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成客家民系的四個特徵
林開欽
當前在客家研究問題上,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本文針對出現的新情況,著重在什麼是客家民系的問題上作些闡述。
客家是漢族的一個民系叫客家民系。客家民系的形成,四條特徵缺一不可,即:
1.有脈絡清楚的客家先民;
2.有特定的地域條件;
3.在特殊的歷史年代;
4.有獨特的客家文化;
現在就客家民系形成的四個特徵分述如下:
一、有脈絡清楚的客家先民 研究清楚客家先民的構成極為重要,是界定客家民系首要問題。
客家先民,是以中原南遷漢人為主體,與閩西(含今三明市屬寧化、清流、明溪三縣)贛南、粵東的土著和少數民族相結合,成為閩、粵、贛邊形成客家民系的客家先民。經過漫長的融合發展,由於南遷漢人人數上、經濟上、文化上佔優勢,同化了當地的土著和少數民族,成為客家民系。這個民系溶進了土著、少數民族的血統和文化,但漢族血統和文化是主流,不影響這個民系是漢族的一個支系。這成了客家研究者大多數人的共識。
唐天寶十四年(755年)冬,一場根本動搖唐政局,影響深遠的“安史之亂”爆發了。安祿山、史思明率領叛軍橫掃華北,直指長安,唐明皇君臣倉皇逃出長安,向南抵馬嵬坡。八年激戰,給全國人口最密集的中原地區帶來的嚴重破壞。河北一帶首當其衝,“農桑井邑,靡獲安居,
骨肉室家,不能相保。”東都洛陽以東至徐州更為慘烈,“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遭荒廢,曾無尺椽。”“汴河沿岸也是百姓凋廢,地闊人稀。關中地區則是閭井蕭然,百不存一。”
中原漢人在戰亂的驅迫下,紛紛向南方相對平和安寧的地域奔逃,有一部分已到達閩粵贛邊。黃巢大起義爆發于唐乾符元年(874年)。此前,唐王朝已十分腐敗,社會局勢動盪不安。王仙芝、黃巢領導的農民大起義,正是唐末各種社會矛盾總爆發,故其規模之大,回應者之眾,都遠遠超過任何一次起義。這次起義因沒有建立鞏固的根據地,而被史家稱為“流寇式”的起義,前後經歷10年,遍佈河南、湖南、廣西、廣東、江西、福建、安徽、山西、山東等11個省區。並兩度轉戰江南攻佔福州,廣東、桂州、潭州、漕州、江陵等地。但其中活動時間最長的,往返最為頻繁的是黃准流域,故河南安徽一帶遭受戰禍最為嚴重。?
?唐王朝鎮壓這次起義調集了大量軍隊沿途追、堵
、截
、燒、殺、搶,無所不用其極。“黃巢起義軍(884年),被官兵剿滅後,人民卻未能安居樂業。”“有的起義軍甚至收編戰敗義軍以自強,有的義軍首領背叛黃巢後也擁兵而稱霸一方。”“朝廷對勢力強大的藩鎮豪強也失去了控制力。於是各藩鎮豪強展開了一場搶奪地盤稱王為目的的混戰。”“混戰最為慘烈的是黃淮流域,尤其是河南。”
?
中原板蕩,狼煙四起,百姓流離,黃淮流域的難民,唯一選擇是重返永嘉之亂後中原漢民的南逃之路,於是蜂擁南下的流民和敗兵,找到生存空間相對廣闊的贛東南為突破口,一些厭倦了中原戰亂,無意北歸的難民,則大部分直抵閩粵贛邊,有的一次有的經過幾次才到達,終於找到了相對和平安寧的可以安居樂業的比較理想的好地方。地處閩贛交界的寧化石壁,成了重要的中轉站,和客家早期休養生息,重要聚散地之一。
??? 上述唐末宋初時期是漢人南遷的最高潮的年代,在這之前包括秦漢時期已有一部分漢人南遷至閩、粵、贛邊。此後直至宋末幾次漢人南遷高潮,像金兵入侵宋王朝南渡,元兵進犯宋朝滅亡時期都引發了漢人南移高潮。南遷漢人還包括從政、從商或尋求更有利的發展環境的中原漢人。漢人進入閩粵贛邊地區和當地的土著與少數民族結合在一起,成為客家先民。
這些足以說明客家先民的形成,客家先民的形成是在閩粵贛邊三地區開創客家民系的先決條件,孕育客家民系的關鍵是人。
二、有特定的地域條件 南遷漢人為什麼在別的地區不能形成客家民系,卻在閩粵贛
邊這樣的地區形成?大致有以下兩方面:
1.從當年周邊政治環境動盪,閩粵贛邊是較安定之地。
唐後期以來,中原事多,而江南相對安定,中國的經濟重心向南移動,主要由於外患或由於饑荒,或由於兵災等天災人禍,人口分佈也向東南地區轉移,關中、中原地區漢人為了救死逃生,被迫南移。
唐亡之後,中原五代更替,形勢仍然動盪不安,周邊十國崛起。就以閩粵贛邊周邊的環境看,“客家民系的形成,雖與五代時候各個割據政權無涉,然以其當時所處的地域為南唐以南,王閩以西,馬楚以東,南漢以北的地帶,即閩粵贛三省交接的地帶。各個割據政權的融合勢力既不能支配他們,而適以環繞他們。”
? ?
