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0屆金曲獎隆重登場,這是一年一度的音樂界盛事,音樂人的榮譽舞台。本屆眾多作品中,客家音樂工作者表現不俗,計7張音樂專輯、13大獎項入圍,傑出的表現獲得評審青睞,是一份亮眼的成績單。
得獎結果出來了,最佳客語歌手獎,由劉劭希獲得,最佳客語專輯獎,則由「愛吃飯」奪得。翻開各大媒體之報導,幾乎就是這幾行字一筆帶過,在號稱盛大無比的台灣音樂慶典中,再一次輕輕劃過。
金曲獎代表的是官方鼓勵台灣各個語族的歌曲創作,但主辦單位安排不同語言歌曲的詮釋,只是提供一個獎項名目之下的上台機會,宣告儀式之後,剩下的就只有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為肯定客家音樂工作者對客家音樂之付出,所擺設的「慶功宴」了!
在今天,以一個市場價值決定高度的大時代,客家音樂的創作與出版,既不傳統也不夠流行,因而官方的政策性獎賞跟民間普遍傳唱的意願,經常出現巨大的「符號」差異,觀察社會反應與大眾媒體選擇的傳播角度,客家音樂文化的邊界並沒有跟隨金曲獎的腳步有所跨界。
正因為面對如此這般的待遇,獲得最佳客語歌手獎的劉劭希,他還拿出黃色的「聖旨」發表得獎感言,表示得獎不是為了得獎,而是不相信政府與媒體,希望大家能到他的網站,直接了解客家文化。
如果大家記憶猶新,應當還記得林生祥。2007年林生祥抗議金曲獎以語言做為分類方式,只會讓客語等語言繼續成為「另類」而非「主流」。這是林生祥以音樂人身份為客家文化請命,也是他認定不應以語言、族群、國家來劃界的音樂觀。對照林生祥參與最佳客語歌手、最佳客語專輯兩個獎項的態度,愈加說明客語歌曲進軍金曲獎的現實「聲」勢與公開的窘態。
其實,官方版「金曲獎」及「台灣原創流行音樂大獎」舉辦幾年來,客籍新秀人才輩出,扮演文化先鋒的演藝活動,更是深切盼望使用客語的音樂、戲劇、動畫等各種型態的藝術創作或表演能被重視。爭取公共領域看到聽到客家的聲影,讓客家文化的市場發展出規模來,這應是立足於台灣,追求公平、合理的最基本要求。
話雖如此,對於關心客家音樂的人來說,金曲獎是一次可以看到優秀客家歌曲表演的舞台,但客家歌手上台表演的機會、頒獎空間,甚至榮譽的承擔,都應有一套「上行下效」的推廣辦法,讓原本具有多元、獨特優勢的台灣流行文化,客家可以從一連串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並與讓他們不斷成長的鄉親與土地,共享努力耕耘的喜悅。
(作者: 黃子堯 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理事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