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兴宁报刊史大事记
兴宁历史悠久,人文鼎盛,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兴宁作为“文化之乡”,人众共知,但是使兴宁成为文化之乡“的重要因素————曾经一度辉煌的兴宁报刊史,却鲜为人知。我市济平中学己办离休的陈兰卿老师积十余年心力,殚精竭虑,以审慎求实的精神,认真调查研究,搜集资料,经过无数日日夜夜的努力,终于写成〈兴宁报刊史考略〉及其副篇一书,并已出版发行。陈兰卿老师为“还史于民”,如实反映兴宁历史面貌,树立兴宁“文化之乡”的鲜明形象,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我辈继往开来,弘扬“文化之乡”的美德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然而,余观乎网上各大网站论坛,几乎无人提到过这一段史实,也不见有人提起为还原这段历史做出巨大努力的陈兰卿老师以及他的著作。让人感觉甚为遗憾、可惜。为了让更多的乡亲了解这一段历史,本人根据陈老师的著作整理出这篇《兴宁报刊史大事记》,同时提供电子书(只有考略,无副编)下载,以飨乡亲。。
下载:兴宁报刊史考略.zip
二周内有效。
清末民初时期:
宣统元年(1909),兴(宁)长(乐)龙(川)同盟会会员陈才虎、李君博、张花谷、刁奕纯和五华同盟会员陈猛荪等开兴华人们办报之先河,创办了兴宁报刊史上的第一家报刊《别溪杂志》,其秉承同盟会宗旨,宣传孙中山的革命思想。该报”议论纵横,笔锋犀利,揭发社会黑暗,灌输革命新潮,版出风行,洛阳纸贵,一时民气,遂为丕变“。该刊深受读者欢迎,销售很广,除兴宁、长乐各大圩镇有销售点外,还远销到广州、汕头等,甚至远到北京、香港、新加坡、日本东京(广东留学生会馆)等地,都有其代销点。该报1912年改名为《宁江新报》,但因人力和经费困难,在同年9月停刊。
民国10年(1921),陈才虎等人创办《宁江周报》,其办刊宗旨在于宣传打倒军阀,抵御外侮。
民国13年(1924),《宁潮学报》由本邑青年在南京东南大学以及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读书的罗香林、罗孟玮、曾万里、王越、李善邦、朱任宏共同主办。与此同时本邑在上海各大学的学生也同策同力出版了《宁江学报》。这批青年学生在外地高等学府深造,心系桑梓,为了弘扬家乡文化,利用假期积极投身于办报,为家乡精神文明作出有益的贡献。这批年轻的文人志士后来成为我邑在国内军政界、文艺界或科技界的佼佼者。上述报纸在主编者毕业后即告停刊。
民国12年(1923),《宁江青年》创刊,该刊是我市历史上最早面向青年出版的刊物。主编是我国有名的革命诗人、作家冯宪章。宗旨主要是宣传国民革命。该报在民国15年(1926)5月停刊。
清末民初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自广州、汕头沦陷,韶关失守后,广东省政府部分机关迁入兴宁,兴宁成为华南抗日救亡的重要基地,而且也是华南抗日救亡的新闻传播中心。抗战初期 ,兴志报刊原来只有4家,此后到抗战胜利,兴城经过政府备案、现在还有报样可查的大小报刊共有20家,约占当时全国报刊的5%,加上一些被当时执政者排挤甚至查封的报刊,兴城出版的报刊远远超过20家。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兴志从事新闻事业的采编人员不少于200人,当时兴城有“记者公会”组织,会员有30多人。当年兴城不论大街小巷都有报摊或报童在叫卖报纸,记者到处可见。兴宁作为华南的山区县,抗日战争时期报刊有如此之多,在全国实属罕见。如此多的报刊为宣传抗日救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我市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是我市被誉为“文化之乡”的客观史实之一。
民国21年(1932)5月1日,《时事日报》正式创刊。该刊由当时从南京等地高等学府疏散回兴的学生,为了进行抗日救亡和爱国主义的宣传教育,提倡兴办,得到曾万里的大力资助和社会各界的响应。直到1949年6月才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兴宁军管会接收而停刊。《时事日报》整整历时17年又1个月,是当时兴宁地方报纸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家报纸。