例如,閩西地區從唐開元年間,汀州府開始,就由中原王朝管轄,而不像西北、西南少數地區那樣立藩王管轄。其間是在五代時屬王閩政治治理,但王潮、王審知小朝庭官員大多是由河南來的中原漢人.
因此,中原漢人在這一地區已深深紮根,當地土著、‘三都木客’們已有一定的漢化。當地經濟文化面貌有改觀,對漢人的抵觸情緒也大大減弱,‘黃連峒蠻二萬圍汀州’的情況未再發生,當地土著甚至敞開胸懷接納避難而來的漢族同胞。
上述是有利於客家民系能形成發展,周邊的政治環境。
2.閩、粵、贛邊的自然環境,易於安居樂業,有利於客家民系的形成。
閩西粵東贛南境域相聯,又同屬於典型的丘陵山地。境內崇山峻嶺,山谷河流交錯,大小盆地星羅棋佈,氣候溫暖,雨量充沛。三個地區情況很多相似處,這些地區發展經濟有一定優勢,使南移漢人能夠在這裡安居樂業。這是客家民系能在這裡形成的自然的地域環境。
一是適宜發展糧食生產和經濟作物,當時由於可開墾的土地
相對說是比較多,且宜糧宜經濟作物,氣候溫暖,無霜期長。特別是水源比較充足,這些客家居地,高山大嶺,區內部的水系山
脈、盆地錯落有序,有許多大小不等的河流都在其地發源,是贛江、九龍江上游,是汀江、閩江、梅江發源地。
汀江、梅江合成韓江流入大海,這些江河流域孕育著客家人。閩粵贛邊三地區,河流比較狹小,便於興修小型水利,用於農業和加工業,在生產力十分落後的時期,大、中型水利一般無力興建。還生產木材、竹料等的收入以補充生活所需。南移漢人到這些地方,解決生活問題是比較容易的。
閩粵贛邊三地區礦產資源還是比較豐富的,但是在當時生產力水準所限,只是小量簡單開發利用,這也增加了一部分收入,解決生活所需。區內有鐵、煤、鎢、金、銅、銀、錫、鉛、石灰
石等資源特別是閩西石灰石資源十分豐富,都有一些開發利用,一般也只是賣原料或初級產品。
上杭紫金山的金礦品質好,氧化程度高,儲量豐富。“金山始產金,至皇祐時(1053年)經中書備對貢金167兩。”而在宋崇寧中(1102—1106年)“發現金山有上、中、下三處水池,用其浸生鐵可煉為銅。?
