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61|回复: 5

抗日远征军老兵回梅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3 09:3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洋新闻 时间: 2009-06-03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叶仕欣

  本报梅县讯 (记者叶仕欣 通讯员刘世锦、翁尚华、饶延志摄影报道)昨日下午,经过近1个星期、行程数千公里的长途奔波,67年前告别故乡参加抗日远征军的老兵、今年86岁的林峰,终于从定居地缅甸回到故乡梅县丙村镇银竹村南山下,受到当地党委、政府和家乡人民的热情欢迎。

  “少小离家老大回”。昨日14时30分,19岁便投笔从戎投身抗日烽火的林峰直奔他的母校梅县丙村中学。纵然阔别家乡多年,林峰依然乡音不改,用客家话与当地党政领导、母校老师、亲朋好友畅谈。

  老兵档案:

  19岁投笔从戎参加远征军

  1923年,林峰出生在印度加尔各答的一个中国商人家庭,父亲做皮革生意。父亲病逝后,林峰的母亲带他回到了老家——梅县丙村镇银竹村南山下,自小跟随父母说家乡话的他顺利进入丙村中学就读。1942年,林峰正在丙村中学读高三,日军侵略中国,我国香港的沦陷让这位爱国青年义愤填膺,于是他说服母亲,毅然从军报考通信兵。

  成远征军11集团军通信兵

  通信兵并不像步兵那样简单,体检合格的林峰首先来到了梅县县城准备文化考试。在一间记不起名字的祠堂里,林峰和500多人住在一起,最后只有200人通过考试。考试过关后大家集中步行前往韶关,走了多少天林峰早已经记不清楚了。

  到达韶关后林峰第一次坐上了火车,准备前往广西柳州。但火车车厢原来是运送军马的,那种臭味逼得大家纷纷爬上车厢顶吹风。

  到达柳州后,林峰他们接到的第一个命令却是——每天割30公斤茅草盖校舍!但校舍还没有建好,林峰他们又接到命令前往云南昆明。

  在昆明郊外的黑林铺,林峰和同学们终于开始接受正规的训练,由美国教官授课。学习结束后要参加考试,只有一半左右的人通过考试领到了毕业证书,随后林峰被分到了远征军11集团军司令部通信处。

  烽火岁月:

  松山战役寸草不留

  在远征军11集团军,林峰参加过收复松山、芒市、畹町等战役,其中让他终身难忘的是松山战役的惨烈——战斗结束后,林峰爬上松山山顶,看到整个山头只剩下翻开的红土,山上没留下一根草、一棵树!

  林峰告诉记者,松山战役时远征军11集团军的司令部就设在距离松山40多公里外的油旺寨。攻打松山,攻守双方都动用了所有的轻重武器。远征军11集团军36师伤亡惨重,牺牲了三分之二的官兵,不得不撤到后方邓川县整训。不久司令部决定调36师回前线,参谋长陈刚把拟好的军令交给林峰,让他发出去。

  林峰回忆当时的情景,电报的大意是:“志鹏兄(36师师长为李志鹏),我部开始反攻,调你师到蒲漂待命,为了国家大义,希望你部完成反攻日本大业……”

  林峰说,松山战役后,向南日军再无高山大川可守。中国远征军节节胜利,滇西国土宣告收复。

  抗战胜利后,林峰没有回家乡,而是请假离开远征军滞留在云南蒙自一带做边陲生意,并娶了当地土司的女儿,随后带着妻子在缅甸定居。细细算来,林峰投笔从戎后已经67年没有回家了!

  梦想成真:

  回到家乡的感觉真好

  林峰在家的亲人——77岁的堂弟林少友和他的两个儿子,听说大哥已经到了丙村中学后,赶到学校。见面、拥抱——两位67年没见的兄弟在丙村中学的校门口重逢。

  获悉抗战远征军老兵回乡,梅县丙村镇党委、政府负责人和丙村中学校长等热情地接待了林峰一行。因为历史变迁,百年老校——丙村中学面貌已经焕然一新,但三堡学堂等标志性历史建筑仍然保存完好。

  走进位于三堡学堂内的校史馆,时光仿佛回到了60多年前,林峰如数家珍般地向旁人介绍着:这里是课室,我们当年就在这里读书,那边原来是宿舍。走进展室,墙壁上挂着的学校历任校长简介更是让林峰如同回到了学生时代:丘允元教音乐,校歌就是他教我们唱的;黄锦祥是教导主任。

  听到从未谋面的阿伯、伯公从缅甸回来,林少友的女儿、儿子和孙辈10多人一起来到村道口等着。“终于到家了!这里的变化太大了!”看着完全变了模样的银竹村,林峰感慨地说。离老房子越来越近,老人的思绪也越来越活跃。“你看,那栋房子叫‘六安居’,旁边那块地当时我曾经在那里种过稻谷。”林峰边走边向记者介绍说,“以前这里到处都是稻田,现在盖起了这么多房子,大家的生活都好起来了。”

  走进堂弟林少元家中,看到兄弟一家儿孙满堂,林峰对记者说:“回到家真的非常高兴,10多年前就一直惦记着回家,但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成行。这次终于梦想成真了!”

