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92|回复: 0

[讨论] 论成都东山客家地区的儿童歌谣集《广东小儿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27 11:2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论成都东山客家地区的儿童歌谣集《广东小儿歌》
        
    一

《广东小儿歌》又称《广东俗歌》,是一本用“广东土音”,即“土广东语”(四川地区的客家话)编写的,至今仍流传于成都东山客家地区的儿童歌谣集。除前言后语外,全集共由31首儿童歌谣组成。原书作者佚名,著作年月失考。不过,根据歌谣集中的一些词句,如“读书你唔做好人,枉自中举点翰林”(《劝小学生》)、“在家讲父子,做官讲君臣”、“日后做了官,忠心报皇上”(《劝士》)等内容推断,其创作年代最晚不迟至清末。
    最先关注成都东山客家风俗的钟禄元先生(1913~1988年),在1943年发表题为《成都客族风俗一瞥》的文章中,曾经抄录过7首“客家俗歌”,其内容全部出自《广东小儿歌》。其后,在华西协合大学社会学系徐宝田1946年撰写的题为《华阳东山客家民族之研究》的毕业论文中,也曾部分摘引过《广东小儿歌》。
    过了30多年,复出后的钟禄元先生在《文史杂志》1987年第1期上发表了《漫谈客家山歌》一文。文中又进一步对客家山歌在四川客家地区的流传情况作了补充。他说:“清末民初,流传在四川客家地区的山歌,有多种多样,如栽秧山歌,薅秧山歌,举凡冠婚、丧祭等,也有许多不同形式的歌词,真是丰富多彩。可惜那些歌词,早已散失了。今依据1915年出版的《广东歌》(木刻本)一册,介绍几首。”由此可见,这本《广东歌》,即《广东小儿歌》,目前所能追溯的最早版本,是1915年印行的木刻本。
    为了弘扬客家文化,研究成都东山客家的历史源流,展示其文化风采和魅力,有必要对《广东小儿歌》进行重新审视和全面整理。由于今天已无法找到这个木刻版本的《广东小儿歌》,因此,我们只能依据在民间所能收集到的各种油印本和手抄本,然后,再对照现存各家论著中所引录的东山客家山歌的内容,来加以比勘校对。
    下面,仅就《广东小儿歌》的写作背景、内容,以及今天刊印它的意义作一点解说。



《广东小儿歌》就其性质讲,属于蒙学读物,是成都东山客家地区儿童的启蒙教材。无名氏作者在《广东小儿歌》开篇,就对编写动机作了这样的说明:
    吕近溪因《小儿语》皆成韵,但无意义,于是作《小儿语》一书,借以养蒙,甚有益于童稚也。忆儿时所唱《月光光》、《菱角子》诸歌,皆广东音韵,惜无意义,习之无益。至于《班鸠鸠》、《阿鸠鸠》等歌,皆伤风败俗,儿童万不可习之。暇日,戏仿吕作而为《广东小儿歌》。教小儿者,但用广东土音教之,至易上口。借以稍知善恶,未必非养蒙之一助也。
    吕得胜,字近溪,河南陵宁(今河南商丘)人,生活在明嘉靖时代(1522~1566年)。他的先祖黑厮是参加元末农民大起义的菜农,因向明军报警立功,朱元璋为了奖赏他,下令免征他家的赋税。但在朱元璋颁发的手诏上,却误将其姓写成“李”,所以,吕得胜及其子吕坤,又作李姓。
    吕近溪很关心儿童教育工作,主张儿童有知识时,就要进行正确教育。梁宋以来流传于民间的一些儿歌,如“盘却盘”、“东屋点灯西屋亮”之类,虽然对儿童无害,但对品德修养以及后来的成长却没有什么好处。于是他编写了新的儿歌,用以代替旧的儿歌,这就是《小儿语》产生的由来。
    吕近溪去世后,他的儿子吕坤,字叔简,号新吾(1536~1618年),在明神宗时,官至刑部侍郎。致仕后20年中,撰写了大量哲学著作。为了教育儿童诵读有益的儿歌,他觉得其父编撰的《小儿语》意犹未尽,还有话可说,于是便仿照《小儿语》的体例,又写了一部《续小儿语》的书。吕氏父子的《小儿语》和《续小儿语》,是中国古代儿歌的集大成者。二书的形式相同,分为四言、六言和杂言三部分。各种形式的儿歌,具有押韵,但“无意义”的特点,便于儿童琅琅上口。如《小儿语》中的四言体句式:“一切言动,都要安祥。十差九错,只为慌张”;六言体句式:“儿小任情骄惯,大来负了亲心。费尽千辛万苦,分明养个仇人”;杂言体句式:“老子终日浮水,儿子做了溺鬼,老子偷瓜盗果,儿子杀人放火”等等。
    吕近溪的《小儿语》在表述方式上,具有内容连贯、不分标题、富有哲理等优点;但是,儿歌特点不甚突出,有些内容成人化,说教成分过重,所述内容不完全是儿童之事,则是其不足之处。
