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下的論文,是從清華同方期刊網 下載,轉爲text格式的。轉換過程中,料有部分的錯字,閲讀時候請注意。
韶關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VO﹒20 No﹒1999
粵北客家方言的分布和形成
庄初升
(韶關大學中文系,512005)
關于粵北客家方言的分布和形成,以前學術界大多沿用羅香林教授50年代的說法。
近几年來,隨著調查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我們發現羅氏的說法有一些明顯的偏誤。本文根
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和丰富的歷史文獻資料,重新界定了粵北客家方言的地理分布,并對其
歷史形成提出了新的看法。
粵北指廣東省北部地區,包括今韶關市所轄南雄、始興、仁化、樂昌、乳源、曲江、
翁源、新丰、偵江、北江、武江等11個縣(市、區)和清遠市所轄連州、連南、連山、
陽山、英德、佛岡、清新、清城、飛來峽(1995年設立的水利樞紐工程管理區)等9個
縣(市、區),地域酉積37594平方公里,總人口 659﹒02万(1997)。
粵北地處南岭山脈山地,境內到處是崇山峻岭。主要河流北江及其支流偵江、武江、
連江、翁江和琶江等,在群山之間婉蜒流淌。東北酉越過大廈岭即是江西省的贛州地區,
北面越過騎田岭即到了湖南省境內,西面与廣西壯族自治區交接。
粵北与粵東、贛南和閩西等客家地區在地域上相連成片,也是客家的基本住地之一。
從使用方言的情況看,粵北地區估計有300万以上的人口以客家方言為主要交際用語。除
此之外,粵北地區還有粵北土話《中國語言地圖集》稱之為“韶州土諸”)、粵方言、西
南官清和島狀分布的閩南方言‘。
一粵北客家方言的分布
始興、翁源和新丰是純客縣3,絕大多數居民使用客家方言。 ‧巴‧韶關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南雄、樂昌、乳源、曲江和英德各有半數以上的居民使用客家方言,下面是各個縣
(市)客家方言分布的情況。
南雄市﹕除雄州鎮及黎口、全安、主田、古市等鄉鎮的部分村落外,其余各地均使用
客家方言‘。
樂昌市﹕九峰、五山、兩江、大源、秀水、梅花、云岩、沙坪等鄉鎮的全部,羅家
渡、廊田、河南等鄉鎮的大部分及長來、慶云、白石、坪石、老坪石和三溪等鄉鎮的部分
地區使用客家方言。
乳源瑤族自治縣﹕除必背、游溪、東坪和柳坑的瑤族講瑤話(勉語)之外,桂頭、楊
溪的部分村落講閩南話系統的“連灘聲”,桂頭的部分村落講粵北土話及粵方言外(均兼
通客家方言),其余各地均使用客家方言。
曲江縣﹕全縣23個鎮中,大塘、火山、靈溪、楓灣、小坑、沙溪、羅坑、江灣、鳳
灣、黃坑、大坑口、花坪除個別瑤族村落外,均通行客家方言﹔馬壩、烏石、樟市、白
沙、龍歸、重陽、犁市、大橋、周日大部分村落使用客家方言﹔梅村、白土方言复雜,少
數村落使用客家方言’。
英德市﹕橫石水、青塘、黃肢、橋頭、大鎮、白沙、魚灣、橫石塘、沙口、下獄、
石灰鋪、石粘塘、西牛等鄉鎮除古咕塘的瑤胞講瑤話,均使用客家方言﹔附城、張波、水
邊等鄉鎮講客家話為主﹔大灣、沙壩、波羅等鄉鎮講客家方言各占一半,望埠、青坑、大
洞、九龍、明逞等鄉鎮少數人講客家話‘。
除上述巴個縣(市)之外,粵北地區其余縣(市、區)使用客家方言的人日均在半數
以下,下面具体介紹各縣(市。區)的情況。
仁化縣﹕縣境西部的紅山鎮及董塘鎮、石塘鎮的大部分村落,丹霞鎮的部分村落通行
客家方言‘。
偵江區﹕市區通行粵方言,郊區大部分村落使用客家方言。“
