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客家文化中客家山歌之創新時代意義
國立新竹師院音樂系副教授 楊熾明
壹、前言
文化作為主體與客體在人類社會實踐中的對立統一物,可以劃分為技術體系和價值體系兩極,並經由語言和社會結構組成文化統一體。這個統一體便是廣義文化正如中華文化史所指出的:「廣義文化包攝眾多領域,諸如認知的(語言、哲學、科學思想、教育),規範的(道德、信仰、法律),藝術的(文學、美術、音樂、戲劇、建築的美學部分),器用的(生產工具、衣食住行的器具,以及製造這些工具和器具的技術),社會的(制度、機構、風俗習慣)等等方面。」客家山歌也是其中的一個方面。
如果從文化型態學的角度來看,可以將文化當作一個包括內核與若干外緣的不定形的整體,從外而內可分為物態文化層、制度文化層、行為文化層、心態文化層(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態)等層次。而客家山歌則屬於行為文化層。它是一種以禮俗、民俗、風俗形態出現的見之于動作的行為模式。因此,客家山歌作為文化的一個門類,既是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又同行為文化整體緊相關聯。
同樣,客家山歌一方面是客家行為文化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另一方面客家山歌又離不開客家文化的整體。客家人的一生中,民俗活動和客家山歌是他們生活的親蜜伴侶。客家人如此喜愛唱山歌,也是和他們所處的地理環境、生產、生活方式以及語言、文化、風俗習慣等分不開的。儘管如此,人民在活動過程中,還是喜歡隨口編唱山歌,一來可以解除艱辛的工作和寂寞,二來在深山中工作,還可以壯壯膽,三來可以借助唱山歌抒發自己的感情和內心世界。直至今天,仍有許多上了年紀的鄉村農民,仍然喜愛唱山歌。
可是,近年來由於社會的變遷,科技的發達,會聽、會寫、會唱、會表演的民間藝人逐漸老邁凋零,年青一輩的受到大環境的影響,客家山歌已很少人問津,筆者曾在桃園縣中壢市新明土地公廟前做田野調查,發現欣賞觀眾只剩下寥寥無幾的老人在聆聽而已,其中有一個人走過來問我:「你來做什麼的?」我回答說:「我是來做採訪記錄、聆聽客家山歌及欣賞美妙的採茶戲演出。」他不解的回了一句:「唉啊!現在山歌及演戲只有神明和學者兩種人看而已。」聽起來真不勝唏噓,我們的客家山歌該何去何從,值得大家面對及深思探討的問題。
貳、當前台灣客家山歌所面臨的困境
筆者在一九九九年擔任新竹縣文化中心客曲薪傳評審時,曾經問與本人一起擔任評審的唱片公司製作人葉佳修先生,我問他說:「為什麼不製作一張客家CD呢?好好栽培一個客家的名歌星,以帶動客家歌曲演唱的風氣」,他很誠懇的回答說:「坦白講要培養一個歌星宣傳費、訓練費、製作費等就要新台幣一仟萬,何況目前臺灣的客家族群所佔的巿場並不大,以經濟來考量,公司必會賠本」,可想而知,客家山歌要在臺灣佔一席之地,是何等的艱難。客家山歌目前所面臨的困境,有以下幾點:
一、客家山歌逐漸遠離民俗活動的功能
不同的民俗活動由於文化內涵、活動範圍、規模、季節、氣氛的區別,他們所擁有的民俗活動形式也不相同。除了迎燈、舞獅之外,許多地方都有舞龍的習慣,以及在客家人的傳統元宵活動中,花燈、車燈、龍燈是許多地方經常出現的民俗活動,再加上熱烈歡騰的鑼鼓聲,為節慶帶來了熱鬧的氣氛。此外在客家地區婦女們都有吟唱「搖籃曲」、「催眠曲」的習慣,他們藉此寄托自己對下一代子女深摯的愛和無限的希望。青年男女上山砍柴、採茶時,在山間野外比山歌來歌唱美好的生活,表達自己的愛憎,並以此作為互訴衷腸、傾吐愛情的媒介這些活動以目前社會型態而言,逐漸為人們所遺忘了殊為可惜。
二、民間藝人的逐漸凋零
「客家山歌」佔有民間文學的重要地位,已各階層人士所共認。有客家住的地方,就有客家山歌的流傳;有客家人到過的地方,就有客家山歌的遺跡;甚至有民歌的地方就有人哼客家山歌,是故客家山歌才會流傳得如此普遍,深入、悠久。
