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24|回复: 1

罗家湾客家人基本情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8 21: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世界客属第22届恳亲大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陕西客家 > 陕西客家人
http://www.skh.gov.cn/structure/sxkj/sxkjr
罗家湾客家人基本情况

    1749年(乾隆14年),罗氏嫡系罗尚华之父寻找栖息地,从广东嘉应州(即梅县)迁回长沙府浏洋县,罗尚华兄弟四人(罗尚云、罗尚华、罗尚富、罗尚贵)于乾隆30年(1765年)承父志继续访寻故里,又从长沙府迁至西安府泥峪川大水岔,即现在的商洛市商州区黑口镇罗家湾村。罗尚华即罗家湾客家人的始祖,据史料及罗氏家谱记载,罗尚华1733年出生,32岁时同罗尚云、罗尚富兄弟3人到罗家湾落户,享年79岁。
    罗家湾村处秦岭腹地,位于丹江河发源地的泥峪川大水岔沟,行政区划属商州区黑龙口镇。全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117户,432人(其中客家人104户,386人,占到96%),共有耕地518,人均1.2亩,2006年度人均纯收入960元。
    1、交通状况。罗湾村地势狭窄,南北二山山顶为林,山腰为田,山座为房,村路沿河弯延,既是道路又是河堤,宽不足4米,通过村外的主要有两条路;一条是从罗湾翻山通往本镇秦岭铺村的“罗秦路”与“312”国道相接,这条泥沙路坡陡弯急,约7.5公里长,3米宽,共18道急弯,有的路段坡度达40度,雨雪天不通,只有在晴天熟知路况的当地人才敢驾驶农用车行驶,大车、客车根本无法通行,小轿车进入该村必须具有“前加力”功能。另一条路从罗湾顺沟出大水岔沟经三岔河乡泥峪川到“312”国道,这条沙石路约21公里,道路坎坷。自“罗秦路”1989年修筑、2001年争取国家邮政总局4万元资金拓宽以来,罗家湾的群众出山赶集、初高中学生上学、生产生活物资运送大多依赖此路,除非该路受阻且必须出山,才出大水岔沟乘每天一趟的“三岔河专线”。
    2、房屋建筑:罗家湾客家人居住在大水岔沟垴,沿河依山筑房,建筑风格不同于当地,以土楼居多,上百年的老宅随处可见。最古老的要数乾隆45年(1780年)建造的祖师庙,现仍然用做学生教室。罗家湾客家人建房一般就地取生土筑墙,在生土中加入竹枝、木条、石灰、沙子外,有的还加入桐油、糯米饭、红糖、蛋清等粘性物,从而使土墙异常坚固。据年长的客家人讲,罗尚华举家搬到罗家湾时,共修建房屋9间,是用“水砖”砌制而成的,所谓的“水砖”是用水牛踩踏了无数遍的泥土做成,无比结实和耐用,现仅留一间,但仍然可以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客家人逐渐受到当地人“同化”,建房风格也逐渐接近当地风格,条件好的开始建起了砖混结构“楼房”。
    3、生产生活状况。罗氏客家人勤劳朴实,以农耕为主,主要从事玉米、小麦、洋芋、大豆等农作物生产,具有养猪、养鸡的传统习惯,并出产核桃、板栗、柿子等土特产,温饱问题基本能够解决。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较为年轻的客家人均外出打工,家中只剩下年龄长的,以及妇女和学生。农忙时节,客家人的牛耕手锄,肩挑背扛,播撒着希望,耕耘着汗水,收获着喜悦。天若作美,地里的产出足够两年的生活,天不作美,客家人的付出有时连化肥籽种成本也难以收回,这都因为生产条件差的缘故,只能靠天吃饭。