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www.hakkaw.com/xw07/2007-7-12/2007712223923_1.html
記者在粵北新豐縣採訪,常常聽到有人介紹說,當地的民居建築九棟十八井,是粵北新豐客家圍屋的傑出代表。
九棟十八井大宅院位於新豐縣馬頭鎮潭石村興昌圍。興昌圍離新豐縣城約十公里,離廣州也就一百多公里路。興昌圍緊靠新豐江,在古時是個交通要道。未建新豐江發電站時,新豐江可以通航到東江,然後經東江到惠州、廣州。
九棟十八井始建於清康熙初年(一六六零年),至雍正初年竣工,歷時八十多年。它的創建者為該村溫氏開基先人、清朝初期曾任布政使司的溫可中。後來溫可中的兩個兒子也做過朝廷的六品官。因一家人中三個人都做過六品官,所以當地有「三世六品」的典故。
據溫氏後人口碑資料,當時,溫氏家族在鄰近的河源等地購置有二百多公頃良田。而他們建起的這座九棟十八井大宅院也成為方圓百里規模最大、最宏偉的建築。
九棟十八井建築用地約五公頃,為三進院落四合院式佈局,很有氣勢。建成橫三棟、縱三棟,名謂九棟,共有一百六十六間房屋;每三棟各有六口天井,共為十八井,故稱九棟十八井。它的整體平面基本上是一個大的橢圓形,接近現代的田徑體育場,但比體育場要大得多。中間主體部分為房屋建築,屋前為長方形禾坪,再往前是半月形池塘,屋後是半圓形的山坡或林地。
九棟十八井的結構獨具匠心,它的樓閣高十二米,天井,簷階用長石條嵌鑲。大廳堂使用青石柱文撐著木質支架。中棟大廳三棟為主建典範,金字木架均雕龍描鳳;前棟兩個廂房,用屏風板四塊代牆,每塊屏風皆刻有山水、花鳥、人物浮雕。中間三棟正門兩側設有前廊,均用青石作支柱,雕樑畫棟,氣勢壯觀。樓閣的窗是用大青石打鑿成的,大廳門框門檻全用青石精刻。正大廳上方懸著一塊「竹梧堂」金字匾。中心棟大門上掛著刻有「三世六品」鍍金匾,中廳棟樑懸掛著「奉天敕命」鍍金牌匾。
九棟十八井的施工、選料十分精細,據傳,大廳堂內的火磚牆,全部火磚經過人工細磨光面,當時規定一個小工一天只能磨三隻磚,要的是精工出細活。
據瞭解,溫氏族人從九棟十八井建成之日起,就一直在圍屋內安居樂業。九棟十八井也一直保存有許多寶貴的文物資料,可惜在文革時大部分被毀。從新中國成立至今,該圍屋共培育出二十多名大學生。
如今,改革開放給農村帶來新的活力,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屋雖好,但也難以滿足人們對新生活新環境的企求。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起,居住在九棟十八井裡的人們陸陸續續地往外搬。迄今,幾乎已是人去樓空,顯得有點荒涼。現在這座古宅裡只有一位八十多歲的老婆婆居住。
所幸的是溫氏後裔很重視保護祖先留下的東西,他們自願募捐準備修繕這座古宅。新豐縣旅遊部門和文化部門也正在積極爭取上級部門和社會資金一起來參與保護。 (文/馮昶 李凌 張文聰 吳江)
[ 本帖最后由 andrew 于 2008-12-22 21:15 编辑 ] |
-
九棟十八井大宅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