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客家民俗:木兰会
文/客家阿哥 小米
“二月二”木兰会又称木兰庙会,为成都市新都县木兰镇客家人一年一度的民俗活动。木兰会历史悠久,始于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春,由迁居当地的客家人首先发起,当地“填四川”的湖广人和土著居民积极响应,并由严开泰、杨为龙、包玉堂等二十人主动捐资,办起了木兰寺庙会。最初的民俗内涵是文昌会,主要为了庆祝文昌帝君的诞辰,后来逐渐演变为种子交流会,至今已近200年。
木兰镇,地处成都市外东,属龙泉山脉的浅丘陵地势,地貌以缓丘台地为主。全镇人口约3.6万,客家人占98%以上,是川西并不多见的纯客镇。
木兰镇因木兰山而得名,木兰山又因木兰寺而得名。木兰寺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是为纪念元末明初“蜀中花木兰”韩娥而兴建。寺院拥有四十八殿,山门开在一里开外的箢篼山,寺院范围方圆数里,是享誉四川省内外的一座历史名寺。
据传二月初二是“蜀中木兰”韩娥的生日,庙会期为每年农历二月初一至初三,历时三日。一年一度的庙会自开办以来,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来赶庙会的人,不只是来自木兰地区,来自新都邻近的州县,还来自西南各省。木兰寺庙门外,满山遍野,人山人海,赶会的群众数以万计。解放后,新都文教局将木兰寺庙宇改建为木兰二小,但木兰庙会仍然在赶。二十世纪50年代,由以往的群众自由集会,改为人民政府领导,县属各商业部门及邻近木兰寺的各乡镇供销社来主办,其名称为木兰寺物资交流会。“文革”期间,视木兰庙会为封建集会,因而百般阻挠,不许群众赶会,市管会的人到处折秤杆,没收秤砣,公安民兵遍山轰人撵人,可是群众却从山上移到山下的黄牛店,黄牛店也不许摆,群众又从黄牛店移到离木兰山两里左右的曾家幺店子,照样把种子摆在地上赶起会来。就是在七四年“农业学大寨”,木兰山改梯田,木兰二小的校舍被全部拆光后,木兰庙会也一直在赶,从未间断过。
外地人来赶庙会,大多以采购瓜豆种籽为主。据说,在木兰庙会购买的种子栽种后,病虫害少、产量高。本地有的农民,他的种子虽然不卖,留来自种,但在赶会期间,也要拿到会场上去摆一下,他们说,摆了后种子就“寄窝”了(受了粉的意思),以后长得好,产量高。“寄窝”虽不足信,但人们喜欢赶庙会却是千真万确的。
近年来,木兰庙会越来越兴旺。去年庙会期间,有数十万人前来,不仅有本地和邻近区县的群众,还有山西、陕西、湖南等七个省区的人赶来,种子成交额在500万元以上。
随着木兰会的快速发展,原来单一的种子交流已经发展成为集客家风情展示、宗教文化传承、物资交流、旅游观光休闲于一体的大型民俗活动。
自2005年开始,木兰会分设以下四大功能区:
1.客家文化休闲区:包括品茶、垂钓、娱乐表演、客家饮食和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活动;
2.种子工具交易区:主要进行种子及农产品交易;
3.宗教佛事文化区:主要从事各种宗教佛事文化活动;
4.地方风味餐饮区:包括各地风味小吃、美食。
上图:木兰寺正殿门楼 中图:木兰庙会客家民俗文化表演
下图:木兰会期间赶庙会的熙攘人群(图片来源:采自中华刘氏族谱网)
木兰会是四川客家膜拜土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在客家源流区,客家人对土地的祭祀、拜献表现得非常直接,相对而言,四川客家木兰会对土地神的崇拜则表现得比较隐性。
立春、二月二春社、三月三上巳是中华民族春季中三大岁时庆典,其共同的民俗主题亦可概括为三:祭祀地母、社神、高禖等生命之神;祈求丰年;男女聚会联欢。如今,木兰会不再有祭祀土地神的仪式,即使最初对文昌帝君的祭典也没有传承下来,但这并不意味着四川客家木兰会与客家人膜拜土地的传统无关。木兰会上种子“寄窝”后便可以少虫害、高产,这就预示着丰收,是人们二月二传统“祈丰年”民俗活动的演变。
木兰会之所以魅力无穷,连续传承了近二百年,且庙会规模越外越大,除了农耕族群强烈的“丰收”愿望牵引着以外,最大的驱动力就是庙会为男女老少提供了一个可以欢乐聚会的最好时机和适合场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