筆者在擔任臺灣區客家歌謠歌唱比賽時發現有幾位阿公阿婆如:呂琳星、葉石金、光頭伯、張呂完妹、黃阿雲、魏紹枝、鍾羅存妹。他們所唱的山歌非常具有山歌的韻味,而且令人激賞。只可惜來欣賞他們演出的台下觀眾千篇一律都是老年人居多,年輕人是不會來觀看的,形成嚴重的斷層現象,再加上學校教育偏向注重西洋音樂的介紹,使他們對自己本土的客家山歌,未有所接觸,無形中產生一種陌生的感覺,漸漸產生疏離感。而老邁的民間藝人逐漸凋零,有韻味的客家山歌漸漸的乏人問津,取而代之的為固定演唱形式的客家民謠班而已。
三、經濟層面的考量
臺灣在過去的農業社會時代,演唱客家山歌純粹是一種娛樂,消除精神的苦悶,或者籍著山歌敘述生活習俗或婚姻等有趣的故事情節,此時他們並未想到演唱客家山歌是會有什麼收入的。但是由於時代的變遷,一般的演藝人員,如閩南歌星或國語歌星,收入想當的豐厚,相對的客家歌手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收入微薄,演唱的機會也不多。如筆者所認識的劉秀暐、劉平芳、交工樂團、山狗大樂團、糯米團樂團等,他們雖然出了幾張CD但是銷售狀況並不理想,有的只好轉行,從事其他行業,目前收入較為可觀的應是屬於客家民謠班的老師,但是他們在提倡客家山歌,給人感覺普遍有餘,精緻不足。因此如何讓年輕的歌手有一個很好的出路,給予他們生活上的支持,值得政府及熱心人士大力協助,使客家山歌能夠延續,並立足在國際舞台。
四、客家傳播公司製作品質不夠嚴謹
筆者認識幾家客家傳播公司如桃園縣龍閣、吉聲兩家傳播公司,新竹縣的漢興傳播公司,苗栗縣的嵐雅傳播公司,負責人依序為李寶珍、劉家丁、邱從容、徐雲芳,據他們說現在經營客家傳播公司非常的困難,主要沒有公司財力支援,給他們廣告宣傳的經費,所以他們為了生存,只好邀請民間歌謠班的學員,只要想上電視台不管品質的好壞,會唱還是不會唱,只要交三萬元給公司,他們就給演唱人員錄影上電視台。難怪有些人唱得荒腔走板、五音不全,也在客家電台露面,真是不堪入目,如此惡性循環之下,難怪很多人跟我反應,建議傳播公司,應該製作一些較精緻的、有水準的民俗性的客家山歌,在電視台播出,以引起共鳴。筆者只能微笑以對,到底本人是無能為力,干涉傳播公司製作過程,也許他們也要生存吧!
五、未能樹立客家山歌發聲的正確觀念
台灣客家山歌班林立,不少學唱者或教師總認為山歌演唱,只能用淺、白聲音唱,唱起來才有風格,以為這就是山歌唱法。 這是一個認識上的錯誤,難怪很多山歌班成員,山歌沒學會喉嚨卻唱壞了殊為可惜,筆者認為客家山歌,除了瞭解其傳統演唱方式之外,聲音的訓練是不可或缺的,並透過西方演唱技巧,如呼吸、咬字、身體動作、詮釋、表情、舞台展現等,如此才能發揮客家山歌的藝術特色,呈現在國際舞台上。
參、客家山歌的創新
一、從原生型層次、次生型層次提昇至再昇型層次
依據楊民康著「中國民歌與鄉土社會」一書中,提及民歌是人們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奮鬥歷程中創造精神文化產品根據人們對不同民歌文化類型產生作用力大小的區別,以及民歌自身與自然狀態分離並匯入傳統文化因素程度的不同,特定的民歌文化類型中必然含有不同比例的原生性與次生性文化因素,再創造出再生型層次。客家山歌具有原生型層次即演唱方式上音樂的旋律、音色、節奏、音高等要素均具有自然單純、較少修飾的型態特徵,歌詞的表現男女愛情或其他日常生活內容,多在田間、山野演唱,他們具有形式的單純性,內容的現實性,演唱的即興性和表達的直暢性等特徵,如老山歌、山歌子、平板均屬於原生型層次。而有一些客家山歌具有藝術手法更為細膩精緻,表達方式更為曲折婉轉的特徵。在表現內容上,更著重刻畫人們對家庭、家族關係和經濟生產關係中的矛頓沖突的感受和認識,如客家小調蘇萬松調、娘親渡子就是由客家平板所演變而來的,蘇萬松調又稱為勸世文,其內容主要為勸解一般的年輕人,在做人處世方面要恭謹言順,以期將來在社會上做個有用之人,此首歌曲是由蘇萬松先生原著及主唱,早期由其本人自拉自唱,是一首難得聽到的創作佳品;另一首娘親渡子是敘述天下的母親在懷孕至生育前後,撫養子女含辛茹苦的過程,它更是一首「說」與「唱」之間的另一種表達客家民謠的方式,此首歌曲極具教育意義,更是值得時下年輕人學習,這些可以說是次生型層次,目前台灣一些作曲家均會將原來的客家山歌用藝術性的手法或西方性的音樂技巧加以改編,但在處理音樂的內容結構上,依然具有近似口語化的原生性旋律、節奏等特徵,如曾興魁教授將原來的客家民歌老腔採茶、桃花開、老山歌、撐渡調改編成合唱曲,這些可以稱為再生型層次。筆者於1996年在國家音樂廳辦理「思古怡情話客家音樂會」,以器樂合奏及聲樂演唱方式重新創作,有令人耳目一新感覺,也是符現代時期的理念,為大眾所接受的。
