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90|回复: 3

解读古时横浦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29 14: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横浦关最早见于《史记?南越列传》,秦“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委以重任。“嚣死,佗即移檄告横浦、阳山、湟溪关曰:‘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史记索隐》引《南康记》曰:“南野县大庾岭三十里至横浦,有秦时关,其下谓为‘塞上’”。元鼎五年(前112年),汉军五路攻伐南越,其中一路由“主爵都尉杨仆为楼船将军,出豫章,下横浦”,与其它下洭水(今连江)、下离水(今漓江)、下牂柯江(今西江、浔江及上游)等路相较,此横浦似更应指河流为宜。《汉书?武帝纪》云“楼船将军出豫章,下浈水”,则横浦即浈水。《元和郡县图志》在韶州曲江县浈水条下亦云:“楼船将军下横浦,入浈水,即此水”。李吉甫显然将横浦作为浈水上游的一条支流。钱穆先生《史记地名考》亦认为发源于大庾岭南麓的浈水即横浦。
        横浦水、横浦关都与大庾岭有关,或源于其下,或置于其上。关既以水为名,当以居横浦水上源之故。汉平南越后直至唐张九龄开凿大庾道前,史籍中再没有提及横浦关,其位置到底在何处?《(南安军)图经》云:“(大庾)山延袤二百里,上有横浦关,即秦塞,又名塞岭”。《通典》南康郡大余县引刘嗣之《南康记》云:“昔汉杨仆讨吕嘉,出(豫)章郡,下横浦,即今县西南故横浦,废关见在此”,时大庾县还未设置,横浦及所大庾岭应在南野县辖境,南野县治在今南康县西南章江南岸,《太平寰宇记》南安军大庾县下引《南康记》同。《新定九域志》亦在南安军(治大庾县)载有横浦关。从以上《史记索隐》和《通典》所引《南康记》所知,《南康记》是较早记载横浦关的文献。秦横浦关在宋南野县或南康县西南,大庾岭三十(或四十)里可至横浦。
        汉至唐开元前大庾岭非梅岭。秦汉时梅岭见于正史的是,汉灭南越后,杨仆请命率军击东越,武帝以士兵疲劳而未果,“令诸校屯豫章梅岭待命”。待元鼎六年(前111年),东越王反叛,“入白沙、武林、梅岭,杀汉三校尉”。汉派四路大军,其中一路“中尉王温舒出梅岭”,上述三处梅岭为一地,是豫章郡进入东越的要道之一。《史记集解》引徐广曰:“在会稽界”;《史记索隐》案:“徐广云,在会稽,非也。今案豫章三十里有梅岭,在洪崖山足,当古驿道。此文云‘豫章梅岭’知非会稽也”;《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梅岭在虔化县东北一百二十八里’。虔州,汉亦属豫章郡,二所未详 ”。到底是唐豫章郡境梅岭还是虔州虔化县梅岭?《通典?州郡典》“虔州虔化县”曰:“昔汉闽越反,汉使诸将屯梅岭,即今县界”。《太平寰宇记》卷一O八《江南西道》虔州虔化县亦云:“梅岭,在县北一百二十里,汉时闽越反,汉使诸校屯梅岭,即今县界”。看来汉时灭闽越所驻军地当唐宋虔化县境梅岭无疑。虔化县于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改名为宁都,治所即今江西宁都。从梅岭发源的河流古称宁都水、于都水、梅川,今名梅江。