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RS/1170103.htm
講演者小傳
花建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研所研究員,上海市政府決策咨詢專家,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所特約研究員,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特約研究員。長期從事文化發展、文化產業、文化市場、文化戰略等的研究和決策咨詢工作。承擔「文化產業競爭力」等十多項國家、省市和院重點科研項目,在海內外出版《產業界面上的文化之舞》、《文化金礦》等多部專著。為許多省市策劃和設計了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規劃和重大項目,曾在美、加、韓等國家擔任訪問學者。
--------------------------------------------------------------
創意:新穎的財富之源
世紀之交,人類面臨著一個增長模式的困惑:為了要獲得更大的財富,就要耗用更多的能源和自然資源,佔用更多的土地和空間,排出更多的廢棄物和噪音,最終人類與地球不堪負擔。那麼,還有沒有新的財富之門呢?
許多人都熟悉阿里巴巴的傳說,當他在荒涼的山洞裡念動咒語:「芝麻,芝麻,開門吧!」那堅硬冰冷的石壁,突然洞開一座財富之門,裡面堆滿的璀璨珠寶讓他眼花繚亂,興奮得幾乎暈倒……
世紀之交,人類面臨著一個增長模式的困惑:為了要獲得更大的財富,就要耗用更多的能源和自然資源,佔用更多的土地和空間,排出更多的廢棄物和噪音,最終人類與地球不堪負擔。那麼,還有沒有新的財富之門呢?
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在知識經濟的背景下,發達國家率先掀起了一股開發創意產業的熱潮。這是一簇人類的智慧產業之火,這是一眼知識經濟的財富之泉。它不需要消耗太多的能源和自然資源,不會產生大量的廢氣和廢渣,而充分開發人腦中的創意,輔之以現代的產業形態,就能迸發出巨大的創造力和生產力。
1994年,澳大利亞以建立「創意之國」為目標,率先提出了一份新的文化政策報告,英國立即派遣代表團進行考察,並且在1997年建立了「創意產業促進組」,提出把「創意產業」作為振興英國經濟的出發點,迅速形成了新的產業形態。2001年3月13日,英國國家廣播公司首次推出「創意產業帶動有關英國經濟復興」的專題報道,引用了英國文化事務大臣克裡斯·史密斯先生提供的數據,英國2001年僅在音樂、電影和廣告三項產業領域,就創造了10億英鎊的產值,提升英國GDP達5%以上。2004年,英國創意產業共創造了200多萬份工作崗位,在英國國內,與創意產業有關,並經過英國國內商業註冊局註冊的公司就有13萬家。整個90年代,由於創意產業和金融、旅遊等業的拉動,倫敦就業增長率為6.8%,而同期整個英國僅為0.6%,倫敦已經成為全球第三大電影生產中心,也是五大音樂製作中心之一。它是英國服務貿易的輸出中心,光是倫敦的廣告業和設計業每年就賺得20億英鎊以上的海外收入,被稱為「黃金泉」。整個倫敦市的經濟總量占英國的1/5,比許多經濟發達的歐洲國家如挪威和芬蘭還富有。英國一家報紙刊登的漫畫,就是阿里巴巴正在敲打石壁,虔誠地說:「創意,創意,開門吧!」
嚴格地說,最有價值的不僅僅是人的「創意」。「創意」不是現代人的發明。因為從遠古時代開始,人類中就不乏提出創意的哲人、智者和能工巧匠,比如公元前2500年古希臘人就創立了體育,公元前1500年古埃及人發明了24個字母符號,公元前1400年中國人就發明了甲骨文。但是,那些智慧的火花,當時並沒有形成一個個產業,難以吸引大量的勞動力而創造大量的財富。
到了知識經濟的時代,特別是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之後,進入了教育廣泛普及,信息大量流通,資金相對充裕,企業高度重視創新和開發的時代,三大環節終於組成了產業化的「鏈條」。其第一個環節是大量提供改善人類生存的創意理念,其核心是設計;第二個環節是產業化開發的策略和運作,其核心是生產;第三個環節是可持續的後續開發和營銷,其核心是推廣。這樣,它就把教育、研究、開發、生產、銷售、消費等領域有機地組合起來,把人的創意與產品製造和文化生產直接銜接起來,形成一個不斷增值的創意產業鏈條,在循環往復的發展中,迸發出巨大的經濟能量。同時,由於產業化的創意活動,不僅僅在於物質財富的積累,而且創造了大量可以傳承的文化符號,包括音樂、造型、構思、文本、表演等,所以它又具有文化積累的長遠意義,為後人的創意開發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基礎。