    《广东小儿歌》的作者从“养蒙”的目的出发,借鉴了吕近溪编写《小儿语》的写作经验,同时又针对其弊病,作了大量的改进。这从《广东小儿歌》的分段标题,言事多用儿童语言,所述内容大多贴近生活,大量从流传于广东祖地的客家山歌中吸收营养等特点,可见其创新之意。
    众所周知,客家人喜好唱山歌,唱山歌因此成为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童谣属客家山歌的一种体裁形式。客家山歌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素有“九腔十八调”之称。依照客家人传统的分法,山歌可以按曲调分为“即兴曲牌”和“固定小曲”两大类;还可以依歌词来分类。《广东小儿歌》作为客家山歌的一种形式,就属于歌词只供朗诵,不配曲牌,但可配合“押韵游戏”类型的童谣形式。正因为童谣只朗诵而不唱,所以最容易失传。
    童谣是孩子们生活上的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也是从前长辈们教育下一代的最好的补充教材。根据实地调查,今天成都东山地区的客家人,主要是清朝初年“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从广东东部的嘉应州所属五邑:梅县、蕉岭、平远、五华、兴宁和惠州府的龙川、连平、河源等州县来的。作者所提到的《月光光》、《菱角子》等,至今仍是这些地区客家乡亲喜闻乐见的经典儿歌。
    《月光光》是以各种赞美月亮的句子,作为起兴而连锁发展的童谣,为数最多,版本不一。如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首如是传唱道:“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莲塘背,种韭菜。韭菜花,结亲家……”《菱角子》则是以莲塘的菱角作为起兴而连锁发展的童谣,也有各种各样的唱法。如其中一首唱道:“菱角子,角弯弯,大姊嫁在菱角山。老弟骑牛等大姊,大姊割禾做细唔得闲。放撇禾镰拜两拜,目汁双双流落田”,如此等等。
    这些客家童谣,语句通俗,每句尾用同韵字,朗读起来颇富音乐性,异常顺口,有歌唱之风韵。所以,只要儿时念熟了,到老年也不容易忘记。较之于吕近溪的《小儿语》,这些客家童谣具有更加容易上口、易记、易流传的优点,因此,作为原籍广东,移民四川的客家后代,作者仍能记忆儿时传唱的情景。
    不过,在他看来,这些客家儿歌形式虽然活泼,足可以借鉴吸取;但所唱内容缺乏明确的教育作用,从“养蒙”的角度来衡量,对于儿童启蒙教育也是不利的。他甚至还认为:“《班鸠鸠》、《阿鸠鸠》等歌,皆伤风败俗,儿童万不可习之”。平心而论,虽然《班鸠鸠》、《阿鸠鸠》的内容并非如他所说的有伤风化,只是从严格挑剔的眼光出发,他才认为这类童谣属于“儿童不宜”,“万不可习”。这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广东小儿歌》的创作态度是相当严谨的。
    作者不仅关注启蒙教育的思想性是否健康,而且对于启蒙教育的方式是否适合客家地区的特点,也颇有见解。他针对当时不从客观实际出发,一味在客家地区用“客话”教育儿童,结果效果并不理想的做法抨击说:“广东弟子多半不解官话,每有读书数年,一句不解,虽读何用”。因此,作者认为,教育“广东子弟”,应该借鉴客家童谣的做法,用“广东土韵”来编写一部启蒙读物,显得尤为必要。正如《广东小儿歌》结尾所说:“以此教之,则句句能讲能用。一童歌这,群童和之,壮者老者亦和之,妇幼女子又和之。藉以知善恶而明吉凶,于地道人心,岂无小初哉。”至此,作者用“广东土音”编写《广东小儿歌》的用意便一清二楚了。



    《广东小儿歌》的作者,既出于“养蒙”,以启发儿童的认识辨别能力作为出发点,因此,在该书内容的编排上,自然便紧紧围绕“知善恶”辨是非,“明吉凶”的宗旨来选择题材。
    《广东小儿歌》共由31首童谣歌词组成,每首歌词后均坠以小标题,归纳其内容。这31个标题子目如下:
    1.劝孝顺;2.劝友爱;3.戒好吃;4.戒懒惰;5.劝忍让;6.劝和顺;7.劝妇女孝友;8.劝妇女勤敏;9.戒奸诈;10.劝童养媳;11.劝耐贫;12.戒逞能;13.劝救济;14.劝老人;15.戒谈闺阃;16.劝小学生;17.劝妹子;18.劝爱媳;19.戒讼;20.戒洋烟;21.戒杀女;22.戒赌;23.戒贪谋;24.戒信邪;25.戒烧会;26.劝士;27.劝农;28.劝工;29.劝商;30.劝修积;31.劝唱广东小儿歌。