宁都梅岭山“古多梅树,故名”,其东距闽江上游金溪、九龙溪不远,历来为闽赣通道之一。看来,此汉诸校屯驻豫章梅岭与大庾岭无涉。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云“豫章三十里有梅岭”,此即南昌西山。《太平寰宇记》曰:“南昌(山),亦名洪崖山。”。《舆地纪胜》亦云:“梅岭,在西山极崇峻处,下有梅仙观,今号阳灵观,旧说梅仙弃南昌尉学道于此”。此梅仙即梅福,《汉书》卷六七有传,为汉成帝时人,因直谏未果,弃南昌尉,即于南昌西山学道。梅福既为成帝时人,远较武帝晚,故此梅岭不应“在武帝时便得名梅岭也”,故南昌梅岭亦与汉军驻地及王温舒所出梅岭无涉。
        晏殊的《晏元献公类要》对梅岭记载不尽一致。在虔州虔化县下曰:“梅岭,在县北一百二十二里,汉时闽越反汉,使诸枝(校)屯梅岭,即今邑界”。而在南安军下引汉诸校尉屯梅岭之事后,又:“《史记注》云:南安军在会稽界,殊以为必今大庾岭是也”。虔州及南安军内容并非晏殊四世孙晏褒所补,其前后矛盾可见一斑。《晏元献公类要》今存本皆为残本,天一阁所藏本为从宋本中抄出,虽残缺,但弥足珍贵,惜未睹其藏本,而今本四库存目影印西安文物管理委员会所藏清抄本为两淮所本,存三十七卷,章节次序颠倒,内容谬误较多。故《元一统志》引殊晏《类要》云:“小梅岭,在保昌县东”即南雄东值得怀疑。上引《史记索隐》提到南昌梅岭处洪崖山足。洪崖山因洪崖先生得名。史载洪崖其人有二,一为三皇时伶伦得仙者,号洪崖神仙传;一为唐时张氲者,亦号洪崖先生,《新唐书?艺文志》有张说《洪崖张氲传》一卷。洪崖山亦“在新建县西三十里”,新建县与南昌县同治一城,则洪崖山与梅岭同处一地。南昌有梅岭、洪崖山,至明清时,广东南雄府(州)亦有洪崖山。其山在府县东九十里“崖山平旷,有洪崖庵”,《大清一统志》卷四五四《南雄直隶州》亦云:“洪崖山,在州东北九十里,高数千仞,周五十里,崖石平旷,有修竹茂林之胜”。是否将南昌梅岭等同于南雄洪崖山,才出现南雄小梅岭在府(州)城东北之误。
        之所以出现将小庾岭置于大庾岭之东的错误,也就是小梅岭在梅岭之东,南雄城东北之误,其中原因之一也与《舆地纪胜》的记载有关。《舆地纪胜》卷九三《广南东路?南雄州》云:“大庾岭,去(南雄)城八十里”,而同卷“秦关”条又曰:“在城东北四十里。《南康记》云:‘南康县大庾岭四十里横浦有秦时关,今怀化驿是也’”。 显然距南雄城四十里的秦关是从南雄距大庾岭的八十里距离减去大庾岭至横浦的四十里而来。至于秦横浦关位置何以在南雄东北,当受晏殊《类要》所云:“小庾岭在保昌县东”的影响。 小梅(庾)岭既不在南雄城东北四十里。嘉靖《南雄府志》所云:“(大庾)东四十里曰小庾”当误。《读史方舆纪要》所云:“小梅关,在(南雄)府东北四十里小梅岭上,山径荒僻,有路通三洲、五渡、龙南、信丰等处,贼每由此窥窃往来。旧有土城,恃为限蔽。明嘉靖三十四年,贼由此突入,寻由此逸去。三十六年改为砖砌。城东西二十余丈,与新城相为形援,万历以后屡经修筑”,显然,此为南雄东北通赣南的乌径路,此小梅关与南安府通南雄州的梅关道无涉。正如道光《直隶南雄州志》云:“小庾岭,城北六十里,郭氏(棐)《通志》云在城东四十里,晏公《类要》云在保昌县东均未确”。