二、藝術性的彰顯:
一首客家民謠老山歌,有它獨特的藝術風格,他可以隨著客語聲韻不同,唱出無數的曲調,因此,要唱好客家山歌,除了必須瞭解客家人的生活習俗之外,最重要的要會說客家話,否則是無法引起共鳴的。此外,我們在聆聽客家山歌時,除了聽音樂本身的組織、結構、音響的特色之外,也應學會或注意到聆聽客家系民歌文學的內容。當今客家民謠班林立,在質方面未見起色,主要很多指導老師,仍認為用白音、喉音,毫無技術性指導演唱,就認為是傳統客家山歌特色,否則就是聲樂曲調不容於它們,難怪推行幾年下來,仍無法登入大雅之堂,為人所詬病。
三、卡拉OK音樂和傳統音樂共存
流行歌曲,廣受青少年的喜愛影響之大,絕非僅限某一地區或某一國家,這是全球性現象,卡拉OK音樂的流行固然有它一定的背景和社會環境也是順著這個時代產生的新的樂種。自從有了客家卡拉OK音樂以後,不僅帶動了年輕人喜歡客家歌曲連老年人也加入演唱行列,藉著客家卡拉OK音樂盛行,將傳統客家山歌介紹給年輕人瞭解學習,才能將傳統客家山歌加以保存維持。也許有些保守人士,會認為將傳統客家山歌用西樂展現,在音色、樂曲的旋律上會「變質」,失去其原味。筆者認為傳統客家山歌,固然要保存,以做為學者專家研究素材之外,隨著時代變遷,年輕人追求的時尚,也是值得要考慮,也許一百年後,目前所盛行的卡拉OK客家山歌將會成為再下個世紀,人們認為是值得研究、學習、探討的另類傳統客家山歌。
四、融合現代科技,將客家山歌綜合為多媒體藝術
現代科技文明的蓬勃發展,電腦音樂普遍為大眾所使用,作曲家擁有更寬廣的創作空間,音響效果、音色變化,無限拓展,當今堪稱最熱門的「多媒體」(Multimedia),也將與音樂創作及展演之間有著更加緊密聯繫。因此,如何將現今的客家山歌與文學、藝術相互結合,並且透過多媒體的綜合表現必定可使客家山歌以不同風格來呈現在二十一世紀的時代。
五、續承傳統吸取二十一世紀西方音樂技巧,創作多元化客家山歌
如前所述二十世紀西方音樂的發展,各種樂派均具有其特色,演變至今日仍為眾人所喜愛,相對的,傳統客家山歌素有『九腔十八調』之稱,形容很多之意。其並非一朝一代所形成,乃是千年以來,歷代的藝人,作曲家、演奏家、樂器改良者等,每人站在個人崗位上一點一滴創作、修飾,長年歲月所累積下來的,而且已經為老百姓所接受。但隨著時代演進,每每都有新的創作充分表達每個人民的心聲和時代的精神。因此,筆者認為不妨以傳統音樂結構、手法,應用西方和聲、對位、十二音列,全音階等技巧,並發揮個人的思維和靈感,創作交響樂,國樂合奏、獨奏、獨唱、合唱、室內樂等樂曲,只要把當代傳統新曲處理的好演好,還是可以為中外,年青一輩愛好音樂的人士所接受。
六、精緻的客家山歌傳播流通
當前客家山歌發展現況,如前所述,不外乎傳習,資料保存、研究、辦理山歌比賽等,都是一些例行性的作法,並未考慮如何將客家人的思想,感情和現實處境,透過客家山歌內容來反映,只是一味保存、研究、比賽,沒有創新、發展,不能抓住當代觀眾,它最多成為藝術館的藝術品而已。而且缺乏觀眾的鼓勵,它的藝術必然衰退。即使將老藝人的藝術都學下來了,最後仍要歸於滅亡。要改變此種方式,就必須使聽眾與表演者,創作者之間互動必須密切,也就是說,客家精緻音樂,必須透過創作者豐富感情寫出美妙的樂章,透過各種傳答方式,如網際網路等給表演者,使表演者有機會呈現精緻音樂給觀眾,三者相互溝通才能產生互動關係,或者讓觀眾有演唱(奏)機會,無形中產生興趣,前提是這些歌曲或器樂曲必須經過改良的,但仍應維持客家人的精神內涵和曲意韻味。
七、擴大專業的表達