北江區﹕市區通行粵方言,郊區大部分村落使用客家方言。
武江區﹕市區通行粵方言,郊區一部分村落使用客家方言。
連州市﹕連州、附城、九肢、龍潭、朝天等鄉鎮的大部分村落及龍坪、西江、保安、
清水、東肢、瑤安、高山的一部分村落使用客家方言‘。
連南瑤族自治區﹕寨岡鎮和寨南鄉北部及其他各鄉鎮的個別村落使用客家方言’。
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小三江、上帥、加田、福塘和永丰等鄉鎮的 35個自然村約一
万人使用客家方言‘’。
陽山縣﹕江英、高峰、犁頭、岭背、黃岔、小江、秤架、大省、紅蓮、黎埠等鄉鎮
通行客家方言﹔杜步、新墟、七拱、太平、楊梅、水口等鄉鎮的少數村落講客家話‘’。
佛岡縣﹕北部的高崗、煙岭和逞頭三個鄉鎮通行客家方言﹔西部、西南部的龍南、民
安、龍山,南部的湯塘,東部的水頭等鄉鎮的部分村落講客家活“。
清城區、清新縣﹕除市區及太和、白灣、回瀾、山塘等鄉鎮屬粵方言區外,其余24
個鄉鎮都有一些客家方言村落,其中,附城、源潭、龍塘、魚壩、高田、秦皇等鄉鎮的客
家方言村落較多‘’。
第叉期庄初升﹕粵北客家方言的分布和形成‧9‧
二粵北客家方言的形成
粵北位于粵、贛、湘、桂四省(區)的結合部,地理位置顯得特別重要。歷史上,粵
北是岭南地區通往中原地區的捷徑。若從廣州出發,沿北江逆流而上,或經武江,或經連
江,趨過騎日岭即到了溯南境內,進而繼續北上,便可到達中原。唐開元間粵北曲江人張
九齡奉旨開通了大庚岭路,這條大庚岭路溝通了珠江水系与長江水系,成為五岭南北最重
要的交通孔道。自此以后,粵北的韶州、南雄州一帶,成了岭南通往江淮和中原的重要交
通樞紐。北宋曲江人余靖(韶州新修望京樓記》云,“廣之旁郡一十五,韶最大。在楚為
邊邑,在越為交析。治城在武水東偵水西,壓騎田、大庚二岭,故地最善而名著均之。
…… 漢唐之西都也,由湘衡而得騎囹,故武水最要。今天子都大梁,浮江淮而得大廈,故
偵水最便”“
盾、宋兩代的粵北地區得益于交通上的便利,加上這里距北方較近,成為北方移民的
一方樂土。据(新唐書‧地理劫,在今廣東省內,廣州都督府戶數最多,42235戶﹔其次
是連州,32216戶﹔再次是韶州,31000戶。粵北的連州和韶州合計63216戶,超過了廣
州都督府。著從人戶的密度看,則韶州居岭南道首位,平均每平方公里達盡﹒7戶。唐代以
后,粵北地區的戶口仍保持繼續增長的態勢,先后增置了南雄州和英州。据(元丰九域
劫,北宋末年的元丰年間粵北韶州57438戶,南雄州20339戶,連州26942戶,英州
8019戶,共計122738戶,比唐代超出近一倍。北宋末年,金人大舉入侵,宋室被迫南
移。大批難民跟隨隆佑太后逃到贛南,有的更逾過大庚岭,寄寓南雄等地。南宋的戶口
沒有分州統計,不過可以想見,隨著北宋遺民的入遷,到了南宋,粵北的人口一定又有了
較大的增長。宋代的府、州、縣,依地理位置和戶口的多寡分別等級,州分為輔、雄、
望、緊、上、中、中下和下八等,在今廣東省境內各州,除韶州屬中州,封州屬望州外,
余皆為下州﹔京餞之外全國各路的縣,分為望、緊、上、中、中下、下六級,今廣東境內
有望縣9個,粵北就占了5個,即曲江、翁源、桂陽(今連州市)、保昌(今南雄市)和
貞陽(今屬英德市)。
如上所述,由于處在特殊的地理位置上,唐、宋時期的粵北各地吸收了大量的岭北移
民,是岭南最發達的地區之一。那么,這些入藉的岭北移民,是否即是今天粵北客家的先
民呢﹖羅香林先生認為,“客家先民最先移居廣東東部北部的,雖說有遠在五代以前者,
然那時人數無多,比之其地諸系外人群,眾寡懸殊,不能保持個己特殊的屬性,而成為一
种新興的民系﹔就是宋朝初年,移住那些地方的客民,也還是數目無多﹔南宋以后,客民