        《读史方舆纪要》在江西南安府大庾县却有另两处小梅岭记载,“一在府北一里,与梅关相对;一在府西南十五里,较梅岭差平小。〈志〉云:小梅关相传唐开元以前入粤之路,由此渡章水滩故名”。后者显然与南安至南雄路有关。此云《南安府志》当为明志。《大明一统志?江西名胜志》卷十三《南安府》亦引明志云:“小梅岭有二,一在城北里许;一在城西南十五里游仙乡,唐开元以前,入粤之路由此。相传骑羊仙人由此过章水滩”。康熙《南安府志》亦云:“小梅岭,在庾岭稍西北游仙乡,实与庾岭联络也。唐开元以前入粤之路由此,故又名小梅关”。《大清一统志》亦曰:“小梅岭,在大庾县西南二十五里,大庾岭稍西北,较大庾差平小,相传唐开元以前入粤之路由此。又名小梅关”。看来,小梅关应在大庾县西南的游仙乡辖境,其得名与开元前入粤路有关。“小梅关,在广东省北部大庾岭上,大梅关西部约3.5公里的梅岭南坡。  
        隋开皇十年(590年),俚帅王仲宣反,遣部将周师举围东衡州(即韶州,治今广东韶关南),“贼立九栅,屯大庾岭,共为声援。(裴)矩击破之”。按“九栅故址,在大庾县南”,“《元志》:今县西南安庾里,有游仙径,崎岖硖石中六七里乃抵关路,两山对峙,内有广谷容寨栅,即九栅故址也”。《元一统志》已佚,今赵万里辑校本无此条。《大明一统名胜志?江西》卷十三《南安府名胜志》所载亦同。游仙径即今十里径裂谷,今裂谷中仍有游仙(圩)、解放(竹石下)等村,径长十里,近似东西,稍偏西北——东南走向,裂谷周围为450米左右的低山丘陵,隋九栅故址在此裂谷之中。按同治《江西全省舆图》云:自大庾县西行二十五里至分水凹,“分水凹东南行五里至横沼,又过渡南行五里至游仙墟,又南行偏东十里,与南雄州交界。自郡城至此四十五里。按此地在小梅关之西,土人亦混称小梅关。实不自小梅关出口。山势至此中断,西来之山自此斜趋,东南不与小梅关之山相接,计缺口七十余丈,旧有边墙,今圯废”。看来,游仙径出口与小梅关并非一地,游仙径与小梅关道(南北)亦走向不同。相对小梅关来说,游仙径的防御作用更显重要。正如同治《江西全省舆图?大庾县图说》云:“(梅关)迤西十五里为小梅关,墙垣颓废。又地形逼窄,难容多人。再西为游仙墟,其南偏东出口之处与小梅关仅隔一山,地势宽平,无险可扼,守御之要,应为第一”。
        《大明一统志》载:“横浦关,在(南安)府城西南三十里,旧记汉将军杨仆讨吕嘉,出豫章,下横浦即此处。关外颇峻绝,关内旷谷可容寨栅,疑即古入关之故路,及张九龄开凿庾岭,此关乃废”。《大明一统名胜志》亦云:“横浦关,在(大庾)县西南三十里,秦时关也”,“关内旷谷,可容寨栅,即古入关之路”。唐开元四年以前,秦塞上及隋九栅故址,“同此一处,是为旧关”,以后为新关即梅关。“《(广东)通志》此条下引《名胜志》‘关之外南下亦峻’一条则又混而为一矣”。即新关梅关南下险峻,而与秦横浦关无涉。 从以上乾隆《大庾县志?山川》和同治《江西全省舆图?南安府大庾图说》得知,旧横浦关在大庾县城西南三十里,新关梅关在城正南二十里,两者均在大庾岭上,“相去十有五里”。今小梅关距梅关仅七里,故与秦横浦关相关的小梅关应是游仙径出口附近即“土人亦混称小梅关”地,而非今小梅关。
    值得注意的是,横浦关既在大庾岭上,而前说从南康县大庾岭行三(四)十里而达横浦。大庾岭在此处已非一山脉,而应是具体的一个点。从以上引《南康记》所云至横浦关(平亭、横亭)的路程来看,此起点无疑应是山下。山下三(四)十里而达旧横浦,与今大庾县城至游仙径出口路程相当,而与清大庾县至小梅关距离三十里无关。大庾县在唐神龙初以隋大庾镇设县,在隋置镇前,《南康记》曰:“前汉南越不宾,遣监军庾姓者讨之,筑城于此,因之为名”。《大明一统志》云:“庾将军城,在(南安)府城西南二里,旧有庾将军庙”。“《志》云:古城池在水南驿使门之南,旧北(应为南)达庾岭之路也,其西南隅即今城隍庙后郡人犹称土城背”。故《南康记》所云“南野县大庾岭三(四)十里至横浦”的“大庾岭”应为“大庾城”为妥。