民国22年(1933),本邑陈欢棠和曾伟仁为首筹办《中庸日报》,主编刁斗声。办报目的是在反映抗日不忘的基调上,意想把它办成综合性的报纸。《中庸日报》出版不久,曾伟仁因为与恃才傲物的刁斗声发生矛盾,另立山头,于民国23年(1934)2月创办《庸言日报》。两家报纸互相竞争,还打上官司。《中庸日报》在角逐中挫伤元气,先告停刊。《庸言日报》由于种种原因在出版几年后,亦告停刊。
民国22年(1933)10月,兴宁县立一中教师罗元贞、陈日侃、傅思均、罗虫天等人创办出版《微光》刊物,后改名为《微言》,为半周刊。该刊言论深受好评,但由于与当局观点相左,出版了100多期,即被当局查封。
民国22年(1933)11月17日,兴宁医学界最早出版的专业性的医学刊物《医学周刊》创刊,由当时兴城的《中庸日报》出版发行,主编是名中区林汉祥。办刊宗旨主要是“融合中西医学”,传播卫生常识,公开实效验方和民间良方,提供国家研究医案。停刊于1935年。
民国22年(1933),〈兴宁县立一中校刊〉由该校训务处主办,是当时国家确认“新闻纸类”校刊。停刊于1939年。
民国26年(1937),陈欢棠与罗坤泉、孙秉衡倡办《岭东捷报》,主编李竞仲,后由李戈仑接任,李接任之后马上进行改组,把报名改为《岭东日报》。
民国26年(1937),廖立民等倡办《救亡文摘》。接着在民国27年(1938)广州沦陷后,汪铿、林华尔又创办《文猎》。抗日战争胜利后,《救亡文摘》停刊,《文猎》迁往广州出版。
民国29年(1940),曾宪宏创办《天下报》。抗战胜利后由于该报主要负责人赴外地大城市从业,因而停刊。
民国30年(1941)7月7日,《宁声报》创刊。停刊于民国39年(1949)6月。《宁声报》创刊初期是半周刊,主要以宣传抗日救亡为宗旨。《宁声报》重视本身功能的发挥,敢于为民请命,同时亦是本兴梅嘉应五属作家、诗人以及业余文学爱好者耕耘的园地,深受读者青睐,有着广阔的读者市场。有人赞曰:”宁声鸣盛播齐昌,纸贵三都市洛阳“。
民国30年(1941),兴宁商人曾伟仁出资在兴城创办《兴华日报》,1944年,〈兴华日报〉第一次关门停刊。抗日战争胜利后,〈兴华日报〉作为民选参议会议长的竞选工具而复刊,一直延续到1949年,是年7月停刊。〈兴华日报〉于民国32年(1943)10月14日接到在重庆的美国大使馆转寄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签名的8寸玉照赠予报社留念,这一消息在省内外各报中竞相转载,一时传为美谈,该报社会地位也空前提高。
民国30年(1941)年7月7日,〈怒涛〉半周刊正式创刊,它是当时教育部门主编,主要以青年学生为发行对象的刊物。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往外地出版。
民国31年(1942)1月,兴宁教育界最早出版的专业性报刊〈兴宁民众教育〉创刊,出版到1948年,历时八年而告终。它在兴宁教育史上写下不平凡的一页。
民国30年(1941)到32年,沿海城市新闻界迁兴人士先后在兴城独立出版〈前锋报〉和〈工商日报〉。由于当时兴城报刊林立,竞争剧烈,僧多粥少,两报在后期改为联合出版。抗日战争胜利后,分别迁往外地出版。
抗战时期,因日寇侵粤,韶关奉命疏散,在韶关创刊的〈中国报〉迁兴出版。抗日战争胜利且,即迁往广州出版。
民国32年(1943)8月,国民党省政府部分机关迁设兴宁,〈建国日报〉和〈大光报〉也同时迁来兴宁出版。抗战胜利后分别迁往外地出版。
民国33年(1944)年12月1日,〈粤东报〉半周刊创刊,抗战胜利后迁往汕头出版。
民国35年(1946)年4月21日,中共兴宁地下党人陈金和进步青年成立了自由风社,出版〈自由风〉半月刊。该社办刊宗旨主要是传播马列主义,宣传和平民主,反对内战。深得本地读者的赞许和支持,外地文化界知名人士千家驹,曾在港撰写〈孙币·新币〉一文寄予自由风社发表。〈自由风〉出版不久即遭当局查封。
抗日胜利后:
民国35年(1946)8月,刘采畴创办〈夜光报〉,旨在宣传和平、民主、建立富强国家。停刊于1948年冬。
民国36年(1947),由退役军官组成”退役军人俱乐部“以黄彦迁为代表协同当时较有名的律师黄慰华倡办〈宁江报〉(晚刊)。于1946年6月停刊。
〈群众晚报〉是抗战胜利后本邑富商赖蕴清创办。于1949年6月兴城解放后停刊。
1948年,中南报(周刊)、民锋报(周报)、社会报(周刊)分别由中南通讯社、本邑陈柳莺、张啸天创办。皆于次年兴城解放后停刊。
1949年6月上旬,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派员接收〈时事日报〉和〈兴华日报〉,分别创办了〈人民日报〉(兴宁)和〈前进报〉。
[ 本帖最后由 greatpro 于 2008-8-16 18:12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