  据林峰介绍,回家的路还是比较曲折,从他现在居住的缅甸曼德勒出发,坐汽车经缅甸的腊戍前往云南畹町、瑞丽、芒市,然后再乘飞机到昆明,前后要4天左右。到达昆明后,同行的几位远征军老兵各自回家,他就在儿子的陪伴下从昆明坐飞机到了广州,休息一天后回家乡。

  “既然回来了,就趁这个机会祭拜祖先、走访亲朋。时间应该不会很长,之后我们要立即赶回云南。”林峰这样计划未来几天的生活。


  链接:

  中国远征军

  1938年春,我国开始修筑滇缅公路,于是年12月间初步通车,成为支援中国抗战的一条重要的交通动脉。1939年冬日军侵占南宁,截断我通往越南海防的国际交通线。1940年9月又入侵越南。至此,我滇越路国际交通线被截断,所可依靠的仅有滇缅路,这是当时中国获得国际援助的唯一通道。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投入4个师团分三路进攻缅甸,企图切断滇缅路,阻断英、美对华军事援助,由缅甸入侵云南。中方以第5、6、66军共10万余人组成远征军,由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罗卓英和同盟国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指挥﹐于1942年2月先后入缅作战。

  1942年8月,第一期入缅作战以失利结束,中国远征军以10万之众出国,生还者仅4万。1943年,中方在云南境内重组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以第11、20两个集团军16万人组成第二期远征军。由印度东北部和滇西两个方向出发,在英美陆空军协助下,重新打通滇缅路。

  在母校校园瞻仰校友叶剑英元帅铜像。

回到阔别67年的母校,深情唱起当年的校歌。

  亲兄弟互相叫着儿时的小名同忆往事。
1.jpg
res03_attpic_brief.jpg
res01_attpic_brief.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3 09:33:30 | 显示全部楼层
林峰英雄计小名为麻计?峰古?!哈哈。。。
res03_attpic_brief2.jpg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5 18:39:07 | 显示全部楼层

86岁老兵故乡村道 偶遇91岁同族老兵(图)

2009-06-05 04:22:00 来源: 南方都市报(广州)

远征军老兵回家

  梅县丙村镇银竹村南山下的惠义第,是远征军老兵林峰的祖居。在这里,他度过了少年时代。67年来,故园的“三堂十八栋”不时萦绕于他的梦中。前天下午,林峰冒雨重返和他一样苍老的祖居。

  “你们都是我们林家的英雄!”

  “这不是绍京吗?你回来了?”前天下午,在祖居前的村道上,91岁的林绍杰一眼就认出了林峰。林峰一开始感到陌生,经族人介绍,才认出这位同族兄长。

  1942年,林峰报名参军前,本名林绍京,是南山下林氏第19代子弟。对于同辈的林绍杰,林峰只知他也曾当过兵,却不知这位兄长原来也是抗日老兵。

  林绍杰曾先后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60军、71军,参加过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年回到老家。如果当年他仍留在部队,说不定会与林峰“殊途同归”,一起参加中国远征军。

  林峰胸前佩戴的两枚抗日纪念章,让林绍杰有些眼热。尽管同是抗日老兵,但他从未获得过这样的褒奖。“可能是抗日没结束我就回家了。”林绍杰这样揣测道,像是自我安慰。

  “你们都是我们林家的英雄!”43岁的林绍展似乎看出了林绍杰的心思,把他拉到林峰身边。

  犹记祠堂对联

  86岁的林峰已记不起是哪一年随父母和哥哥第一次回到故乡了。他出生在印度加尔各答,父亲林琼超在当地做皮革生意。林峰记得,返乡之旅在大海上颠簸了约半个月,最后才抵达梅县老家。在这里,他度过了少年时光。

  南山下林氏祖居惠义弟是九世祖所建,已有两三百年历史,前有一方碧绿池塘,后靠大山。祖居呈客家土楼形制,林氏族人将它形象表述为“三堂十八栋”,却说不出到底有多少间房屋。打开后进一扇紧闭的木门,站在空荡而阴暗的房间,林峰的记忆之门敞亮起来。他认得,这就是他住了十几年的房间。“我以为房子早就倒了,没想到还在呢。”林峰手扶土墙,笑着感慨道。

  在林峰的记忆里,惠义第有同族四五十家人居住,十分热闹。而今,偌大的祖居里荒草滋长,木梁颓倒,人烟寥寥。只有在祭祀神祖或举办红白事时,才会恢复生气。

  在祠堂神祖牌位前,林峰神情虔诚地鞠了三个躬。之后,他坐在厅堂前,品着家乡的清茶,与族人热情寒暄,昔日时光仿若重现。

  日暮时分,又下起一场雨。迈出祠堂大门,林峰望了望左侧门楣的上联“双桂芬芳”,立即脱口而出下联“长林畅茂”。这八个字是南山下林氏世代沿用的对联,它亦如烙印般烙在林峰的心尖。

本报记者 许黎娜

林峰回到祖屋,心情激荡。 本报记者 冯宙锋 摄
FFD7411A92D734699D8F58DBA0A43A9A.jpg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5 18:4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这些英雄在缅甸比在中国过得好!政府要好好检讨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8 06: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归去来兮

大洋新闻 时间: 2009-06-07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杜江

六月的梅县,86岁的老兵林峰归来。细雨已浇湿田头,眼泪仍饱含心中。

时间也割不断血浓于水的亲情,故乡亲人对游子的欢迎真诚而热烈。

在父亲的坟茔前,林峰长时间静默着,泪珠和着雨水,从苍老的脸上缓缓滑落。

[ 本帖最后由 linqifeng 于 2009-6-8 06:16 编辑 ]
res03_attpic_brief.jpg
res05_attpic_brief.jpg
FFD7411A92D734699D8F58DBA0A43A9A.jpg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8 06: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老兵归来的宴席在村里的祠堂举行。

林峰毕业于丙村中学。叶剑英元帅是这个学校的首届毕业生。

  多年的异乡生活在林峰老人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一如被老人视为至宝从不离身的滇缅岳父传给他的印章。
res07_attpic_brief.jpg
res09_attpic_brief.jpg
res11_attpic_brief.jpg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7 13:0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