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4-1-21 00:28:31
|
显示全部楼层
RE:梅州并入福建省或江西省的可行性!!!
闽南原来是百越族聚居的地方,后来并入中国。再后来一直到唐末以前的很长时间都属广东的岭南管辖
置县后至设郡前归属
北朝时期,置莆田县 陈永定元年(公元557年),在晋安郡置闽州(今福州),为福建历史上的第一个省级建制,辖晋安、建安、南安三郡。不久,改闽州为丰州,州署设晋安郡(今福州)。陈光大二年(公元568年),分南安地另置莆田县,属丰州之南安郡所辖。自此,莆田方有独立之县冶,所辖之地相当于今莆田市区域范围,但不久即废。
随朝时期,从复置莆田县到裁撤莆田县冶归建安郡南安县 公元581年,北周杨坚灭陈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王朝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大幅度地裁减郡、县。同年,降建安、南安二郡为县,改丰州为泉州,并复置莆田县,属泉州管辖。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复改泉州为闽州。翌年,废除州治,改闽州为建安郡,莆田县冶被撤。至此,闽中全境之晋安、建安、南安三郡合并为建安郡。全闽九县裁并为闽县、建安、南安、龙溪等四县。莆田县区域为建安郡南安县辖地。
唐朝时期,从再置莆田县到增设清源县、易名仙游县 公元618年,隋朝太原贸守本渊攻占长安,建立唐朝。唐太宗继位后,对州、县大加并省,并依据山河形势、地理区域分全国为十道。福建属岭南道,下辖丰州(治所在今泉州)、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建州(治所在今建瓯)。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析南安县复置莆田县,属丰州。唐贞观初(公元627年至649年),废丰州并入泉州,莆田县隶于泉州。
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周。武周圣历二年(公元699年),在丰州旧地置武荣州,并析莆田县地西半部另设清源县,属武荣州。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改武荣州为泉州,改泉州为闽州都督府(省级建制机构)。莆田、清源二县属泉州所辖。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唐廷下诏改州为郡,泉州易名清源郡,仍属岭南道。莆田、清源二县隶属不变。但因郡名与所隶属的清源县同名,故改清源县名为仙游。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清源郡改隶江南东道。
五代十国时期,从“大闽国”归泉州到南唐属清源军 从唐天祐三年(公元907年)朱晃灭唐建梁朝,到宋乾德元年(公元960年),中国历史进入大分裂、大混战的五代十国时期。
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王审知建立闽国,封为闽王。王审知死后,其长子王延翰继位,自称“大闽国”。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王审知次子王延钧杀兄篡位称帝,升福州为长乐府,立为东郡,领福、泉、建、汀、漳、镛(将乐)、镡(延平)七州。自公元909年至闽王延政天德三年(公元945年)的“大闽国”期间,莆田、仙游隶属泉州不变。
闽王延政天德三年(公元945年),王氏“大闽国”被南唐灭后,南唐和吴越分割建州与福州。莆田以南的泉、漳二州,为南唐泉州散员指挥使留从效割据,南唐封留从效为晋江王,并改泉州为清源军。留氏卒后,继由清源军统军使陈洪进割据。莆田、仙游二县属清源军管辖。
军、州、路、府沿革
北宋时期,从属平海军到置兴化县、建立兴化军 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至公元1127年宋钦宗被俘,史称“北宋”。公元1127年,宋钦弟弟赵构称帝建立南朝,至公元1279年南宋大臣陆秀夫负帝 投海,史称“南宋”。
宋代的地方政权建置。基本上承袭唐朝与五代之州、县制。宋时的军、州、府实为同级行政机构,州、县以上的路,相当唐朝的道。北宋时,福建称福建路,行政区划为福、建、泉、漳、汀、南剑六州和邵武、兴化二军。南渡后升建州为建宁府。福建因此包括一府五州二军,共计八个同级行政机构,故号称为“八闽”,共辖42县。
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清源军改名平海军,名义上归两浙西南路。莆田、仙游二县为平海军所辖。宋开宝八年(公元978年),宋灭南唐。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宋复灭吴越。至此,泉、漳二州正式顺归宋王朝,福建全境才真正纳入宋朝版图。
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划莆田县百丈镇(今莆田大洋、新县、庄边、白沙乡)和仙游县游洋镇(今仙游游洋、石苍、钟山、象溪乡)及福州之永福(今永泰县)、福清边境的一部分地区,另置兴化县,县治设在古邑(今仙游游洋)。同年,建太平军,又改为兴化军,直属两浙西南路,辖莆田、仙游和兴化三县,军治亦设于兴化县治所在地。次年,划德化县九座山区(今仙游县凤山、西苑乡)归仙游县辖。八年(公元983年),闽地从两浙西南路分出,独设福建路,兴化军隶属福建路,辖县不变。
南宋末,改兴化军为兴安州 公元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益王赵 在福州即位,改号景炎,提升福州为福安府,定为行都。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改兴化军为兴安州。但至同年底,兴安州即为元军所陷。
元朝时期,改兴安州为兴化路 元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福建全境入元版图。元朝统一中国后,施行行省制度。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作为地方政权机构,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同年,兴安州改为兴化路。
元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改福建路为福建、泉州、隆兴三个行中书省。以后撤了又复,复了又撤,患有变化,也只是名称改变而已。元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兴化县治由游洋迁至汀溪(今莆田新县)。民间称前者为旧县(今仙游古邑),后者为新县,元至治年间(公元1321年至1323年),福建境内设八个路,均归江浙行中书省管辖。兴化路下领莆田、仙游、兴化三县。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撤福建路,成立福建省,此为福建设省的开始。
明朝时期,改兴化路为兴化府,裁撤兴化县并入莆田、仙游县 公元1368处,朱元璋称帝,国号“明”。福建全省八路先后改为福州、建宁、延平、邵武、兴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兴化路改兴化府后,属福建行省,仍辖莆田、仙游、兴化三县。九年(公元1376年),明王朝废除行中书省机构,各省分别设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司和都指挥使司等“三司”,以掌行政、司法、军政大权,并直属中央。布政使司下领府、州、县。兴化府属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所辖之县不变。
明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年),裁撤兴化县,其所辖之地的6个里归莆田县为广业里,4个里并属仙游县兴泰里。
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农历十一月末至次年正月末,兴化府城为倭寇所陷,三个月处于无政府状态。
清朝时期,兴化府归闽海道 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建立统一的清帝国,全国划分为18个省、5个将军辖区、2个办事大臣辖区,共25个省级行政区域和内蒙古等盟旗。省下分道、府、县三级。与府并行的有直隶厅、州;与县并行的有厅、州。至清末,福建省共有9府2州,58县2厅。清代之兴化府皆隶于福建闽海道,下辖莆田、仙游二县,直至清朝灭亡。
明末清初,兴化府处于频繁的政权更迭之下。先后隶于南京弘光政权和福州隆武政权,并两次被清军攻占,一次为浙江鲁监国起兵克复。至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的清政府实行截界之前,兴化沿海仍处于郑成功(奉南明永历为正朔)和清朝两面政权的统治之中。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正月,郑军曾攻占仙游县城十余天,后移兵围攻府城,不克,乃退。
[ 本帖由 kejia 于 2004-1-21 00:55 最后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