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80|回复: 0

進士_江昶榮,張維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20 11:28: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坎坷進士—江昶榮
http://www.chps.ptc.edu.tw/share/haka/light1.htm

在屏東縣竹田鄉的西勢村,有個象徵六堆客家「忠勇」精神的「忠義祠」,祠的右前方有個「江昶榮進士詩碑」。江昶榮真名師上蓉,學名昶榮,西元1848年生於屏東縣內埔鄉竹圍村,逝世於西元1895年,享年55歲。

據說他出生時,呼吸微弱又不哭不叫,貧窮的江家認為大概無力養活,就把他懸掛在土地公廟後面的榕樹上,希望能被有福的仁人君子收養。當晚,剛好有個同莊的邱先生要到田裡灌溉路過此地,他遠遠就看見土地公廟張燈結綵,仙樂悠揚,許多紅火來往穿梭,熱鬧無比。他很好奇加快腳步上前一看,美景不見了,只看見一嬰兒在樹上哇哇大哭,他立刻把他抱回家。經過打聽知道是江家的小孩,就跑去問為什麼要把他拋棄,並且把在廟裏所看到的情景告訴他們,說:「這個孩子非比尋常,無論如何你們一定要好好養他,將來一定會有傑出的成就,如果你們有困難,我可以幫忙。」孩子因此才重回父母的懷抱,並認邱先生為義父。

果然,他既聰明又孝順,莊裡的人都稱他小神童,可惜長大後因考運欠佳,共進京考了五次才中進士,當他考中進士時還特到邱家拜祖宗,以報在生之恩(江昶榮原名叫上蓉,乳名叫樹妹,字樹君,都與榕樹有關,就是因為他有神奇的出世緣故)。

  當他在西元1883年考上進士時,立刻被派為四川即用知縣,孝順的他急於回家拜祖並與家人分享,所以千里迢迢返家。不料,當他想到四川上任時爆發了中法戰爭(西元1884年),台灣海峽航船不通,加上尋找要一起共事的同仁和籌措旅費,以致拖延一年多,才到四川成都任所。

由於從任命到上任已過了近二年,所以不但出缺的知縣已被人補上,還被朝廷誤認為「抗命」而革職。他只好就近教書,並設法辯解,經歷二年依然沒有結果。正在極度失望時,有一天一位相士告訴他:「你相貌黯淡無光,家必有凶,宜早歸鄉。」於是他悵然返回台灣,他的父親在他返抵家門的前半個月去世了(母親已在他考取舉人時去世),他傷心欲絕,在家守孝一年多才出外教書,並做各種公益事情,六堆客家子弟從其為學者很多。他也到台南府城任教,桃李遍及南台灣,據說連雅堂和謝汝銓等名學者也是他的門生。


此外,當時河洛人的習俗,大富翁去逝時,都會請進士或舉人等有大功名之人來「點主」(在死者出殯當天,有塊寫著XXX神「主」的牌位,而主字先寫王,頭上的一點要留給有功明之人來加;客家人由死著的族人來加;「王」加上一點就變成「主」,此舉叫「點主」,他們認為點主後靈魂才會附在牌位上)。江進士常被人請去點主,其中最被人傳誦的是替高雄的大富豪陳百萬(原名陳日祥,陳田錨的祖先)點主,受贈240大洋紅包,回來時莊人笑他「為何不拿他一千大洋」?老實的他只是笑笑而已,更叫人稱奇的,他並沒有把這筆錢拿來修建自己破破爛爛的家園,而是捐出來修建六堆客家忠義亭及修築「昌基堤防」(當時屏東縣的隘寮西水源充沛,每年夏秋時節都會氾濫成災,使內埔、竹田等地方的人民飽受西稅肆虐之苦,江進士和黃星樓等人就發起興建堤防,才稍緩了水患)。

因為高中進士不易,所以江昶榮的「進士」殊榮六堆客家人亦覺與有榮焉,加上他雖一生命運坎坷,但卻安貧樂道,急公好義、熱心助人,因此六堆客家紳士就發起江進士一百三十歲冥誕時,在忠義祠前立詩碑,永為六堆客家人追思景仰。

江進士所寫的詩很多,碑上刻的是他在等待了二年,深覺復官無望,加上聽了相士之言很想回家又沒旅費,好不容易勉強湊足了旅費,在返鄉前夕,知心好友為他餞行時,有感而發即席吟誦的四首詩。據說,此詩傳到當地最大的名望之家的大家長─八十多歲的楊春樵觀察時,楊觀察大為感動,隨手下批「一字一淚不覺同聲一哭」,於是傳遍全省,前來瞻拜者絡繹不絕,該地的仕紳還將這四首詩刻碑立石於成都。(本文資料由江昶榮進士之曾孫江錦旺先生提供)

--------------------------------------------------------
http://xdcm.nmtl.gov.tw/twp/TWPAPP/ShowAuthorInfo.aspx?AID=775

張維垣(1827~1892),字祿興,號星樞,清屏東長治人。中秀才後,赴苗栗頭份教書;同治十年(1871)取中辛未科進士,派任浙江省遂昌縣知縣,後又調任北京,任考試官,欽加同知銜。辭官回臺後仍居苗栗頭份,光緒十二年(1886),於當地策劃創建義民廟。光緒十八年(1892)卒,享壽六十六。生平作品留存不多,今依《張維垣先生閒吟詩遺稿》編校 。原名群玉,字琴南,號畏廬、蠡叟、冷紅生……等。清福建閩縣人,光緒八年(1882)舉人。曾於福州蒼霞精舍、杭州東文精舍、京師金臺書院講學。光緒二十七年(1901)擔任京師五城學堂教習,三十二年(1906)任教京師大學堂。教學之餘,由他人口譯,以古文翻譯歐美小說一百七十餘種(或言共二百餘種),世稱「林譯小說」,乃引介西方文學之先驅,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影響力,其中與王壽昌合譯之《巴黎茶花女遺事》最為著名。平生著述豐富,與古文相關者如《畏廬文集》、《春覺齋論文》、《文法講義》……等數十種;詩作如光緒二十三年(1897)所出版的《閩中新樂府》收仿樂府體詩歌三十二首,激議時政,倡導改良,是其平生第一部著作,風行海內,王松《臺陽詩話》特別予以介紹;此外畫作《畏廬遺跡》、理論專著《春覺齋話論》,都為世人所讚譽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3 00:0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