向南遷徙的,始一天多似一天。這种遷移運動,直至明朝中葉,始稍休歇。”‘’言下之意,
唐、宋兩代入住粵北的移民已包括客家先民在內了。我們則認為,至今尚沒有足夠的証据
可以說明唐、宋移民与今天粵北客家的淵源關系。縱觀粵北的歷史,南宋末年是個重要的
分水岭,人口流失极其嚴重,粵北地區自此一頤不振,開始全面走向下坡路。宋末元初,
‧10‧韶關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
元副元帥呂師壟、張榮實自江西率大兵逾大瘦岭,連陷南雄州、韶州,韶州因頑強抵抗而
被元軍屠城“,整個粵北地區生靈涂炭。來得及逃离的,則沿北江順流而下,播遷到珠江
三角洲地區。据黃慈博《珠現巷民族南遷記},南雄珠鞏巷一帶,在此大逃難中,就有73
姓計164族遷移到珠江三角洲,首批“逃竄荔枝山下者万余人,乃結筏順水漂流南徙。第
二批集体南遷就是羅貴等之三十三姓九十七家人口。…‧‧嗓三批集体南遷為元兵扰攘,逼
近南雄,眾避兵燙,倉皇登程。”可以想見,在大兵壓境,戰火連天的情況下,逃到珠江
三角洲一帶的粵北居民應不限于南雄珠現巷一地,只不過珠現巷處在大廈岭這條交通大動
脈上,戰亂兵滅較嚴重,逃亡現象也較顯著罷了,這從當時整個粵北地區人口的劇減上可
以看出。据《元史‧地理志),到了元代,粵北地區一派地廣人稀的景象。韶州路19584
戶,南雄路 10792戶,連州狐鯽戶‘’,都比北宋元丰年間大幅度減少。那些沒有來得及
逃亡并僥幸得以生存下來的,可能即是今天說粵北上話的居民的祖先,而不是客家先民。
据調查,今天說粵北土話的居民,多說祖上是兩宋期間從江西、湖南遷來的,他們大多居
住在河邊的壩地或山間小盆地上,地理條件比客家人优越,這很能說明他們入住粵北的時
間要比客家人來得早‘8。
經過元代一百多年的發展,一直到了明代,粵北地區的戶口還沒有從戰爭的創傷中恢
复過來,依然是一派的地廣人稀,而且從洪武年問(1368-1398)到成化年間(1465-
1487),人口還在進一步地減少,舉韶州府及樂昌、始興、曲江、翁源囚縣為例﹕
洪武年間永樂年間成化年間ˍ﹒ˍ﹒ˍˍ
二—”’二”二””’二”二’-’二資料來源
戶口戶口戶口一”’一
韶州府 18900 82006 16531 38145 13477 52500清同治13年刊(韶州府志)
樂昌縣 3899 16588 3710 11900 2277 13000清同治10年刊《樂昌縣志》
始興縣 1478 9545 940 1820 992 3574民國15年刊《始興縣志)
曲江縣 9560 37928 11492 16630 6024 16630清光緒元年刊(曲江縣志》
翁源縣560 1012 356 1414 847 4422清嘉慶25年刊《翁源縣志》
明初葉粵北人戶的減少,可能与當地社會的急劇動蕩有關。据《明實錄》,粵北地區
僅洪武年間發生的寇亂即有8起,列表如下﹔
時問地點寇首姓名平定者姓名資料來源
洪武12年11月庚申清遠縣房文廣(太祖實錄)卷127
洪武15年潤2月甲申陽山縣趙庸(太祖實錄》卷143
洪武16年9月已未清遠縣王臻《太祖實錄》卷156
洪武17年春正月辛酉清遠等縣麥至清王臻《太祖實錄)卷159
洪武21年春正月辛丑英德等縣周文廣花茂《太租實錄)卷188
洪武 22年 8月庚申韶州府郭日輝趙興(太祖實錄}卷 197
洪武26年7月戊辰樂昌縣雍文(太祖實錄)卷229
洪武29年5月乙酉連山縣(太祖實錄)卷246
宗1期庄初升﹕粵北客家方言的分布和形成‧11‧
一
明洪武十囚年(1381),翁源縣英村鋪人蒙志昌為關支賑谷,發起縣人殺典史,焚學
宮,后退据山寨。數年后,朝廷派兵鎮壓,蒙志昌及其部下遭殺,幸存者發配充軍。据清
嘉慶二十五年(1820)修的(翁源縣志),翁源縣“洪武初三鄉,曰長安、曰宜陽、曰怀
