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26|回复: 1

[分享] 浦北客家文化掠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10 19:28: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客家并非是一个民族的概念,而是我国中原汉族的一个分支,是中华民族八大民系之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海内外客家总人口约8000多万人。他们分布在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等近百个国家和国内的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四川等地及港澳台地区。浦北客家主要分布在石埇、张黄、安石、大成、樟家等14个乡镇,占全县总人口的40%左右。

    客家历史源流
    史载,客家人原聚居住在中原一带,即今河南颖川、南阳。由于战乱、灾荒等各种历史原因,从东晋至明清的千余年间,经历了五次大规模迁徙,其中明末清初的第四次大迁移直接影响了浦北的客家历史。“先到为主,后到为客”,因其为后迁入的外来者,故通常被称为“客家人”。
    浦北客家历史应追溯到距今1585年的南北朝时期。宋明帝泰始七年(即公元471年),当时的西江督护陈伯绍奉命南赴,在今浦北境内的石埇镇设立了越州。该古城旧址至今锋存,美其名曰“青牛城”。当时的越州与广州齐名,辖地东至茂名,南达雷州半岛全部、西与今钦州接壤,北至容县一带,以古越州为中心的客家文化史也随之辐射整个区域。
    客家人在越州这片古老的大地上勤劳开拓,其中不少客家人的精英还成为拥戴孙中山先生推翻腐败清朝的国民革命的先驱,还有更多的志士参加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为建设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而流血牺牲。而为了祖国的统一事业进驻南疆的第一任越州刺史陈伯绍,被追封为“陈越王”。浦北客家人曾立庙以祀,然随着岁月的变迁,所立庙宇大都湮没无存,唯其英名永留青史,永远活在古越大地广大客家遗民心中!

客家文化艺术
    千百年来,客家人在频繁的迁徙中,不仅保留了古老汉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而且还吸收了闽越、畲、瑶等族的优秀文化和风俗,创造了唱鹩、采茶戏、跳岭头、舞龙,以及聚集了客家人文精华的各种戏曲、曲艺、舞蹈、音乐艺术等,使客家文化千情万种、独具特色,成为汉民族文化中光彩夺目的一页!
    鹩剧。这是独具特色的一种浦北客家小戏,收入《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广西卷·鹩剧音乐分卷》。相传明末由民间“引凤”歌舞发展而来,盛行于清代,摹拟日月和凤凰,元宵以前“沿材唱舞”。当地土称鸟为“鹩”,所以也把凤凰称为“鹩”,因此得名“唱鹩”。有“追信”、“玉美人”、“担梯望月”、 “棹船调”等十二种鹩调、一百多首小曲,保留剧目40多个。鹩舞《头堂歌》获广东湛江专区会演优秀奖,以鹩调为基调创作的歌曲《回乡谣》、《金鸡银凤喜落山》、《万山人民唱新歌》、《十唱六万山》等被广西人民广播电台评为优秀歌曲,其中《回乡谣》获全国青年歌曲大奖赛优秀奖。鹩剧因其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成,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鲜明的地方特色,以及载歌载舞的演出形式,深受客家人喜爱。在商海大潮冲击下的今天,很多地方戏种日渐衰微,浦北客家鹩剧风采依旧,实在难能可贵!
    采茶戏。采茶戏不仅与茶有关,而且是茶文化在戏曲领域派生或戏曲文化吸收茶文化形成的一种灿烂文化内容。
    采茶戏内容多为客家人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向往爱情,经商谋生等,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民间音乐舞蹈相结合而成,曲调流畅优美,风格幽默、诙谐、轻松、活泼,表演形式有独唱、对唱、表演唱等,独具客家表演艺术特色。至今仍保留有宋元杂剧的某些特点,曾有一百多个传统戏目在民间流传。
    舞龙。舞龙是浦北客家人在春节、元宵、中秋等重大喜庆节日的一项重要艺能活动。以乐民镇的“舞火龙”最具特色。
    每逢中秋节,乐民镇圩街及每个村庄都要集资舞火龙,隆重欢庆佳节。是时,四邻六乡一、二万人前往观赏,甚至灵山、钦州、防城、南宁、横县、贵港、玉林等地的人们都闻讯而至。火龙长70余米,用竹蔑织扎成一节一节龙体,龙体多达百节,裹上鲜芭蕉叶作龙衣,龙身插满香烛;龙角插两支大蜡烛;龙眼装上发光的电珠;龙体内装各式各样的烟花、火箭。
    中秋之夜,铳炮三声,鼓乐齐鸣,鞭炮齐响,七条火龙(代表东南西北中五条主街及两个新开发区),分别由百多位壮汉撑舞,引“龙”抢“珠”,逗“龙”游舞,盘“龙”翻滚,令人眼花缭乱。看,龙眼闪闪发光,龙身通体香炬燎绕,几十个年轻小伙子们赤膊挥舞点燃的鞭炮跑在火龙周围,为火龙助威。凡是火龙经过的大街、小巷,每家每户门前都燃放鞭炮作迎送,以谢火龙带来吉祥如意。
    子时,浩浩荡荡的火龙队来到早已被观众围得水泄不通的广场,绕场舞一刻钟后,便点燃火龙身上的“机关”,东南西北四个街口以及广场中间,分别燃起两挂长长的鞭炮。刹那间,随着一阵阵“轰隆隆”的爆响,龙口吐出串串金珠,火龙边舞边喷出五彩缤纷的火花,一串串火箭、烟花,从不同的角度飞向幽蓝的夜空,编织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图,一时间流星满天,鞭炮声、欢呼声响成一片。火龙辉映着滚滚硝烟,犹如茫茫雾海中一群金色的巨龙在腾跃、奋搏,气势磅薄,蔚为壮观——舞火龙达到了高潮。
    烧完各式烟花的火龙结伴来到郊外的社庙前,祭过社后,围观的群众便会一哄而上,肢解火龙,抢夺“龙筋”(扎火龙用的绳子)、“龙骨”(扎火龙用的竹蔑),最得意的当数抢到“龙珠”和“龙须”者。大伙还可以在社庙吃一碗“龙粥”。据说,吃了“龙粥”自会身体健康,百病不侵,延年益寿呢!
    跳岭头。“跳岭头”就是所谓的“傩戏”,又称“颂鼓”、“跳鬼僮”、“岭头节”,客家人用它来祈求风调雨顺,年景丰收。
    每年农历八月至九月,“岭头节”开始,各村都有固定的活动日期,演出地点一般在村边的山坡上。表演者身着古装,头戴帽子,脸挂面具,手执刀、斧、棍、锄、铲之类的农具兵器。表演内容有“开擅”、“扯大红”、“跳三师”、“拜四师”、“舞五雷”、“五雷灭妖”、“庆丰收”等。戏中人物栩栩传神,表演时而诙谐有趣,围观的人群经常会因为表演者口语化的幽默说词而暴发出一阵阵爽朗的笑声;时而神秘诡异,整个山坡充满了阴森森的气氛,不由让人起一身鸡皮疙瘩。“跳岭头”表演一般从头天下午开始,到次日上午结束。
    浦北客家文化历经风雨留下的文化艺术还有木偶戏、师剧、竹马、舞麒麟、唱春牛、老杨公、狮舞、鹤舞等,古老神奇的客家民间艺术是客家文化的瑰丽宝藏,是研究了解客家先民的生活习俗、生存环境、宗教信仰的“活化石”。