从这些子目可以看出,所有内容被分为“劝”和“戒”两大部分。其中,有“劝”歌19首,“戒”歌12首。这31首歌,针对客家社会中的各部分人群,通过儿童之口,以童谣的形式,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是非观,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一目了然。
    大体说来,《广东小儿歌》的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提倡勤俭,反对懒惰。
    “教子孙,学勤快,又勤又俭家唔败”(《劝老人》)。
    “瓜大把钱卖,人大爱勤快。有钱吾勤会落魄,□钱唔勤?□食着”(《戒懒惰》)。
    “勤俭过日子,有柴又有米”(《劝妇女勤敏》)。
    “穷人唔消焦,勤俭忠厚会翻梢”。“庄稼勤快做,唔得受饥饿”(《劝耐贫》)。
    “莫懒尸,爱勤快,勤快家娘爱”。“勤纺线,勤织布,冷天有衫又有裤”(《劝童养媳》)。
    2、提倡好学上进,讲究人伦道德。
    “读书趁年轻,莫话日子长。功名系小事,要学存天良……读书爱发狠,读了就爱认。读书把细听,写字爱端正……读书学好人,先爱学孝顺,讲话识轻重,做事爱谨慎。读书唔能做好人,枉自中举点翰林”(《劝小学生》)。
    “读书讲人伦,莫专讲诗文。”《劝士》)。
    3、提倡孝顺父母,和睦家庭。
    “细子大了大人老,孝顺爷娘爱趁早”(《劝孝顺》)。
    “家务相顺遂,先爱弟兄姊嫂能和气”(《劝友爱》)。
    “老的有家教,子孙晓孝道,弟兄姊嫂唔吵闹”(《劝和顺》)。
    4、提倡友爱邻里,助人为乐。
    “教子孙,学和气,和和气气有好事”(《劝老人》)。
    “人家有事情,再莫看笑神。帮忙来劝好,人家领你情。人家家唔和,再莫去挑唆”(《劝救济》)。
    “亲戚家们常关顾,见人落难就救护”(《劝修积》)。
    5、提倡诚实守信,反对损人利已。
    “要诚笃,莫撩刁,撩刁家娘恼”(《劝童养媳》)。
    “想害人,天唔容,受苦受难一世穷”(《戒谈闺阃》)。
    “生意唔奸狡,包你找财宝”(《劝耐贫》)。
    “损人利已心肠坏,全当找倒也会败”(《戒贪谋》)。
    6、反对沾染烟酒赌。
    “鸦片烟,是冤牵。食又食唔饱,何苦食倒受熬煎”(《戒洋烟》)。
    “各样都要种点点,千万唔种鸦片烟”(《劝农》)。
    “莫滥酒,莫好赌,多积银钱办家务”(《劝商》)。
    “再莫乱想钱,场火里背去赌博”(《戒赌》)。
    “大食当小赌,屋头□米煮”(《戒好吃》)。
    7、反对进江湖,反对信邪教。
    “人要顶湖涂,才去进江湖……唔进江湖唔受欺”(《戒烧会》)。
    “事爱正,心爱定,邪教唔可信……各人守本分,莫同妖人缠”(《戒信邪》)。
    8、提倡积德劝化。
    “唔怕命唔好,只怕修积少……见人落难就救护,就是修积实在处”(《劝修积》)。
    9、反对溺杀女婴。
    “养妹子,莫打死。打死爱犯罪,有人告发了唔起”(《戒杀女》)。
    10、提倡俗歌劝世。
    “广东歌,莫嫌俗。广东人,爱唱熟。唱熟识人情,当读劝世文。自家劝好了,又好劝别人。劝得世上好人多,齐家同唱太平歌”(《劝唱广东小儿歌》)。



    《广东小儿歌》是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有关成都东山客家人的历史文献资料。作为一份客家民俗文化的珍贵遗产,我们有必要对它进行整理发掘,以便继承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一、《广东小儿歌》作为东山客家文化的载体之一,为研究和认识今天的东山客家人提供了直接而生动的历史记录,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来源。