农闲时分,客家人也闲不住,或上山打柴、或备耕生产,遇上集日,有些客家人天不亮就起程,背上田地里的出产,赶一两个时辰的路,到黑龙口集镇换回一些日用品、米、油等。上了年岁的客家人习惯了这种忙碌,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仍旧喝着祖辈们喝过的河水,回忆着1993年以前桐油灯下黑夜的模糊,享受着拥簇着的户下人围在电视机前的热闹,感叹着电话的快捷和便利……年轻人则不同,在打工赚钱的同时,心变“野”了,“苦”不下了,男儿想着上门,女儿想着外嫁,有办法的还争着“移民”。近几年,罗湾的人口呈现负增长,山字辈、泰字辈的老人们既喜又忧,但更多的是无耐。
   4、传统习俗。罗湾家人经历二百六十年,无论小孩、大人都讲客家话,而且带有浓重的梅县口音,他们之间交谈,外人根本听不懂,最多只能从表情上惴摸出只言片语。在风俗习惯方面,他们与当在有着明显的不同。
⑴、族谱。自罗尚华迁至罗湾以后,其子(尚字辈)作诗为后世读了族谱,即“贤帝江山泰,盛朝品爵荣。忠孝承先志,书礼定乾坤。”目前罗氏最高辈为山字辈(罗尚华的第六代),最低辈为朝字辈(第10代),罗氏家谱现由退休老教师罗泰金保存。
⑵、灯笼。罗尚华重孙(帝字辈)为宗祠“罗氏豫章堂”做了两对灯笼,现完好保存在宗祠的楼上。每年过年正月。罗氏家族糊裱上红纸,点上蜡台,高悬于宗祠门前。
⑶、礼节。主要有:罗氏妇女自清代以来,不受封建“裹脚”的约束;解放前罗氏坚持不和当地人通婚,被娶的女子大都是临近的外姓客家人;本姓族人杀猪后,先要将猪头衔上猪尾(意全猪)供奉宗祠牌位;在过年三十、初一族人都要聚集到祠堂举行祭祀仪式--上香、磕头(须三拜九叩)、烧纸钱。
⑷、称谓。罗氏对亲人的称谓延袭了梅县客家语,如称谓爷为啊公、爸为吧、妈为梅哑、大为太、娃为太色子、你为雷等等。
⑸、婚丧。罗氏姑娘外嫁时,要向宗祠辞别,由兄或弟从家中背到宗祠,放在“斗”上拜别,拜罢,背朝香堂,将新筷子顺着脊背扔掉(快走之意)方上花轿。族人丧葬时,临近的一般将灵柩停放在宗祠,且棺木大头朝里,小头朝外(即走丧,与本地托丧相反),族上要围着灵柩唱“孝歌”告别,然后择日下葬。(过去罗氏客家人须下葬两次,死后埋葬一次,三年过后,家人将尸骨清洗,再用火纸熏过,然后装入瓮罐再次下葬掩埋,现只下葬一次)。
   5、文化教育。罗湾民风淳朴,有着严格的家风和祖训;崇敬祖先、尊老敬贤;重视传统伦理首先道德、崇尚文化教育,堂堂正正做人,人人靠双手劳动,不偷、不赌、不伤风败俗……同时,罗氏遵守法律法规、乡规民约,一些必须恪守的规范,族人将眷帖在显眼的墙上,解放50多年来,罗湾没有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该村尽管有全日制小学一所,但由于校舍基础设施落后(共有校舍12间,其中9间于1974年建造,土木结构,属D级危房,3间是1780年族人修建的祖师庙),所以许多山外的“办公”教师不愿来罗湾小学执教,即便勉强来了,也想方设法调走,目前学校共有初中肄业教师3名,共开设了3个复式班,共有学生112名,随着增长率改革的发展,罗湾小学撤并已是必然,因此退休教师罗泰金忧郁地说:罗氏客家人的希望在孩子,但目前罗湾小学的教育现状看,希望太渺茫了!当然,罗湾的圣字辈、朝字辈里已经出了好几个大学生,最令罗湾人引以为荣的是圣字辈的罗文圣已研究生毕生,博士在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8 21:56:41 | 显示全部楼层
延续了几百年的客家话,现在面临社会节奏加快,城市化,前景堪忧。

现代化,对当地客家话的延续打击最大。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2 21:2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