    客家传统习俗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勤劳勇敢的浦北客家人,还保留着许多传统习俗。其中,在传统节日里,主要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等。这些传统节日,有的表达了古代人民的爱憎,有的关联着某个历史事件或民间传说,有的闪耀着朴素的科学光辉;有的寄托着哀思或对五谷丰登的憧憬。
    春节。这是客家人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先在腊月二十三日进行祭灶,送“灶王爷上天”。然后农家妇女搞清洁,男人置家具,人人添新衣。除夕中午,男女老少,满面春风,宰鸡杀鹅,煮糯米饭,以传统的客家菜肴供过社坛和各方神灵后,举杯欢庆团圆。就是千里之外的亲人,也要赶回来同吃团圆饭。
    除夕夜,客家人要贴对联、贴桃符、放鞭炮。阖家老幼在长明灯下,聊天玩乐,通宵不眠,畅谈一年的丰收,展望新年计划,这又叫“守岁”。时间一交零时,千门万户,都到厅堂上香,放烟花炮竹。顿时,五光十色的电光炮在闪烁,硝烟弥漫,响彻云天;品种繁多的烟花,绚丽多彩,直穿夜空。不论城镇、乡村,处处火树银花,洋溢着节日的气氛。宋代王安石《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此诗也是浦北客家人过年的真实写照。
    初一这天,不杀生,不吃荤,不搞生产。早饭后,村里的青壮年舞龙舞狮,到圩镇店门或邻村拜年,主人出门燃放鞭炮、派红包。这天,浦北客家人还有“偷青”习惯,采摘地里少许的菜花、生菜、葱、蒜等。因“菜”与客家话的“娶”、“财”字谐音,分别寓意“娶花”、“生财”、“聪明”、“有得算”。
    农村新年气氛延续到初七、八以后,人们才陆续下地干活,一些家在农村的机关干部职工也满载年礼,从乡下回单位上班。
    浦北客家人的传统习俗很是讲究,如婚嫁习俗有求亲、定亲、迎亲、拜堂、献茶、回门等,丧葬习俗有送终、吊丧、入殓、出殡、埋葬、复坟、做七等,有的掺杂着浓厚的封建色彩,很多已经废除。


来源:小丁博客http://blog.gxnews.com.cn/u/24191/a/136530.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0 19:3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嗯,非常好的文章。
客家属于汉族。有着传统的汉文化。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3 04:37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