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文化呈现全新发展层面
| 2008年10月09日 07:56:03 来源:新华网 | | | 【字号 大 中 小】 【留言】 【打印】 【关闭】 | |
新华网广州10月8日电(记者 杜鹃 闫洁)2008年对客家人来说,是重要的一年:7月,客家建筑“福建土楼”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9月,第三届客家山歌旅游节在广东梅州拉开帷幕,首届中国客家文化节在广东河源举行,客家古县龙川又迎来了建县2222年庆典,10月第22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在西安举行……这一切将客家文化的弘扬、客家精神的传承以及海内外客家人的交流,带入了一个全新发展层面。 不断创新:留“原味”更要添“新韵” 与大多数民间文化的发展轨迹类似,客家文化传承中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客家文艺表演,也在保留“原味”的同时不断创新,为客家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广东河源紫金花朝戏是客家文化瑰宝,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源市紫金县花朝戏剧团演员黄丽华今年39岁,从事紫金花朝戏表演已有20个年头。说起自己钟爱的花朝戏,黄丽华的那份自豪溢于言表:“我们剧团有45名在职演员。除了在河源当地演出,我们还经常去外地。花朝戏在福建、江西等客家地区都很受欢迎,反响非常好。”黄丽华说,花朝戏这样的客家艺术精品要传承、发展,既要保留其精华,更要不断创新,跟上时代、老百姓口味和欣赏能力的变化。“除了演出花朝戏经典剧目之外,我们近期还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党的一系列惠农政策,新创作了《情满山村》和《满腔激情跳花朝》两部新戏,很受老百姓欢迎。” 广东韶关市采茶剧团副团长冯寿忠介绍说,他们剧团自1956年建团至今,演出的节目90%以上是客家歌舞,每年下乡演出不少于五六十场。25岁的客家青年女歌唱家张娟娟,曾在中国首届客家文化节文艺汇演中用客家话演唱民歌《客家本色》,博得了场下上千名客家观众的热烈掌声。张娟娟谈到《客家本色》如此受欢迎的“秘诀”时说,这首歌属于老歌新唱,既保留了原曲独特的客家风格,又融入了电子音乐、爵士乐等现代音乐元素,使古老民歌焕发青春,为许多客家年轻人所喜爱。“今年8月,我在北京奥林匹克中心祥云剧场‘锦绣家园——中华民族大型歌舞晚会’上用客家话演唱它时,许多不懂客家话的中外观众竟都听得如痴如醉,觉得这首歌不仅歌词押韵,而且曲调清新优美,非常好听。” 文化传承:年轻人喜欢才是真正的传承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赵铁信表示,客家文化整体看来深入人心,但只有让年轻一代客家人真正领略客家文化魅力,才是客家文化传承的根本动力。 河源龙川县一名14岁客家女孩告诉记者,她很喜欢听客家话歌曲,但平时听到的机会并不多,而且大多是老歌。“学校的音乐课没教过客家话歌曲,所以我平时大多唱流行歌曲。” 为使更多的客家年轻人喜欢上客家文化,不少客家文艺工作者正在为之努力。紫金花朝戏演员黄丽华介绍说,河源当地一些职业技术学校已经开设了学制3年的花朝戏专业,目前招生情况不错。此外,在一些花朝戏业余兴趣班中,也开始看到不少中小学生的身影。 韶关市采茶剧团副团长冯寿忠说:“客家文化的传承一定要多跟年轻人交流,要创新,揣摩怎样的客家话歌舞能受到年轻人喜爱。比如,我们曾在大学里演出,那些老歌新编的客家民歌、舞蹈就很受大学生们欢迎。” 打破瓶颈:演出、展览、理论研究“三位一体” 在客家文艺表演形式、内容新意不断,呈现出可喜一面的同时,专家也表达了对客家文化传承的担忧。 赵铁信说,客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枝奇葩,是南北文化融合的产物。近年来,福建、广东、江西等地的客家文化节、演出活动搞得红红火火,但这些活动带给人们的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我国对客家文化的理论研究还相对滞后,国内现有的客家文化理论研究也局限于小规模。 他建议说,客家文化的节日活动应适当增加研讨会等内容,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一起探讨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而使演出、展览和理论研究形成“三位一体”的格局,从艺术文化、历史文化和文化理论研究三方面,促进客家文化的发展。“先让演出等活动烘托气氛,帮助专家学者在思想上碰撞出火花,然后再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这样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效果可以达到最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