    成都东山客家方言区是全国罕见的距现代化都市最近、最大的客家聚居区。据四川客家研究中心的初步调查,这个方言区包括龙泉驿、成华、金牛、锦江、新都、清白江等6个行政区、26个乡镇,幅员面积500平方公里,客家人口达50万之多。目前,这个方言区的客家文化正处于与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激烈碰撞的地带。如何继承和发扬客家文化精神,调适区域内客家人与现代化的冲突与矛盾,是该地区所遇到的首当其冲的重大课题。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广东小儿歌》为我们了解东山客家人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的生产、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提供了真实的记录。目前,东山客家人保存下来的文献资料相当有限,像《广东小儿歌》这样完整的教育客家后代的启蒙教材,世代相传,保存至今,是非常罕见的。尤其可贵的是,《广东小儿歌》第一次向外界揭示了展示东山客家人的性格特征、文化习俗、心理意识、伦理道德、精神追求、为人处世的第一手资料,这对于正确认识长期隐藏在东山丘陵,不大为人所知的客家人的真实面貌,研究这一庞大的客家群体,无疑是弥足珍贵的。
    第二、《广东小儿歌》虽然创作于封建社会的末期,但其所表现的对于儿童教化的重视,所宣扬的精神价值取向,却大多是健康向上、积极可取的。例如,它所提倡的勤劳节俭,好学上进,讲究人伦道德,孝顺父母,和睦家庭,助人为乐,诚实守信,反对损人利己,反对好吃懒做、沾染烟酒赌,反对江湖气,反对信邪教等等,在今天看来,这些内容仍然是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的,因此,还有其存在的价值。
    产生于100多年前的《广东小儿歌》,重视儿童启蒙教育,关注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有针对性地,以生动活泼的民间歌谣的形式,宣传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思想内容。其所宣扬的是非善恶观点,虽然在具体内容与标准上肯定与今天不同,但是,在教人“以知善恶而明吉凶”的宗旨上,却是一脉相通的,值得今天借鉴的。
    当然,歌谣中的某些词句的内容带有封建色彩,显得较为陈旧,有一些观点,如相信轮回报应的观点,宣扬消极忍让的观点等等,这些显然都不合时宜,应该批判摒弃,相信读者在阅读时自会加以鉴别。但是,如果我们不苛求于前人,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便可以看到,从总体而论,《广东小儿歌》在今天仍不失为一本具有优秀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尤其是一部产生于成都东山地区的优秀客家儿歌作品。
    第三、《广东小儿歌》为研究成都东山客家文化在四川地区的嬗变提供了实证资料。
来  来的。由于客家移民的主体大多来自于粤东地区,因此,作为客家文化载体的方言,十分自然地具有广东“音韵”,这就是“广东土音”,即四川民间所称的“土广东话”。代表四川本土文化,即巴蜀文化的,则是以西南官话——“湖广话”为其载体的。在客家文化与巴蜀文化的交流中,自然就形成了操广东音韵的“土广东话”,与操“官韵”的“湖广话”之间的碰撞。这是移民文化与土著文化的对话,更是弱势文化与强势文化之间的较量。
    由于在巴蜀文化占优势的地区,客家人分散地杂居其间,均不可避免地受到“湖广话”的同化。即使客家人恪守“宁卖祖宗田,不丢祖宗言”的传统,想要顽强地在这些地区保留自己的方言习俗,也难以突破湖广方言的重重包围圈。其最终结果,不得不在语言上接受同化的事实,由此,造成了客家文化在这些地区的缺失,至多只能在个别亲属的称谓上保存着客家方音的特点。
    而在客家文化相对处于强势的成都东山地区情况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同样面临着以湖广方言为载体的巴蜀文化的包围和压逼。特别是,随着东山地区的客家人交往的日益扩大,到了清末民国时期,由于东山地区客家人口的日渐膨胀,在原有的定居地不足以维持其生存的情况下,有越来越多的客家人开始走出丘陵,走向成都平原,这时客家文化更面临着一种远离根基而失去方音的危险。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这本用“广东音韵”写作的《广东小儿歌》,就显得特别珍贵了。它不仅再现了客家文化在同四川本土文化交流碰撞的过程中,如何顽强地保留自己文化传统的努力,同时也展示了四川多元文化多姿多彩的特色与魅力。
