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話甘蔗表達感謝‧年初九天公大過年
副刊 綜合 2009-02-02 14:57
祭拜天公的儀式相當隆重,祭品也繁多,其中素食祭品是用於供奉天公,而葷食則是供奉其他神明。(圖:光明日報)
,天公座除了越做越高外,其他先進的裝飾,如裝上閃閃發亮的彩燈,也受到信徒的喜愛。(圖:光明日報)
“天公誕”其中一個傳說是指福建人躲進甘蔗園避難,最後獲天公顯靈而帶走甘蔗“感謝天公恩”,因此,以甘蔗祭拜天公最適合不過了。(圖:光明日報)
有的信徒認為,拜天公的祭品只能增不能減,以象徵富貴有增無減,尤其生意人,更是注重拜天公儀式。(圖:光明日報)
供奉用彩色紙制成的“天公座”就是象徵天公的寶座。(圖:光明日報)
吉隆坡增江和興紙料店售賣的天公座聞名全馬,業者曾金福聲稱該店的訂單每年有增無減。(圖:光明日報)
李玉書說,在馬來西亞,拜天公已不只是福建人的習俗了,客家人、廣東人、潮州人也加入拜天公的行列,以求拜過天公後,在未來的一年內皆能心想事成、一家人和睦安康。(圖:光明日報)
1 of 7年初九的“天公誕”被稱為是福建人“過年”的重大節慶,素有“天公大過年”的說法。在福建信徒的眼裡,“天公”即眾神之首的“玉皇大帝”,是高尚的神明之一,所以,祭拜天公非得要隆其事不可。
談起“天公誕”的由來,最常聽聞的就是古代黃巢軍南侵福建的傳說。據聞,當時的福建人因服飾和語言不通而引起誤會,使軍人誤以為福建人是“狼”(福建人稱“人”音為“狼”),而大開殺戒,以致福建人紛紛逃亡到甘蔗園內避難。
直到年初九後,事情才被弄清楚是一場誤會,這時候的福建人才紛紛從甘蔗園走回家。
有者認為是天公顯靈,所以,他們離開甘蔗園的時候取走了一對甘蔗回家拜天公,以答謝天公的協助,而甘蔗福建話與“感謝”同音,以甘蔗祭拜天公最適合不過了。
巴生福建會館前任會長兼雪蘭莪永春會館文書李玉書受訪時聲稱,福建人被指是狼而躲進甘蔗的傳說據聞是捏造者想要譏笑福建人而為,只能當作傳說看待。
他說,他個人對“天公誕”節慶的搜查下發現,古時代只有被稱為“天子”的皇帝可祭拜天公,而民間則沒有拜天公的習俗。
“天子即是天公(玉皇大帝)的兒子,而古時代的皇帝都被視為是天公的兒子,所以,只有皇帝可以拜天公,凡夫俗子似乎沒有這個習慣。”
古時只有皇帝可拜天公
他也搜查了許多有關中國民間習俗、節慶等的書籍和資料,也不見任何有關“天公誕”的記錄,他相信這說明了“天公誕”只有皇帝履行的儀禮。
“另一方面,據《永春縣志》史料,乾隆皇帝曾在書上紀載過初八深夜至初九清晨拜天公的事蹟,其他的書籍卻少拜天公的相關紀錄。”
他也認為,中國大多數書籍沒有記載“天公誕”的由來主要因為中國許多習俗和文化經過文革的影響所致。
不過,經過時代變遷和社會文明,中國政府改革開放後,許多遠久流傳,甚至已經淡化了的風俗習俗再度受到正視,使中國多元文化得以繼續傳承下去。
至今,拜天公不再是皇帝專屬的習俗,民間也大肆慶祝和膜拜,在中國多個地區,尤其永春縣南部及台灣的天公誕慶典更是盛大無比。
天公誕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常由道教信仰者所慶賀,因在道教,玉皇大帝被認為是天界的大羅天界的主宰,尊貴非凡,因此,以象徵“始”和“終”的一至九日子作為其神誕,即“天公生”的稱呼。
你拜他也拜
共享閩南人文化
閩南人對“天公誕”的重視遠遠比慶祝農曆新年元旦有過之而無不及,這種風俗習慣也被先人帶到馬來西亞,以致形成本地宗教文化的特色之一。
在祭拜天公的傳統上屬福建人的社區氣氛最為熱鬧,因為大部份屋宅都會設下神壇,在年初八晚上約11點開始至初九拜祭天公。
因此,在年初八晚上,一些百年前早已形成不同方言社區的老都市,如檳城、巴生等地區都會顯得特別熱鬧,信徒也踴往天公壇朝山去,與其他平靜的社區形成強烈的對比。同時,這可讓人輕易地認出哪一處是福建人聚居的傳統社區。
另外,在檳島市區的姓周橋海上宗族社區,傳統以來年年都在初九這一天於路旁舉辦集體拜天儀式,當地聚居的漳州杏林村周姓後人以及不少外遷的族人,都會在子夜回到橋前聚集,一同舉行宗教與慶典儀式。