德,計里五。后蒙志昌之變,舊姓殘滅,存者無几,永樂間除怀德鄉并于二鄉”。“舊姓殘
滅,存者無几”如實地反映了明初粵北社會的動蕩所導致的人口大量減少的事實。
宋末以至明初粵北各地人D的遞減,必然嚴重影響當地的社會進步和生產發展。這
樣,粵北各地地方官員,始不得不允許甚至鼓勵、招徐外省的居民入籍墾荒,發展生產。
清道光(廣東通劾卷二百四十八曾為几位在明代初年招襪外籍居民有功的粵北官員立
傳,如﹕
龍歸,蕩浦人,永樂中任南雄知事,署始興,招集流民,令各复業,請豁賦累三千六
十余石,一時歸籍者數万口,歸皆為編置,百姓立像配食子社。
膝員,字尚汰,歐宁人,領鄉荐。正統巳未選授韶州同知。……地介江閩湖之沖,主
戶少而客戶多。少拂其意,輒相煽動,而翁源、乳源尤甚。員巡行開諭,許其占籍,遂与
/編戶無异。
歐文通,蘇州人,洪武中以荐,辟任南雄知事,勤子參贅,嘗奉檄招龍南諸縣流民,
還集六百余戶,安措有責。
明洪武以后入箔粵北地區的,福建人和江西人應該占据主導地位。明成化柳州通守桑
悅《重修岭路記》記述了成化年間地方政府組織重修大廈岭路的經過。“然是役之興,适
值歲歉。福建、江西列郡飢民趨役者,日計万指。荒政暗修,全洁甚眾。工興于成化十五
年八月,次年十月告成。””大廈岭路位于粵北与贛南之間,可以想見,這批前來修路的福
建、江西飢民,事后一定有不少就近定居在粵北各地。清光緒二年(1876)重修的《韶州
府劫卷十援引模德縣志》,說英德縣“明初地少居人,至成化問多有自閩及江右來入
籍者,習尚一本故鄉,与粵俗差异”,透露了明初入籍英德的也是福建人和江酉人。清宣
統年間(1909—1911)梁朝俊等編纂的(曲江鄉土志)“歷史門”云,“曲江土著民籍,多
來自贛閩。遠在明代,近在國初,殆十而八九。雖侯、張、劉、余諸望族子孫散處每村
落,鮮及二百戶。其余以客族為土著者,亦少大村落焉。”直接指明曲江的客家居民多是
明初以后從江西、福建遷來的。
從多种跡象來看,成化年間是閩、贛居民入緒粵北各地的高峰期。成化以后,粵北各
地的戶口都呈增長的趨勢,到了万歷年間,韶州府戶22355,口 107061,比成化間增長了
近一倍。南雄府到了万歷年問,以至“客浮于主,至有強壯盈室而不入版圖者矣”“。
明以后遷入粵北地區的,福建人應多干江西人。而福建人中,主要是閩西的客家人,
特別是上杭的客家人。今天,粵北的客家人多稱自己的祖上來自福建,并不是沒有根据
的。如始興縣清化地區的官姓,過去曾被人們稱為始興縣的“四大家族”之一,這個族姓
就是明朝正統七年(1442)從福建汀州府上杭縣胜運里第一圖遷來的。此外,翁源縣龍仙
鎮、仁化縣南木羅洞和莫德縣青塘等地的官姓,也是從上杭遷來的“。再以翁源縣為例。
据(翁源縣志)(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翁源縣部分姓氏源流考略表”所列23姓
‧12‧韶關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
28族,注明明代來自福建的有17姓ZI族,其中注明來自閩西的有13姓13族,而來自
上杭一縣的,更有11姓13族。翁源1万人以上的有張、陳、黃、李、劉、曾等6姓,其
遷徙年代和遷徙來源列表如下,很能說明上述的間題﹕
族姓遷徒年代遷徙來源遷入翁源的地點
張明初福建上杭瓦子巷古井頭江尾思茅岭,松塘岭下張
陳明前期福建河州周破雙聯、龍田,南浦沙坪,江尾圳頭
。ˍ。。。。。、。。長安鄉(今尚同中學附近),后遷移到
黃元代福建上杭瓦子巷巢穗—’”‘”‘””””叢”’”—””’
。j。l。、。—、。“‘皙秀塘
。明永樂年間ˍˍ。ˍ。。。。
李刀尤拿丁只。、福建上杭縣翁城鎮
