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895|回复: 3

[讨论] 客家女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4 00:26: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族群历史
客家女子

http://www.gmw.cn/02sz/2003-04/1 ... 8256D600020CCA3.htm
谢重光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这是唐代诗圣杜甫哀伤时世的诗句,说的是天宝年间唐玄宗穷兵黩武,男丁都征战去了,广大农村田园荒芜,许多地方只有妇女艰难地拿起犁耙耕种,由于体力不支,技术不熟,禾苗东倒西歪,不成样子。这里“健妇”只是体格相对强壮一些的妇女,其实仍是不谙劳作的弱女子。

  现代文豪郭沫若也有诗句提到健妇:“健妇把犁同铁汉,山歌入夜唱丰收。”这里歌颂的客家妇女,是充满刚强、豪迈、热情、乐观气概的真正的“健妇”。“健妇把犁”,这是诗人捕捉到的极为完美的形象,很好地突出了客家妇女的健壮和勤劳,但客家妇女的健壮和勤劳绝非“把犁”一端而已,它的表现是多方面的。

  首先从体格上说,许多客家妇女高大、壮实,不束胸,不缠足,风韵天然,经得起风吹雨打,足当一个“健”字。在劳作方面,诚如黄遵宪所说,客家“妇女之贤劳,竟为天下各种类之所未有。大抵曳?履,戴叉髻,操作等男子,其下焉者,蓬头赤足,帕手裙身,挑者负者,提而挈者,阗溢于闹肆之间,田野之中;而窥其室,则男子多贸迁远出,或饱食逸居无所事。其中人之家则耕而织,农而工,猪栅牛宫,鸭栏鸡架,犬牙贯错,与人杂处。而篝灯砧杵,或针线以易屦,抽茧而贸织,幅布而缝衣,日谋百十钱,以佐时需。男女线布,无精粗剧易,即有无赢绌,率委之其手。至于豪富之家,固稍暇豫矣,然亦井臼无分亲人,针管无不佩也,酒食无不习也。无论为人女,为人妇,为人母,当人太母,操作亦与少幼等”。说明客家妇女既主内又主外,样样劳作不逊于男子,甚至胜过男子。

  这种状况的形成,有它的历史渊源。早在清代,就有人细致地观察真实地记录了客家妇女的这种处境,如屈大均谈到长乐、兴宁、增城等地妇女终年辛劳的情况说:

  其男即力于农,然女作乃登于男。厥夫淄,厥妇播而获之。农之隙,昼则薪蒸,夜则纺绩,竭筋力以穷其岁年。盎有余粟,则其夫辄求之酤家矣。故论女功者,以是为首。增城绥福都亦然。妇不耕锄即采葛,其夫在室中哺子而已。夫反为妇,妇之事夫尽任之。谓夫逸妇劳,乃为风俗之善云。

吴震方介绍了惠州和大埔妇女的类似情况:

  至于惠州水城门外,妇女日日汲江水而卖,大埔石上、丰市妇女挑盐肩木,往来如织。雇夫过山,辄以女应。红颜落此,真在羼提劫中矣。”

屈大均、吴震方都是粤人,介绍的是粤东客家妇女的情况,闽西、赣南客家的情况也不例外。吴震方说“大埔石上、丰市妇女挑盐肩木,往来如织”,其实丰市属于闽西的永定县,石上才属于粤东的大埔县。两地都是汀江沿岸的小镇,中间隔着急流险滩,汀江下行的运货船满载着木材土产,到了丰市必须起货上岸,雇人肩挑到石上,再装船运销潮、梅各地;相反的,从韩江到汀江的上行船,装载着食盐、陶瓷等物,到了石上也必须起货上岸,雇人肩挑到丰市,再装船运销汀州各地。而“雇夫过山,辄以女应”,两边的妇女都是客家人,大脚蛮婆,肩宽腰硬,一根扁担,一副络索,挑担往来如同家常便饭。因而,丰市、石上之间,出现了“挑盐肩木,往来如织”的景观,这幅“夫逸妇劳”的风俗画是闽粤客家人共有的。

  闽西其他地区也常见这样的风俗画。你看武平县西部的东留乡,在穿乡而过的荥阳水上架着一条屋桥,那就是著名的大阳桥,大阳桥上不就是挑担妇女往来如织吗?原来,这条风雨桥联结着闽西的武平和赣南的会昌。东留乡坐落在武夷山南段火星岽的东侧,过桥迤逦西行,翻过火星?就是江西的会昌县。武平与会昌之间,边境贸易繁荣,江西那边的大米、茶油、鱼苗,闽西这边的粉干、纸张及由潮州贩来的食盐等物,频繁地进行物资交流。过去未有汽车的时候,货物往来全靠肩挑,大阳桥是挑担往来的必经之路。在这里,妇女不让须眉,穿上草鞋,戴起凉笠,操起扁担,身板一挺,挑起百来斤的货物就上路了,她们挑的其实是家庭生活的重担。

  于是,火星?之间崎岖的山路上,时时回响起挑担女高亢激越的山歌;曲折回旋的荥阳水中,不断映现着客家妹子矫健的身姿;多情的大阳桥,天天迎送又饥又渴又累又乏的赶路人,特地搭起一排排桥屋,开张一家家小店铺,为过客们提供一些服务。行脚的汉子也好,妇女也好,到此都放下担子,歇歇脚、喝碗茶,妇女们兴许还掏出怀中层层包裹着的一点血汗钱,为家里捎带买回一些生活必需品呢。这就形成了客家山区特有的桥上墟市,西侧桥头的楹柱上,还贴出一副颇有文采的对联,叫作“大块文章浮水面,阳春烟景锁桥头”,妇女们肩挑重担络绎于途,在秀才们心目中,可是这阳春烟景中一条特别的风景线?

  (摘自《闽西客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9月版,定价:28.00元。社址:北京市东城区美术馆东街22号,邮编:100010)


   
http://www.gmw.cn/02sz/2003-04/1 ... 8256D600020CCA3.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0 12:45: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了解为什么在民国年代,梅州妇女放弃凉帽和头帕,而惠阳,博罗,深圳,新界仍保留。这些客家妇女标记在梅州大本营失去。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0 21:35:41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支持一下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8 11:34:31 | 显示全部楼层
纪念先祖梅县黄遵宪-公度先生https://www.hakkaonline.com/thread-91354-1-1.html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2 01:5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