正因如此,英國官方的《創意產業報告》,把創意產業定義為「源自個別創意、技術和才幹,通過知識產權的開拓和利用,有潛力創造財富和就業機會的活動」,而香港政府中策組委託的《香港創意產業基線研究報告》又特別提到:創意產業所創造的符號系統,具有文化積累的意義。他們把創意產業分為廣告、建築、藝術品和古董市場、工藝品、設計、時裝設計、電影和電視等十一個領域,強調它以人的創意為核心,以金融服務和製造技術為支撐,與製造業相銜接,包括四大門類:內容創作、生產、分銷和消費。也正是考慮到它與文化產業的交融性,也有不少人統稱為文化/創意產業。與其說,創意產業重視的是分門別類、壁壘森嚴的「垂直分割」;還不如說,它更注重活力澎湃、改變生活的「橫向打通」。所以,真正最有價值的,是這種把創意轉化成為財富的產業組織形態。
資源:奇妙的動力結構
即便你把發達國家的設計、製造和推廣三大環節複製到一個偏僻落後的小城,也不等於就能夠形成巨大的生產力。創意產業不是一個冷冰冰的鐵鏈條,它有自己的生命、家園和靈性。
告訴你哪裡有阿里巴巴的山洞,不等於你就能夠打開黃金之門。即便你把發達國家的設計、製造和推廣三大環節複製到一個偏僻落後的小城,也不等於就能夠形成巨大的生產力。創意產業不是一個冷冰冰的鐵鏈條,而是一條鮮活靈動的「創意蛇」。它有自己的生命、家園和靈性。
有個學者勾畫了一張歐美國家創意產業地圖,發現那些文化/創意產業的園區,往往集中在一些「熱點」周圍。比如:綜合性的大學周邊,傳媒中心、娛樂中心和文化中心周圍,富有活力的科技開發區周邊,正在大規模轉型的工業化城市等,都是創意產業最容易扎根和發展的肥沃土壤。進一步的研究發現:正如改變分子結構,可以改變材料的物理效能一樣,與一般的製造業和服務業不同,創意產業也有獨特的動力結構。它的核心資源是奇妙組合的「三駕馬車」:一是創意型的人才,二是產業化的模式,三是創業型的環境。
正如英國學者佛羅里達2002年在《創意精英》一書中指出的,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創意產業的動力,首先是一種有趣的人才組合,是在一種自由創造的空氣中,由科技與藝術、創新與管理、藝術家和工程師、創意精英和能工巧匠形成的豐富組合。它不但有專業化的分工,而且有文與理、設計與複製、創意與營銷等的交融,這就極大地刺激知識階層,讓他們在不同學科的碰撞中產生創意和創造。
正如一個大師級人物,往往是文理兼備的通才,如羅素是科學家和哲學家,愛因斯坦愛拉小提琴,華羅庚能寫精彩的中國古典詩詞;在創意產業最發達的地區,往往也是科技研發人員和文化藝術人才各得其所的地方。一方面是嚴謹而勤奮的科學家、工程師、設計師等,孜孜不倦地開發出實用的新產品,比原來的產品更方便、更有趣、更廉價,有更強的差異化,有更低的生產成本,改善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另一方面是「波西米亞人」(這真是一個形象而準確的比喻,想一想藝術家村裡那些留馬尾巴辮、戴貝殼項鏈、蓄大鬍鬚,天馬行空般放蕩不羈的人物吧!),包括藝術家、文化人、傳媒工作者等,充滿了創造的狂熱和激情,沉浸在異想天開的樂趣之中,還有各種文化背景的專業移民和科技人才「候鳥」,帶來了形形色色的信息。一位英國學者稱之為:「奇妙的烹飪」,那就是:放進各種智能的原料,添加文化的輔料,烹出多彩的創意產品。這與中國古代哲人所說的「和而不同」,真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光有創意人才還不夠,如果沒有一套管理體系,那麼「出工不出力,神仙乾著急」,必須有一種新型的企業組織和企業文化才能把他們的智慧激發出來。它要求企業管理的重點,從標準化管理轉向非標準化管理,從質量和成本管理轉向知識和創意的管理。美國學者大衛·席倫曾經概括了微軟公司如何管理創意的六個要素:
1,僱用會思考的聰明人;2,把重心放在開發新產品和尋找解決問題的新方法;3,讓最有創意的工作小組,獲得最多的投資,拿到最多的薪酬;4,創造熱愛學習的企業風氣;5,把拚命競爭作為公司的座右銘;6,讓公司有一種家的感覺。
這就是「創意+文化=財富」的真正含義。有這樣的企業文化和沒有這樣的創意氛圍,是大不一樣的。在這裡,一個充滿創意的專業人士,真是如魚得水,不僅僅是為薪水和獎金在工作,而且是出於一種創造的衝動、一種學習的渴望,希望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得同行的認可和尊重,並且最終體現自己的創造價值。為了最大限度地創造和開發,企業形成了扁平化的管理結構和許多靈活組合的工作小組,今天可以分拆成為若干個小型項目,明天又可以組合成為一個大課題組。
這種看似靈活的企業文化,其實深藏著巨大的壓力,它並不是小知識分子的自由沙龍,不是懶散無效率的文人聊天室,因為他們有明確的目的,那就是通過創意的產業化,以更大的差異性、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市場價格,把一套更新穎的大型遊戲軟件、一部更「酷」更「炫」的動畫電視片、一套更靚更美的印刷產品或者禮品、一種更現代更實用的工業或者建築設計,在國內或者國外市場上推銷出去。套用深圳人的一句格言,那就是「創意與市場在這裡對接,才華和財富在這裡轉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