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8-10-24 12:43:18
|
显示全部楼层
10年计划保护濒危席狮舞
作者:翟永鸣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仅以一张草席,表演者就可以表现出狮子的各种形态。
翟永鸣刘世锦
叶志明陈晓斌摄
日前,国家文化部公示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梅江区申报的具有千年历史的“席狮舞”(传统舞蹈)名列其中,并顺利通过公示。
源于客家“香花佛事”
据了解,“席狮舞”是客家人特有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是办丧事(又称做“香花佛事”)时请和尚做斋、超渡亡灵佛场中间进行的一种游艺活动。
和尚表演“席狮舞”时有一整套固定规范的程式:“席狮舞”一般在下午3—5时之前进行,舞狮的和尚盘腿端坐在草席上,然后用草纸净手卷狮表示舞狮正式开始,伴随由锣鼓奏出三通高亢、急速的鼓乐,狮头高昂跃出绕场一周后退在一边观察称“出狮”;伴舞和尚持扇上场走到“狮子”身边抚身安慰,然后一同走到场中间称“引狮”;“狮子”表现出行走、跃涧、捕食、逗乐等各种野外生存状态时称“舞狮”;伴舞的和尚见狮子逗乐也高兴地选好地点“种青”,狮子回头悄悄“偷青”、来到草丛“藏青”,前后、左右、上下翻滚抢夺称“抢青”,伴舞和尚见抢不回青,赶紧到山涧捧回山泉水讨好狮子时称“逗狮”;狮子与伴舞和尚达成和谐共处、亲热地相伴退场称“入狮”;“席狮舞”的表演程式与“南狮”相似,表演时需要舞者的手腕灵活绕动和右手、身体的灵活配合,舞步多以蹲、跨、跳、跃交替进行,整个表演约需20分钟左右,锣鼓的伴奏紧跟狮子的各个表演环节,时而激烈昂扬、时而舒缓优雅,把狮子的各个形态展示得淋漓尽致,在似狮非狮中显现出一种特有的质朴、亲和美。
形成时间已有千年之久
梅江区文化部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席狮舞”与客家文化历史密不可分,它是佛教传入梅州、结合客家文化生态后产生的一种特有的传统民间舞蹈,是梅州客家传统贯输“孝悌”思想的缩影之一,在梅州客家形成已有千年历史,可以考证的也有100多年。
有关专家表示,由于“席狮舞”赖于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部分传统民俗日益淡化,特别是殡葬制度的改革,丧事从简,“席狮舞”在乡间民俗中的展示平台日益缩小。加上舞者(即僧尼)采用嫡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口传心授,习艺周期长,难度较大。
为传承和保护“席狮舞”,梅江区制订了10年保护计划,采取了普查、理论研究等静态保护方法,同时采取动态保护方法:保护身怀绝技的老师傅,发挥他们“传帮带”作用,培养年轻一代;保持完整的传统“席狮舞”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完善,培养创作人员(音乐、舞蹈);建立培训学习基地,把梅州独特的“席狮舞”有关知识普及到各个阶层等,力争让拥有千年历史的“席狮舞”在梅江区早日重新焕发光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