉土志(清末[1851-1911] )文献资料,以及清嘉慶4年[1799]由张长发、张学绡、张学朝等主编的[埔寨张氏族谱] 等。
揭陽縣誌(雍正9年[1731])
蓝田都图九有东坑村、中心岭、大罗村、长埔尾(寨)、五更铺、凤山尾、t汤坑、罗家约、龙上乡等地名。但无“埔子乡(寨)”或龙冲乡(寨)地名出现。
在卷三兵事中提到,顺治十八年(1661)出兵合剿河婆柑子园、埔子寨、乌梨坑、鱼礤坑又大罗布心牌、栅屋心四寨,共杀贼千余,余党悉散。……。记载中有埔子寨地名出现,但按时间分析,此“埔子寨”地名应为现揭陽或揭西附近的地名,查史料,附近历史上有几处“埔子寨”地名出现。
2.揭陽縣誌( 清乾隆44年[1779])
记载:清乾隆3年(1738)割蓝九、蓝十两图建丰顺拨去二十三村。
3.埔寨张氏族谱(嘉慶4年[1799]),1987年重抄本。谱中记载:
张绍华(建桥人,举人)撰“张氏族谱序”文:埔子乡于潮属,旧隶揭属籍为蓝田九图。乾隆戊午年设丰顺,辖属新邑。是此地乃丰揭界。……
埔寨始祖念三郎公(约1477年迁入)始居九图坪岭下围场;三世仲昂公(1506-1551)创居田背寨;五世阳居公(1549-1635)创居埔仔寨;九世有伟琼公(1705-1769)。
八世锦秀公,协宏公长子,移居龙冲后无传
另:埔寨张氏宗祠有[合族记功名碑记]为乾隆乙未年建(1775年)立碑。
4. 豐順縣誌(清同治4年[1865])
有丰顺县龙冲乡龙冲寨、埔子寨、田背围,大罗乡马过岭等地名。
5.豐順縣誌(清光緒10年[1884])
有丰顺县龙冲乡龙冲寨、埔子寨、田背围;大罗乡马过岭等地名。
6. 民國新修豐順縣誌( 民國32年[1943])
丰顺县三区(汤坑区)有埔寨乡分一十保共一百一十九甲。
7.埔寨(埔子寨)地名考正:
1.揭陽縣誌(雍正9年[1731]),有蓝田都九图有东坑村、中心岭、大罗村、长埔尾(寨)、五更铺等地名。在都图地名中查无埔子寨(乡)或龙冲寨(乡、村)地名。
2. 豐順縣誌(清同治4年[1865]),有丰顺县龙冲乡龙冲寨、埔子寨、田背围,大罗乡马过岭等地名。
3. 民國新修豐順縣誌( 民國32年[1943]),有丰顺县三区(汤坑区)埔寨乡分一十保共一百一十九甲。出现埔寨地名。
4.根据埔寨老人讲述,在埔寨五世祖阳居公(1549-1635)创居埔仔寨前,此地方分散居住有姓傅、谢、邓、严、陈、肖等村民,现还保留有他们居住的部分堂屋、公祠等,如北门有傅氏公祠、谢氏祖祠、谢屋始祖香火地[世德作求];排下有陈氏、肖氏公祠、严氏公祠;埔尾下有邓氏宗祠等。
5. 埔仔寨地名由来据老人讲述,埔寨张姓定居前有傅、谢、邓、陈、严等姓氏居住,本地名原称傅谢寨,又因埔寨地处潮州揭阳边缘,本地村民与潮汕人交往平凡,村民讲客家话同时均能讲潮州话,以潮州话发“傅谢寨”音转为客家话为“埔仔寨”,故得地名为埔仔寨或称埔子乡,后人又改称为埔寨。
6.按记载时间分析,埔仔寨地名应在雍正9年[1731]至埔寨张氏族谱(嘉慶4年[1799])前约68年之间得名,后改称为“埔寨”地名时间应在清光緒10年[1884]与民國32年[1943]之间,更有可能在民國初期。这是符合埔寨张氏族谱(嘉慶4年[1799])对始居地的描述:埔寨始祖念三郎公(约1477年迁入)始居九图坪岭下围场;三世仲昂公(1506-1551)创居田背寨(当时的埔寨范围可能属龙冲乡管辖,由多姓人分散居住),;五世阳居公(1549-1635)创居埔仔寨(当时可能属龙冲乡的傅谢寨范围);在九世伟琼公(1705-1769)期间得“埔子寨”地名。“埔子寨”地名的来历和具体的时间还有待寻求史料左证。
2009年12月12日张小春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