        宋宝庆元年(1225年),重修梅关附近的云封禅寺,记录从南安军出发,“逾横浦而南陆行十余里,山行五六里,盘迴缭曲,跻于岭巅,界江、广之交,石壁对峙,是为梅关”,此梅关道应为九龄所凿。而此横浦为章水(详下),非秦横浦。秦横浦关既以横浦水得名,横浦水到底指哪条河流?
        横浦水上源为古浈江上源即今南山河。《大清一统志》卷三三二《南安府》云:“章江,在府城南门外,源出聂都山,东流过府东……即古赣水,亦即豫章水,亦曰南江,又名横江、横浦”。章水得名于横浦,据说与“(横浦)关以郡城临章江,自西流东,横绕南岸而名”。秦时今大庾设未设县,何来郡城之说?《太平寰宇记》并未提到横浦,其引刘嗣之《南康记》云:“平亭谓之横亭,热水出聂都山”;又云:“热水昔名豫(应为章)水,汉置(豫)章郡,因此水源为名”。显然,平亭与热水无关。至南宋时,横浦成为章水乃至南安军的代称。上云从南安至梅岭的路途首先需越横浦即章水。《清正存稿》亦有诗云:“我来横浦访遗言,无垢先生有正传”。张九成谪居南安十四年,因自号横浦居士,其文集名曰《横浦集》,今本四库全书史部第1138册收录其书。宋以后,横浦之名仍沿用之,“横浦桥,在府城南门外,元延祐中建”;“横浦驿,在大庾县南横浦桥之南。旧有水马二驿,明洪武三年并为一驿,本朝乾隆二十一年裁”。明南安府“郡名横浦,因府城大江自西流东下横绕南岸而名”。这些称谓显然是宋初《太平寰宇记》以后出现,与秦时横浦无涉。秦横浦因水得关名。故康熙《南安府志》云“横浦关在邑南,跨漳(章)江翼两城间”误。上引《汉书?武帝纪》已明确说明杨仆军“出豫章,下浈水”,横浦指浈水。如横浦在大庾岭北?又如何云居高临“下”呢?横浦水应在岭南,指浈水无疑。
        《水经注疏》在注释“下船路”引《太平寰宇记》曰:“‘楼船水在浈昌县北五十里,出大庾岭之西,傍岭横流,因名楼船水’。按楼船水本以汉楼船将军出此得名,然实下船入番禺之路也,故郦氏特揭出”。由此看来,好象横浦(楼船水)、连溪(水)、凌江是一条河流,实际上,连溪(水)与凌江有关,横浦水(楼船水)与此无关。虽然《舆地纪胜》将连(一作涟、鲢)溪与凌江并列,但从其位置与水流走向来看,应为一水。
        秦横浦关既为控大庾岭要扼的险关,无论从北和从南考虑,其军事地位都非常重要,其地理位置不同于以后的梅关,但与梅关都起到了同样作用。秦横浦关得名于横浦水,楼船将军杨仆“出豫章,下横浦”应是从大庾岭南麓的横浦水即浈水而南下的。横浦水即楼船水,即今南山水,亦即古浈水上游。其方向和距离与《太平寰宇记》等史书所载合,隋九栅故城在游仙径(今十里径裂谷),其南即为古横浦关,这与史载及今地形相符合。《水经注》所云的“下船路”连溪即凌江并非横浦水。 小梅关并非在梅关东北四十里,而在梅关西北。小梅关并非秦横浦关。张九龄凿大庾岭新道应部分利用旧道而开山辟石,截直修建。其新道在旧道东。 游仙径应为唐开元前古道所经,并非清时小梅关道。