    在《广东小儿歌》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中原的古词语,这些词语,在湖广话中早已见不到了,但在客家话中依然保存着,由此证明客家话的确不愧为中古语言的“活化石”。例如:在《广东小儿歌》中出现的古词语有:“朝”(早晨)、“晡”(午后)、“光”(亮)、“水”(雨)、“镬头”(锅子)、“食”(吃)、“衫”(衣)、“牯牛”(公牛)、“牯马”(公马)要鸡、□(母鸡)、鸭□(母鸭)、□(肩挑)等。
    此外,有许多词汇明显来自粤东一带,在四川本地并不使用,但是却大量出现在《广东小儿歌》中。例如:“?nfdc1?”(音“毛”,无也)、“细子”(小孩)、“番瓜”(南瓜)、“包粟”(玉米)、“番薯”(红苕)、麻糍(糍粑)等,这是移民文化存在于四川地区的生动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广东小儿歌》还开创了用广东音韵来标注儿歌童谣的先例。由于《广东小儿歌》是为“广东子弟”编写的,只有用“广东土音”来朗读,才合辙押韵,它所具有的韵味和效果,才会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所以,作者对有广东音韵的单字,“悉加圈以别之。”作者的本意,原是想把所有土广东话的音韵,以同音字加圈的办法,通通标注出来,以便让阅读者分清湖广话与土广东话的区别。但在我们所能见到的诸多版中,通篇在单字上作了圆圈符号的,计有88处(包括同一字多次出现在内)。而真正作到了“加圈”并以同音字注了音的单字,只有10个(同一个字多处出现,只作一处计算):“了”(音利),“弟”(音胎),“儿”(音乃)、“妇”(音丘),“与”(音奔),“才”(音讲),“□”(音记),“更”(音敢),“歹”(音白),“些”(音丢)等。
    而在不同的《广东小儿歌》的版本上,湖广话与客家话混用的情况比比皆是。一些单字明明应该读广东音韵,但在今天流传的版本上,却通篇都成了湖广音韵,例如:“□”改作“我”、“爱”改作“要”,“□”改作“毛”,“唔”改作“不”等等。这种将广东音韵“翻译”为湖广音韵的作法,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客家文化与巴蜀文化的交相融汇的情况。
    第四、《广东小儿歌》为研究客家童谣的创作规律提供了范本。
    童谣虽然是山歌的组成部分,但有自己特殊的创作特点和规律。童谣是孩子们的诗,从孩子们的心性、生活、童话世界意象,游戏情趣,以及儿童语言的感受出发,比起大人唱山歌,要开放自由得多。有专家归纳,童谣具有:句式自由、结构奇变、比兴特多、声韵活泼、情趣深厚、意境清新、语言平白、顺口成章等特质(陈运栋:《客家人》)。产生于成都东山客家地区的《广东小儿歌》,既体现了客家童谣的一般创作规律,同时又深深地打上了四川地区,特别是成都平原地区的烙印。在《广东小儿歌》中,多数歌谣都用比兴的句式开头,其中用以起兴的事物,既为儿童所熟悉,同时又具有川西风情的特色,例如:“桃花树,李花树”,“冬瓜花,番瓜花”,“猪拱猪,狗咬狗”,“阿鹊叫,来报喜”、“斑竹桠,兹竹桠”、“丁丁猫,飞得高”、“老鸦呱呱,鸭□架架”、“黄鸡□,生白卵”、“菜子开花满坝黄”、“三月杨柳青又青”等,其意境颇值得回味和研究。
    总之,《广东小儿歌》的整理发掘,不仅对于保存和研究客家文化提供了可贵的资料,而且也为开发客家文化资源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它的文化价值,善加利用,一定能让这颗深藏在成都东山客家地区的明珠更加璀璨,并在推进客家地区两个文明的建设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转载自《四川文艺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3 03:4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