十(1403—1424)’””“””“””””
。I。。。潮州,再居程鄉,后入興宁壩仔,芙蓉上桐,龍仙良桐,新江雙石
劉宋中葉霧叢知F’”一”“”、八J逐几,———,,,—。。。,,,。‧—~
”’”””‘而翁源等地
——
粵北地區長期以來地廣人稀,急需大量的勞力,是閩西客家人入遷的外因,而明代初
年閩西各地頻繁發生的的飢荒,則是當地客家人遷往粵北的內固。《明實錄》所記載的明
代初年閩西各地發生的飢荒就有耳起,列表如下﹕
時間地點事態資料來源
洪熙元年3月戊寅連城縣“民飢(仁宗實錄)卷8上
宣德8年IQ月庚午上杭縣“人民缺食”(宣宗實錄)卷106
宣德9年正月了未武平縣“民多乏食”(宣宗實錄》卷108
宣德9年6月乙亥連城縣“人民乏食”(宣宗實錄)卷111
另据乾隆十七年(1752)修的《汀州府志)卷口十五“雜記”,“明景泰元年上杭大
飢”,“正統六年宁化大飢”。另外,“成化二年夏雹雨山水驟溢,長宁清歸連上永七縣田廬
蕩析,人言溺死無算。”嚴重的自然災害除導致人口的消亡外,還經常導致人口的外遷。
据《上杭縣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卷三“人口”,“明洪武年間始建‘黃冊’,
洪武二十四年(1391),全縣有11158戶、68726人。后由于戰亂及水旱災害頻繁,不少
居民外遷廣東、廣西等地,至成化八年(472年)減至6911戶、39897人。”
閩西客家人入遷粵北,往贛南方向走最可稱便。到了贛南之后,或取道大廈岭路,或
取道烏逞路,均可到達粵北。一進入粵北,就近的南雄州和韶州所屬各縣當然是首選之
地。連州和英州因相對偏遠,千里迢迢而來的客家人可能不是一步到位入住其間,而是先
駐足南、韶各地,然后再一步一步地輾轉遷移而至,如英德青塘鎮馬岭的鄧姓,是直到明
嘉靖年間(1522-1566)才從翁源六里遷去的“。而佛岡、清新等地,因為實際上是處在
粵北与粵中的結合部,与東江水系也相去不遠,故兩地的客家人除了從閩西、粵北輾轉遷
移而來的,還有自粵東惠州、嘉應州所屬各縣遷移而來的。所以﹒清咸丰年間(1851一
1861)編的《佛岡縣志)云,“其方言有上著有客家,自唐宋立籍者為土著……。國初
第豆期庄初升﹕粵北客家方言的分布和形成‧13’
一
(按指清初)自韶惠嘉及閩之上杭來占籍者為客家。”民國二十六年(1937)編的《清遠縣
志》也說,“新客家則以龍川、長宁、興宁、英德遷來者為多,各區皆有之。”
三結語
從現實的分布來看,粵北的始興、翁源和新丰三個純客住縣,絕大多數的居民使用客
家方言﹔南雄、樂昌、乳源、曲江和英德各縣(市)都有半數以上的居民使用客家方言,
是以客方言為主要交際語的地區﹔其余各縣(市、區)使用客家方言的居民或多或少,都
不夠率數,都是以其他方言為主要交際語的地區。
客家人入住粵北地區,并非像羅香林先生所推斷的在唐、宋時期即已經逐漸開始。末
末元初,由于嚴重的戰亂兵燙,是整個粵北地區人口流失最為慘重的時期。到了明代初
年,社會的動蕩使得粵北人口更趨下降。逢适此時,閩西等地常常遭受自然災害的侵襲,
當地的客家飢民始源源不斷地向粵北地區遷移。成化年間是閩西等地客民向粵北入遷的高
峰期,粵北的人口開始回升,粵北客家民系才逐漸形成。
佛岡、清遠等縣地處粵北南沿,操粵方言的廣府人較早入住其間。可能一直晚至清代
初年,來自閩西、粵北和粵東各地的客家居民才得有机會入籍占地,形成客家聚落。
注釋﹕
1﹒据(廣東年鑒)(1997),廣東年鑒社,1997年8月。
2﹒韶關審的閩方言島可參閾庄初升(粵北韶關市的閩方言——連灘聲》,載(第四屆國際
閩方言研討會論文集)﹒汕頭大學出版社﹒1996年﹔清遠布的閩方言可參閾邵宜、邵
慧君(清遠“鶴佬話”記略》,載《中國語文研究》(香港)第十一期。