不過,李玉書卻說,在馬來西亞,拜天公已不只是福建人的習俗的,客家人、廣東人、潮州也加入拜天公的行列,以求拜過天公後,在未來的一年內皆能心想事成、一家人和睦安康。
他表示,拜天公甚至已演變成普遍的祭天儀式,而祭天公使用的“大金”神料用品也可在嫁娶、壽慶上廣泛被使用。
天公吃素
傳統祭品少不了
以往,燃放爆竹還未被政府所禁止以前,人們從年初八晚上拜天公開始即可聽到霹靂啪啦的爆竹聲連續不斷,直到清晨時分,這顯示人們祭拜天公一點也不吝嗇。
拜天公的時間約在農曆正月初八晚上11點起(那已是初九的子時了)至翌日清晨7點以前即可,俗傳因為天公的神格非常尊貴,因此,越早敬供天公表示越有誠意。
祭拜天公的儀式相當隆重,在家中正廳前擺設祭壇,一般都是用長板凳或矮凳缺置金紙再疊禍八仙桌為“頂座”,桌上並繫著吉祥圖案的桌圍,後座另設“下桌”。
“頂桌”供奉用彩色紙製成的“天公座”(象徵天公的寶座),前面中央為香爐,爐前有扎紅紙麵線三束及清茶三杯,爐旁為燭台,其後排列出5種水果,即柑、橘、蘋果、香蕉、甘蔗等水果、六齋,即金針、木耳、香菇、菜心、豌豆、綠豆等。
下桌供奉的祭品包括五牲,即雞、鴨、魚、卵、豬肉或豬肚、豬肝等,其他食品如甜料的生仁、米棗、糕仔、紅龜粿等。其中素食祭品是用於供奉天公,而葷食則是供奉其他神明。
至今天公祭品多樣化,信眾大多根據自己的喜好擺設祭品供敬,只不過仍有一些祭品是少不了的,例如代表“感謝”的甘蔗、齋料、雞鴨、燒肉、水果蔬菜等。
另有獻給天公的金紙主要有“天公金”,包括頂級金、太極金、天金、盆金、高錢(長錢)等,其中高錢可撕開拉成長條狀,掛於頂桌旁的甘蔗上,兼具裝飾性效果的獻敬。
敬天公
拜前齋戒沐浴
根據傳統禮儀,在祭拜天公之前,全家大小都得齋戒沐浴,當踏入初九之際,曬衣,尤其女性內衣褲、掃地、倒垃圾等必須禁止,以示對天公的尊敬。
其他更嚴格遵循傳統拜天公的儀式有祭品使用牲畜的,一定要使公雞而不能用母雞,而且,要還願時還要使用全豬或全羊以表誠意。
一些虔誠的信徒還會嫌在家祭拜不足,連夜到各地的天公廟禮敬,其中以台灣地區的信徒最為“瘋狂”,也是祭拜天公極為熱鬧的地區。
祭天公依長幼順序上香,行三跪九叩,不過,現在一般信眾只上香祭拜,當祭拜儀式完成後,便可燃燒金紙,再將天公座一起燒化,最後再撤去供桌。
據知,天公誕當天也有“安太歲”的儀式,如生肖沖犯太歲的信徒可以到廟中委托廟方供奉即可。
文化內涵豐厚
名列八大節慶
李玉書形容,大馬信徒拜天公的習俗有超越其他節慶,包括華裔視為重大節日的農曆新年,因為,“天公誕”是大馬八大中華節慶,其中一項主要的節慶。
向來對中華文化及節慶有所鑽研的李玉書表示,大馬華人8大節慶包括有農曆新年、天公誕、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和冬至。
他表示,福建人稱拜天公為“賀正”(福建話),即祝賀春天正月的到來而祭拜天公。
“傳統節日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傳承,像是割不斷的血脈,不知不覺中融入我們的生活中。在這個年初九的天公生日即將到來的時候,我們又能了解到這些深厚文化內涵的傳統節目,尤其是年輕的一代,應好好學習和了解中華文化和節慶,使它能夠長久流傳下去。”
他聲稱,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具有數千年的文化識淀,其文化內涵极其深厚和豐富。
“幾乎每一個節日都記錄了我們祖先生活的習俗,其中包括了天文、地理、宗教、哲學、歷史、文學和藝術等因素,記錄了民族文化的精彩。”
他偶爾語帶感嘆地表示,許多中華文化及節慶都隨著時代的進步而被淡化了,以致大多數新生代對節慶的由來和意義都感到模糊。他希望華社團體、媒體等各界人士能夠積極配合,帶動中華民族文化及節慶等的發展。
光明日報/副刊‧報導:包素菡‧2009.02.0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