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洋新闻 时间: 2009-10-27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叶仕欣
| 镶嵌在盐道当铺上方的“松柏楼”石匾。 |
| 挑夫驿站里的楼梯仅容一人上落。 |
近日,梅江区旅游部门在距梅城18公里的梅江区城北镇玉水村进行旅游资源考察时,发现了一段穿村而过数百年来沟通粤赣两省的盐商古道以及盐道挑夫驿站、盐道当铺“松柏楼”遗址等建筑。
文/图 记者叶仕欣 通讯员朱迪、叶志明、李志雄、曾仕谦
盐商古道
400年穿村而过
在玉水村村西,一条宽不足半米、用大小不等卵石砌筑的小路隐隐约约自东向西穿村而过,这便是400多年来沟通粤赣两省的盐商古道。据当地史料记载,从清朝初年至民国期间数百年来,粤东客家地区一直盐丰粮缺,江西省则多粮少盐。但粤赣两省大山横亘,水路不通,两省通商多走山路。其时客家地区悄然涌现挑盐大军,有专职挑担者,亦有农闲挑担者,“挑盐担上江西”成为当时许多客家人最大的副业,挑担人之艰辛换来“粤盐赣销,赣粮粤卖”的现象,从而催生了粤赣盐商古道,也催生了玉水村成为“盐道古镇”,挑夫驿站、盐道当铺等服务设施应运而生。
据了解,粤赣盐商古道的起点在潮州,当地海盐走水路逆韩江而上运至大埔三河坝后转从梅江而上,至梅县东山码头后,改为陆路由挑夫肩挑北上,从玉水村经梅县大坪、平远石正进入江西流车、寻乌,至江西均门岭后进会昌县城为终点,全程约230公里。
古道洒满
客家妇女血汗
在梅州,盐商古道上挑担者大多数为客家妇女。玉水村今年80岁的老人朱松生告诉记者,他母亲挑盐到江西挑了几十年,她们从梅州各地的盐仓每人挑盐100斤左右,二三十人结伴而行,风雨无阻。为了安全,她们一般天亮便出发,下午4时便找沿途驿站歇息。返程时把江西的米、黄豆、药材等挑回梅县各商家货仓,一个来回约要十多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