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04|回复: 8

客家人說「生熱"痹" 子」,和「生才子」 是什麼東西 ?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15 13:26: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到炎熱的夏天,小孩子(嬰兒)很容生了一些一顆顆的東西,
小的,  客家人說「生熱"痹" 子」,
大的, 客家人說「生才子」

國語怎麼說 ?

[ 本帖最后由 來一客 于 2009-8-15 15:50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5 13:51:37 | 显示全部楼层
热mei子----痱子
才子------疮疖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5 14: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生热痱 sang44 ngiet44 mui53   
发才 bot21 coi11

龙岗客家话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6 13: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的,  客家人說「生熱"痹" 子」,bui4,痒的
大的, 客家人說「生才子」,choi2,疼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6 14:48:15 | 显示全部楼层
龙岗客家发才不是指小童生痱子,是指身上生疖子,带脓疱。
有时戏言bot21 coi11为发财,人生疖子有财运,特别是
生在鼻头上。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0 08:37:47 | 显示全部楼层
痤(近音才)子——比热痱大,刚刚开始发脓的肿块。
疖——不发脓。
痤痤疖疖,泛指各种无名肿毒。
普通话的痤疮,客家话我想不起叫啥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0 08:39:23 | 显示全部楼层
热痱子。
痱音沕,但不知道写哪个字。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0 10:26:31 | 显示全部楼层
“痤疮”一词在现代汉语里解释为“皮肤病名……称为黑头粉刺,常于感染后发生脓疱或脓肿。”(《辞海·痤疮条》)这显然和古人的解释是不尽相同的。痤,《说文解字》云:“小肿也。”《广韵》云:“疖也。”可见,“痤”是小毒疮,就是大家俗呼的疖子。《素问·生气通天论》:“汗出见湿,乃生痤痱”,“痤痱”就是“疖子”和“痱子”。往往在夏天潮湿、气闷的条件下易生。“十一·五”《医古文》教材,第三十四课《注文四则》其第三则选自明万历十四年天宝堂初刻本《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生气通天论》,马莳为此篇作注文。其中教材编者注释“痤(cuò)疿”词条时:指称“痤疿”为“皮肤上的汗疹或痈疖。疿,‘痱’的异体字。”(157页)似与下文马莳所注不相一致,马莳在释文中说:“又人当汗出之时,玄府未闭,乃受水湿,则阳气方泄,寒水制之,热郁皮内,温邪凝结,遂为痤疿。痤则较疿为大,其形类疖;疿则较痤为小,即所谓风瘾是也。”可见马莳所注与教材注释是不一致的,不仅与马莳注文不一致,且与自注也不一致,编者在给上文中的“风瘾”一词作注时说“风瘾:即风瘾疹,亦即荨麻疹。”这倒与马莳所注一致,可见将疿解释为“痈疖”是欠妥的。如将注句的“汗疹或痈疖”倒置一下,当为严谨。

  又见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对《生气通天论》该段的注释说:“痤疿:‘痤’是疮疖,赤肿而有脓血,‘疿’者,先如水泡作痒,次变脓泡作疼”可证。

  “疮”最初是指刀、枪类所造成的外伤,又被称作“金疮”。一千三百年前,巢元方组织撰写的《诸病源候论》就记载金疮肠断者如何缝合,结扎血管等救治方法,其记述之详,叹为观止。后来才由刀枪创伤化脓而扩大、引申为各种的皮肤溃烂病之称谓。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0 10:27:22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客家人讲痤子,系比较正宗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3 03:2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