        请看以下资料。翁源冲,难。府东南百八十里。嘉庆十六年改隶江西南安府,十七年仍来属。江西南安府二十五里,雄杰险固,为南北之噤要,亦谓之横浦关。横浦、淮浦二关相望若长城焉"。宋潘美伐南汉,由韶州进克英、雄二州,次泷头,刘?遣使请和,美疑有伏兵,乃挟?使,速渡诸险,是也。隆水,在县东六十里,源出县东百四十里之羊岭,东南入翁源水。又沱水,出县东南九十七里茗茶山,北流合翁源水。又县有风水,出县北二百里重岭下,南流入于浈水。连平县志有银梅铺水,西南至利波铺曰罗江水,西入英德县界,清一统志谓银梅水西流入江,即为沆水,今图有罗江水,出连平县之西、翁源县之东,即银梅水,西流为翁江,至英德县入北江,连平,汉龙川地,英德,即浈阳地,北江,即古溱水下流,与应劭及道元所谓之浈水,地望相合,似古之浈水。  
        赵佗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断决岭南和中原沟通的要道三关道,并且称“盗兵且至”。横浦关、阳山关、湟溪关,当年秦军修筑在五岭山脉险要处的关口,正好卡死了从中原进入岭南的通道。三个关口在地理布局上形成了一个军事大三角,可以互相支援,大三角的支点,正是连江下游的湟溪关。湟溪关正好处在西江和连江汇合的地方,它设置的用意非常明显,那就是为了支援上游的横浦关和阳山关,如果上游的关口一旦被突破,湟溪关还可以作为第二道防线。古籍中有曹操为免于关云长杀害,恳求关云长将军熟读《春秋》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的故事。汉代庾皮父子任教宫廷;庾胜昆仲戍守广东台岭横浦关,为纪其功,改名为大庾岭。横浦:即横浦关。《武帝纪》作“浈水”。案:出横浦关南下,则至浈水(今滃江)。归义粤侯:粤人归汉而封之侯。
        横浦关,横浦水就是现在的南浦,南浦水从贵东直下翁江。秦军从赣江溯桃江而上,桃江的源头是大吉山,大吉山徒步翻过五岭山脉进入贵东下南浦不到一天时间,山脉并不高,是一条最快进入广东的要道。

[ 本帖最后由 感情甸 于 2009-7-29 14:09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9 17: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耐人寻味的是氵翁江。它本来有一个好听的古名,如今却成了别条河流的称谓,弄得连“专利权”都出让了!它的古名即叫浈水,英德汉时设置的浈阳县,系因在古浈水之阳而得名。在两晋至南北朝前期,氵翁江下游的河道还称浈水,后不知什么时候浈水之名沿着北江主河道上移了,至唐代已移到始兴东江上游去了,以至唐光宗元年(684)朝廷在今南雄市境另置新县时,浈水中的“浈”字竟成了新县名的首选之字。在这里,时光老人成功地导演了一场张冠李戴、反客为主的“移名”游戏。好在原来的古浈水有两个名称,下游的名称被夺走了,便将上游的名称移来,整条河流遂以氵翁江名世。不过这样一来,不知道这段变迁历史的人,就很难理解古浈阳县的取名缘由了。这是历史沧桑给后人留下的一个易生迷误的小插曲。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29 17:5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感情甸 的帖子

原文在那里?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31 00:5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2 00:1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