但是,宋代以降,上杭便結束了產金歷史。挖了金為什麼會停?肯定是技術不行,礦脈搞不清楚,沒有什麼效益而放棄,如今全國著名大型金、銅礦開採冶煉的紫金集團公司,就是靠紫金山上金礦開採而發家的。
交通,贛南較好,河流是贛江水系,水上航運可輾轉與長江相通,陸路,贛南是中原通往嶺南的必經之地。閩西的交通條件較差,在福建西南一角。所以古代福建與中原,江淮聯繫的幾條重要交通線它都不沾邊,且有崇山峻嶺所隔。粵東客家住地,同樣山地丘陵為主,交通不方便,既不處在中原通嶺南交通線上,又不靠海,加上距嶺南政治、經濟中心遙遠,比閩西顯得更荒僻。這樣的交通條件,外部勢力不易進來,進來了也不想持久下去,這對客家民系的形成來說,外來干擾少也是一個特殊的地域條件。
三、在特殊的歷史年代 閩粵贛邊形成客家民系,研究者一般認定為五代至宋末或說至宋元。
??? 羅香林利用正史、民間譜牒、所在地戶口變化情況和民間調查結合論述客家源流和組成。論述了漢人南遷的年代,是特殊的歷史年代。
唐末宋初和兩宋、宋元時期,中原和黃淮流域天災人禍,漢人難民蜂擁南遷,大批進入閩粵贛邊。從閩粵贛邊人口猛增和增設州、縣的情況也印證漢人南遷成為客家先民政治震盪的年代情況。“至宋末,閩贛粵地域人口大量增加。據明《嘉靖贛州府志》載唐武德年間(西元618—626年)贛南僅有8994戶,39900口。至唐元和十五年(西元820年)贛南也只有26260戶(見元郡縣圖志)。而到北宋崇寧年間(1102—1106年),據《宋書.地理志》載,則猛增至310153戶,人口逾越百萬。
自晚唐元和年間到北宋末期這280年時間裡,戶口增加了約11倍,這決非自然增殖造成的,說明這期間贛南接受了大量漢人南遷。又如唐天寶元年(742年),臨汀郡(原稱汀州,轄長汀、龍岩、甯化)計有4682戶,15720人。元和年間(806—820年)3縣合計為3000多戶。到了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長汀、寧化、上杭、武平、龍岩合計戶數達106573戶,僅200多年間,戶數增加了22倍。
慶元年間(1195—1200年)至南宋寶祐年間(1253—1258年)汀州6縣共有223432戶,計534890人(見新編《三明志·人口卷》)。廣東梅州于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至雍熙四年(987年)間有1568戶到了宋熙寧八年(1075年)至元豐三年(1080年)為12372戶。人口增長7倍。這些都說明唐末至宋末期間閩粵贛地域接受大量外來移民。”
?
?他們與當地人融合同化形成客家民系,並以其獨特的方言習俗稱為客家人。
由於人口猛增,經濟發展,州縣機構隨之增加。贛南在晚唐以前是有縣級政權7個,在五代宋初增加了6個,達13個之多。閩西的汀州,南唐滅亡後,歸入宋
版圖只長汀、寧化兩縣,但至淳化五年(994年),原長汀縣境內的上杭、武平二場升為縣。粵東五代南漢時劃出程鄉縣設立敬州。宋代改為梅州,原來循州南部的河源、歸善、博羅、海豐四縣又並為一州。
四、有獨特的客家文化 閩粵贛三省交接的三角地帶,本來社會發展落後,又在特殊的歷史時期遷入了經濟文化水準較高的漢族移民,漢族移民在遷徙過程中,又吸收了當時途中的一些文化。這些漢族移民到達閩、粵、贛邊後憑其人數和經濟、文化的優勢,在與雜居的土著和少數民族鬥爭和融合中占了主導地位,同化了他們。
當然在同化過程中也吸收了原住民經濟文化特點,形成客家文化。“佘民是‘刀耕火種’,最勤操作的一種南蠻裡的民系,客家昔時,與之相處,一方吸受了他們一部分血統,一方感受了他們活動所產生的影響”
?
