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46|回复: 3

河源市积极准备申报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8 23:24: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闻来源: 河源晚报

      日前召开的市委五届六次全会透露,我市将申报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近日,记者从市文广新局了解到,《河源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初步方案已制订。我市将以申报该保护区为契机,加大对全市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并力争打造“客家第一系”,以扩大河源客家文化的影响力。

申报时机已成熟

      据市文广新局局长蒋武生介绍,早在2007年3月份,我市就已有了申报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构想。当时,我市获悉,国家将在“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建立10个国家级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以对非物质和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较为集中的区域实施整体性保护。随后,市委书记陈建华在考察了苏家围、万绿湖等景区后提出,要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客家文化生态资源优势,建立客家文化保护区,并将我市逐步打造成全国闻名的客家文化生态基地。
      其时,我市申报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条件尚不成熟。但是,建立保护区却已是一种迫切的需要。“如果再不对我市的客家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印记和文化遗存就会逐渐消失。”蒋武生说,民间保护古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力量有限,因此需要政府的引导和大力参与。事实上,很多古建筑就因无力修缮而日渐荒颓,一些客家文艺也因受市场、资金和观念等影响,难以传承。
      近年来,我市大力挖掘、研究、宣传自身的客家文化,一些古建筑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开发,部分民间文艺也焕发出新的光彩。去年,我市又成功举办了中国首届客家文化节,并申办到第23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客家古邑”的名声日盛,为申报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赢得了更好的时机。

出台《办法》保护古建筑

      按照《河源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初步方案,保护区覆盖了含我市五县一区在内的河源客家文化圈及周边的梅州、惠州、赣州等客家地区的地缘范围。我市拟对划定范围内的自然环境、历史遗迹,特别是构成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内容——以活态存在并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蒋武生透露,为配合申办工作,我市拟出台《河源市古民居、古建筑的保护办法》,这将是全省第一个对古民居和古建筑进行保护的《办法》。记者了解到,目前,对古民居和宗祠的保护和维修,主要由社会集资来进行。但是,由于缺乏政府引导,部分古建筑的修复并未能遵循“以旧修旧”的原则,致使其文化印记遭到破坏。蒋武生说,该《办法》出台后,政府会对划定范围内古建筑的保护进行系统引导。
      据了解,我市文化部门将结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圈定一批需要纳入保护范围的古民居、古建筑。市委书记陈建华也要求,该《办法》要把门槛放低点,以扩大保护范围,尽量将更多的古建筑纳入保护范围。

打造“客家第一系”

      我市是东江流域的纯客家地区,悠久的历史蕴育了灿若星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民间美术、音乐、舞蹈、戏曲、手工技艺、杂技与竞技、民俗等70多项。因此,建立保护区需要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文化形态到文化生态进行整体保护。蒋武生说,我市对保护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将立足打造“客家第一系”。
      据了解,所谓“客家第一系”,就是将我市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创新和包装。比如打造忠信花灯为“客家第一灯”;宣传紫金花朝戏的“天下第一团”;将和平的以泥鸡、泥鸭为形态的埙打造成“客家第一埙”等。推出“客家第一系”,不但能扩大我市客家文化的知名度,也将为这些民间文艺重新焕发光彩和赢得市场创造条件。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态文化,其精粹是与具体的文化传承主题联结在一起的。因此,河源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将以传承人为核心主体,通过传授、培训以及宣传,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更好的传承,传承人的地位得到尊重,这也是我市力争打造“客家第一系”的核心内容。蒋武生说,目前,我市正在造表登记、确定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此外,根据初步方案,保护区还要创造让节庆、人生礼俗、宗祠族祭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或文化空间)保持活力的各种条件,并能够对木雕、竹编、花灯制作等生产性方式进行保护。

放眼“大客家”

      据了解,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建立后,我市将全面开展对保护区内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现状及传承人的普查,建立档案和“河源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数据库”,并编制相应的规划,同时,拟将保护区范围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乡土教材,并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和传习所。
      我市对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范围的界定,适当考虑了与周边的梅州、惠州、赣州等城市的联系。这是一种“大客家”的眼光。近年来,我市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客家文化的挖掘上,也一直十分注重运用“大客家”的意识。蒋武生也认为,此次申报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我市也可与梅州、赣州等地加强联系与合作。


龙川杂技等客家民艺有望重焕光彩

http://news.hyorg.com/2009/0107/7985.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9 09:27:46 | 显示全部楼层
河源市有进步啊,值得肯定。

特别是构成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内容——以活态存在并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相信这个东西是最令人期待的,最激动人心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9 19:4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梅州冲刺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

梅州冲刺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12日02:37  南方日报
  本报讯(记者/翟永鸣通讯员/罗伟章肖伟光)昨日笔者获悉,梅州市继“一江两岸”建设获国家“人居环境范例奖”后,再度以公厕模式和国内首个采用3R技术的龙丰垃圾厂CDM项目申报该奖项。继续解放思想大潮中,该市围绕“宜居带动宜业,宜业提升宜居”的绿色崛起科学发展战略,在城市建设方面一改国内城市“千城一貌”的现状,积极建设客家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目前,作为广东省唯一一个参选的城市,梅州正向国家首批文化生态保护区之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目标冲刺。

  龙丰垃圾场综合治理项目采用先进的3R环保能源利用新技术(收集垃圾沼气发电、污水倒灌循环净化处理、场地进行美化绿化后再利用),是我国首个获得批准的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运营两年多来,已收集沼气约1356万立方米,发电226万多度,累计减排二氧化碳气体约13万吨,实现经济效益850万元。

  而因地制宜探索出的梅州公厕模式,则是将公厕与店面、中转站、环卫办公楼、老年活动中心等“二合一、三合一”综合开发,既降低了建筑成本、又实行专人管理,且实现零收费,得到省内外、国内外通航以及专家的肯定。有关专家深入调研评估后认为,以上两个项目申报国家“人居环境范例奖”的希望很大。

  作为世界客都的梅州,在健全公共设施,推动城市建设的同时,还将客家元素融入至现代城市建设中,一改国内多数城市“千城一貌”的现象。除南华又庐、万秋楼等传统客家遗留建筑外,近年来,东山教育基地、客家公园、大新城、客天下等富有客家建筑特色的现代建筑群也为城市面貌增添了亮丽的风景,使世界客都更加绚丽多彩。在今年即将得出结果的首批10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竞逐中,梅州凭借我国五大民居建筑之一的客家建筑与客家语言等宝贵财富,成为我省唯一一个申报城市。

  梅州市委书记刘日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梅州以上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更好地打造一个广东的“北欧”,一个宜居的城市。通过“宜居带动宜业,宜业提升宜居”的发展战略,推动梅州在改革开放30周年这一历史转型期的漂亮转身。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9 20:44:36 | 显示全部楼层
祝福梅州,把它建成为最安全,最舒适,最有幸福感的城市,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8 05:37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