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10月6日与同村昌辉、宏波、校安等一行四人,前往埔寨坪岭的田背寨和汤西大罗的马牯岭寻找丰顺埔寨张姓先辈曾经生活和居住的遗址现场。
一引子:据埔仔寨張氏十二世祖长发公等(1799年)修编[埔寨张氏族谱]记载:始世念三郎公(葬坪岭鸡叟窝坐南向北)始居九图坪岭下围场,妣蔡氏婆(葬坪岭崩山顶坐西向东)生三子,长子孟聪移居惠来县神前坑 ;次子孟鸾公传三世仲昂公创居田背寨,五世阳居公创居埔仔寨;三子名失记,分出大罗马牯岭居住。
10月6日上午我们骑车后徒步到达距埔寨2公里西南方向的坪岭村对面的田背寨遗址,在当地多位村民指点下,我们很快找到当地村民称为埔仔寨张姓先辈曾经生活和居住的遗址---田背寨,经过细心查看,这片果树地下的山埔地,保存着用灰沙三合土垒起来的墙基,现存较长的有两段,长约20多米成丁字形,高度在0.5-1米,宽度有0.35米,还有花岗岩石的墙基;遗址前有一口塘,按地形看似古寨原有的池塘。在遗址中找到有青砖(比现在的体积大),有青瓦片,陶、瓷片和人工加工过的石刻器物。田背寨遗址的后山百多米处分别安葬始世念三郎公和妣蔡氏婆的墓地。
自三世仲昂公(约1506-1551)创居田背寨至今已有500多年了,当地老人传说,张姓先辈初到田背寨创居时很艰辛,曾经种菜挑到坪岭凹榕树头去卖。至五世阳居公(1549-1635)创居埔仔寨,张姓先辈在田背寨生活和居住了三代人,时间跨度约70-80年,按遗址面积和年代推算当时已有几十人居住,在后山安葬始祖墓地也是合情合理的了。
二引子:据广西贺州市钟山县燕塘镇黄宝村张姓手抄张氏族谱记载:始祖大统公念五郎,妣陈氏生二子。 长子大三郎 ,妣黄氏,分居惠来县神前坑 ,诸子葵盛不能祥载;次子念三郎,妣蔡氏,生二子,分居丰顺县九图田背寨。三世祖十一郎孟聪 ,妣许氏,六世分派大罗 ,墓葬于平(坪)岭杉树下 ;次子 十六郎 讳孟鸾公,三世分派于埔子寨,公墓葬于平岭门口田中心,坐申向寅 ,妣黄氏葬于平岭尾寮坐南向北, 此祖系埔子寨叔侄分派内。
又根据黄宝村老一辈传语:清末年间,战乱,佑才 佑金兄弟(十二世)因水与外族发生争斗,惹下祸根,祖母(十一世,时在广东)为延续香火,只身带领两儿子,由广东几经艰辛迁徒广西,由于语言不通,几经转展最后定居在黄宝村。为防外族侵忧,祖母决定大儿佑才在原址(今寨子西头)定居,次子佑金定居寨子东,互相关照。
10月6日下午我们骑车后徒步到达距埔寨西北方向7公里的汤西大罗下村的马牯岭。当地老人说,这里也叫张屋寨,是埔仔寨张姓早年迁来时曾经生活和居住的地方。原来的房子已不存在了,上面长满麻竹(竹子),但在土层0.5米下可见大量瓦的碎片等,遗址前有一口井,据说是以前就有的。遗址左边100米有一栋平房,原来是姓巫的祠堂旧址,后来迁走了,现住姓黄的村民。遗址附近小山有几处张姓先祖的坟墓;有一处村民说是当时马牯岭张屋寨的先祖坟墓,但已找不到石碑等可以证明的依据。有位姓黄的村民介绍,听他家老人讲,百多年前,马牯岭的张屋寨仍有一位名叫张福伯的单身老人在这里生活,暮年生活由附近黄姓的村民照顾,每年把家里部分山地赔付他人作生活费用。
按张氏族谱记载和了解的时间推算:百多年前张屋寨仍有张姓居民居住(在1860年前后),相当于埔仔寨当时張氏十二世、十三世的年代,这以黄宝村“张姓佑才 、佑金兄弟(十二世)因水与外族发生争斗,祖母(十一世,时在广东)为延续香火,只身带领两儿子,由广东几经艰辛迁徒广西”,时间上较为吻合。
另外,从马牯岭的张屋寨遗址看房子建筑规模较小,当时住人并不是很多(不排除有迁住他地)。故黄宝村张姓手抄张氏族谱提出“三世祖十一郎孟聪 ,妣许氏,六世分派大罗 ”。从时间和地理上分析较为可信。至于长发公等修编[埔寨张氏族谱]记载:“三子名失记,旧谱云□□分出大罗马牯岭居住”,在记载上也没有明确迁出的时间。
如按黄宝村张姓记载:“六世分派大罗,十二世迁广西”推算,住在马牯岭张屋寨的张姓同族亦有六至七代人,约160年左右,距今有350-400年了。
2009年10月18日小春图文
[ 本帖最后由 zhang 于 2009-10-20 08:37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