原住民絕大多數被同化為新民系的一個組成部分。
這在既矛盾鬥爭,又互相融合的過程,客家文化就誕生了。所以客家文化既保留了中原漢族的傳統文化風格,又兼具濃郁的閩粵贛邊客家鄉土情調。這種客家文化既不是該地區原住民的舊文化,又不完全雷同于漢族移民前的固有文化。
閩粵贛邊地區汀江流域,閩江上游地區是未燃戰火,中原難民躲避戰禍的最好去處,也是可供漢族移民休養生息的好地方。但是,在當時的條件下外來移民要墾荒造田,又要修渠灌溉,建房棲身,還要開闢交通,是經過艱苦探索的。至此他們感到終於找到了“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好去處。於是下定決心建成了“屋舍儼然”的村落,和“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這些都是客家文化發展成熟的基礎,以及形成和鞏固獨特的客家文化的重要因素。
閩粵贛邊在遠古時代就有先民活動的蹤跡,也有諸如蛇崇拜之類的自己的獨特文化。而當中原大地進入高度文明發達的封建社會,北方人開始進入,並置縣置州管轄之後,閩粵贛邊的百越土著卻因其地“山重複而險阻,舟車不通,商族罕至,天遠地荒”,離皇帝太遠而仍然處於生產力水準極其低下,半漁獵農耕社會。儘管這些地方被稱為“苗”、“蠻”、“僚”、“峒”或“山都木客”的原住民,不一定都是後來佘族,卻因他們相同的刀耕火種的農業技術,而統稱為“佘民”或“佘客”。
隨著北方中原長期戰火頻繁,災害橫行引發的一波又一波的移民南遷浪潮,閩粵贛邊終於來了愈來愈多的漢民族兄弟,帶來了燦爛輝煌的華夏文明。在閩粵贛邊的基本住地,在客土融合和同化問題上無論經濟生活和風俗習慣,還是社會意識、宗教信仰、語言、藝術方面,漢族移民來自中原和江淮,在經濟和文化上都比原住民先進。
土著民與移民雜處,向漢人學習築屋造田技術,永遠結束了刀耕火種,徙居輪耕的“猱升鼠伏”般的生活,同時南遷漢人也向當地少數民族學習生產生活的特點,吸收融入生產生活和文化中去。在這個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便成了漢族人和當地原住民的共同家園。與華夏大地一起實現“書同文”、“制同度”、“車同軌”的局面,共同搭乘華夏文明的時代列車前進。於是形成了獨特的客家文化。
客家話是客家民系的一大象徵,是唯一不用地方命名的民系語言,形成之後,一直傳播到後來(海內外)客家聚居地,真可謂“五洲客家音、四海桑梓情”。客家人走遍天南海角不忘中國是根。在舉辦世界客屬懇親大會上,討論或大會發言,講客家話,唱客家山歌,一般不用翻譯,可以聽懂,相聚一起,倍感親情。
綜上所述四點,是客家民系的特徵。缺一不可,少了哪一個客家民系都形不成,缺了那一個,別的也無法代替。
客家民系在閩粵贛邊形成後,經過漫長的繁衍發展階段又逐步向國內外遷徙。明末清初,一方面客家內部人口已逐步膨脹,另一方面滿洲部族入主中國,在抵抗清的入駐無力之後,客家人再次分頭遷徙,被迫散居許多省市。之後,一部分人遷入四川等遭兵禍毀滅之地重新開闢墾殖。因客家人口日多,山區條件差,不足養口。於是,客家人分遷往南至雷州、欽州、潮汕等地,渡海則出至香港、澳門、臺灣和南洋群島,甚至遠至歐美等地。出現了世界範圍內的大遷徙。所以全國各地、世界各地都有客家人。
在福建省的龍岩市、三明市、漳州市和南平市客家地區到處保留著記載閩台客家血緣關係的族譜,保留著先祖留下來的“祖屋”、“祖祠”、“祖墓”,反映著兩岸客家人同根同源同血脈的歷史印記。由於政治的原因,半個世紀來,人為的海峽兩岸藩籬阻隔了兩岸客家鄉親的交流。自從上世紀80年代以後,旅台客家裔孫,紛紛回閩尋根認祖,產生了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在回大陸尋根認祖的同時,積極投資置業,對祖國的經濟發展,推動民族大團結起到了獨特的重要作用。
關於客家人在閩粵贛邊形成了客家民系,這既是對客家民系而言,也是對客家人而言。上述四點,已經說明了,至於後來出現新的情況,客家聚居地的客家人有往外遷移的,也有新遷進去的,在客家聚居地遷出來後,有的保持了客家語言、習俗,有的被新居住地的原住民同化了,不會講客家話和改變了客家習俗,這些情況如何界定?1997年12月13—15日廣東梅州市舉行“客家淵源與客家界定”研討會,來自全國各地及港、澳、台的124位專家學者,對客家人的界定達成共識:“凡具有客家血統,客家文化素質和客家認同意識三項要求中有任何兩項的人,都是
客家人。‘客家血統’是指祖宗是客家人,‘客家文化素質’最主要的是操客家方言,也包括客家的生活習慣等,‘客家認同意識’
即承認自己是客家人。”我們認為這個界定是比較符合實際,比較合情合理。
(林開欽,福建省客家研究聯誼會會長)
注:
?
張佑周著·《客家祖地閩西》第39頁,作家出版社出版。
?
羅香林著·《客家源流考》第37頁中國華僑出版公司出版。
?? 上杭縣誌宋康定元年(1040年)。
?
陳麗明著·《客家文化研究論文彙編》第288頁。
?
羅香林著·《客家研究導論》第76頁,1992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