3﹒羅香林(客家源流考)(1950年香港崇正總會三十周年紀念特刊)把始興、翁源列為
純客住縣,把新丰列為非純客住縣(頁五十四)。同書另一處又說﹕“据廣東通志館民
國十九年新丰征訪卷語言類所述,則新丰亦几為純客住縣,其文云,‘新丰居民分土話
(本地白話)客話兩种,現在附城人尚有少數土音,其他多屬客家話。諺云﹕打扁客話
咸宮話,為音之相近也。”’(頁六十八)今依周日健《新丰方言志》(廣東人民出版社,
1990年),新丰有客家話、水源話兩神,后者也屬客家話,故新丰是純客住縣。
冬﹒羅香林《容家源流考)頁六十七注一十二,“南雄、曲江二縣,我曾親往調查,—地各
鄉全為客家,惟南雄城內頗雜湘贛系人,語言不与客家相似,亦不与廣東本地系相
似。”南雄城內及附近一些村落說的不是客家方言确信無疑,還可參閹易家樂《南雄方
言記略》(《方言》1983﹕2)﹔珠玩一帶是比較典型的客家話,可參閱林立勞、庄初升
(南雄珠現方言志)(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烏這一帶的方言,張雙慶、万波
1996認為也是客家方言,其突出特點是常用的濁上字并不歸陰平而讀歸去聲《南雄
(烏逞)方言音系特點},(方言) 1996﹕乏)﹔百順一帶的方言,其突出特﹒點是古金濁塞
‧14‧韶關犬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
音、塞擦音今讀平聲不起气慶聲逆气,黃雪貞認為也是客家方言((客家話的分布与內
部异同》,(方言)1987﹕2)。
5﹒樂昌、乳源兩縣的情況為作者親自飼查所得,曲江縣的情況是曲江縣方志辦董坪申先
生提供的。
6﹒据梁欲剛《廣東省北部漢語方言的分布》,《責言》1985﹕Zo羅香林《客家源流考)將
英德列為純客住縣,誤也。
7﹒据作者親自調查所得。民國二十年(1931年)修(仁化縣怠)卷五“風土”云,“邑
中言語最為复雜,大別可分為五种﹕一附城語,二長江扶溪語,三城口恩村語,四下
水語,五客家語。每种中尚各有別,不過為他處人听之,不甚分辨。”羅香林《客家源
流考》將仁化列為純客縣,誤也。
8据(連縣幼,連縣縣志編寫委員會,1985年。
9﹒ 11﹒据染欲剛(廣東省北部漢語方言的分布》,《方言》 1985﹕ 2。
10﹒据陳延河(廣東連山小三江客家話記略》,載《客家縱橫——首屆客家方言學術研討
會專集),1994年,福建龍岩。
12﹒佛岡縣的情況是華南師大中文系周日健教授提供的。
13﹒据葉夏泉、羅康宁《廣東雙方言區的分布及其成因》,載(x語雙方言)(二),漢學
出版社,1992年。民國二十六年(193刀編(清遠縣志》卷四“輿地”云,“計附城
各鄉与省會相同者,俗稱白話,又謂土話,又謂平話。……蓋指平話也,全邑計之,
約占六成以上,其次則有客家話。”
14﹒余靖《武溪集》卷之斗五“記”,粵東編譯公司印行。
15﹒羅香林(客家源流考),香港崇正總會三十周年紀念特刊,1950年。
16﹒据(元大德南海志殘本》(附輯俠)之二《取廣州始末》*,“張(榮實),呂(師菱)
元帥至,(劉)自立潛以城降,(熊)飛巷戰而死,邀屠侶殘…‧‧”
17﹒(元史‧地理志)沒有載英德州的戶數。
18﹒庄初升《粵北土話中類似贛語的特點》,1997年末刊稿。
19﹒据(南安府志)卷二十一“藝文Q”,清同治七年(1868)修,贛州地區怠編纂委員
會1987年重印本。
20﹒万歷十四牟(1586)知府周保奏議,見乾隆《保昌縣志)卷四“田賦”。
ZI﹒据官杰編著(清化官姓族志),辛未年仲春印。
22﹒据(廣東省今古地名辭典)英德縣青冶鎮“馬岭”條,上海辭書出版社,1991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