傳統的客家系民歌演唱型態只適於獨唱、齊唱、對唱方式,所錄製音樂帶、錄影帶品質、內容方面,極為低俗下流,舞台設計亦非常粗糙簡陋,服飾則形形色色五花八門,男的有的穿西裝、打領帶,有的穿長衫馬掛,有的穿農夫裝戴斗笠,女的有的穿西服配高跟鞋,有的穿兩邊開縫的旗袍鳳仙裝,有的穿農婦的上衫,下裙繫著腰帶的採茶服等等。讓人看了眼花撩亂。器樂伴奏大部份演出場所,只有剩一架揚琴,兩支胡琴,一個打擊樂器非常簡單伴奏旋律、節奏亦非常單調,因此,這些就必須透過專業人才培訓,多吸取別人精華,淘汰不入流的觀念,擴大學校、媒體、社區的人才專業訓練,教育下一代體會精緻客家系民歌的藝術內涵並透過各種現代庭園背景、建築、舞蹈、電影戲劇串連客家山歌,必能獲得關眾更加深刻的感動。
肆、結論
在種類紛繁、風格多樣的東方音樂中,對西方近現代專業音樂創作最早產生深遠影響的首先是印度尼西亞傳統音樂。法國著名印象派作曲家德布西在1889年為紀念法國大革命100週年而舉行的世界博覽會上,第一次聽到了爪哇甘美朗音樂,他一下子就被他豐富的音色所吸引,隨後創造了無數的管弦樂曲(大海),造成一種朦瓏、寧靜的效果,希望有朝一日,台灣的客家山歌也能像印尼爪哇甘美朗音樂一樣,為音樂家所重視發陽光大。
身為現代社會客家的一分子,有必要站出來,提供前瞻性的見解,以提供年輕人學習方向,一味強調傳統、研究,到最後老藝人還是被淪為利用的調查工具而已。並未達到傳承目的,客家山歌在歷經各朝代時,都有經過變革,各地客家山歌也不盡相同,因此,一直強調「傳統」觀念未思突破,確是一個危機。
筆者常認為目前客家流行音樂,一百年後,說不定是下個世紀的傳統音樂,並非現在我們所稱老山歌、山歌子、平板、八音了,為了秉承對客家山歌藝術價值的追求,而西方音樂卻不斷隨時代演進,創作出無數的音樂風格令人稱羨,深深感到我們客家山歌也應急起直追,更應朝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嘗試各種表現方式,多吸取世界各國精華,並把握住客家精髓,相信廿一世紀在國內國外大型演唱(奏)廳,均可以聆聽到一流的客家山歌,願拭目以待。
參考書目:
一、 楊熾明著,台灣鄉土音樂(客家系民歌)的認知與探討,名藝欣賞股份有限公司出版,一九九○年三月
二、 梁榮茂著,客家文化的危機與轉機:台灣客家人新論,台原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十二月
三、 八十三年度全國文藝季-新竹縣客家山歌節 台灣區客家歌謠歌唱比賽暨社區假日民俗育樂活動比賽手冊
四、 楊民康著,中國民歌與鄉土社會,吉林教育出版社,一九一一年五月
五、 王耀華著,客家藝能文化,福建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十月
六、 俞人豪 陳自明著,東方音樂文化,人民音樂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一月
七、 台北市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編,客家民俗文化,一九九七年一月
八、 溫萍著,客家山歌探勝,海天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八月
九、 饒任坤 盧斯飛主編,客家歷史文化縱橫談,廣西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十二月
十、 粵東客家山歌,廣東省梅縣地區群眾藝術館,廣東省梅縣地區民間文藝研究會聯合編輯出版,一九八一年五月
十一、 黃綠清主編,客家研究輯刊,嘉應大學客家研究所,一九九四年
十二、 李柏林編著,梅州史跡縱覽,廣東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十二月
二00二全球客家文化會議各議題論文
[ 本帖最后由 huangchunbin 于 2008-11-18 13:50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