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736|回复: 1

客家正月初一民俗:出行 拜新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5 16:0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章  正月:欢天喜地

第二节          吉祥客家年



客家所谓“过年”有两重含义:其一、过小年与过大年;其二、过春节即“嬲正月”。(“嬲”本义音niao,客语读音为liao,乃“休假”、“休闲”之意)
由于客家过小年、过大年的时间在农历上一年十二月年底,故有关客家小年、大年的民俗将在第十二章加以介绍。
客家过年整体上与其他汉族民系的风俗相一致,但仍然保留着许多独特的、富有魅力的客家传统。同样是过年,客家人更加庄重、更为热情。整个正月,到处都可以看得见客家狂欢的场景,或祈禳,或赛会,或祭祖,或亲友团聚,或婚育喜事,无不映射出绚丽的客家民俗风采。
吉祥,客家年的基本主题。
和谐,客家年的关键主题。
而欢乐则是客家年的境界。
过去,人们往往只知道客家人有许多的悲难和屈辱,却不了解客家人原来总是可以在逆境中寻找到快乐,在一年四季中不断创造着和美,不断形成优秀的客家传统,让“客家”二字闪烁出耀眼的光芒。
顽强固守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汉文化,是客家人的本质性特征之一。但因循传统的同时,客家人也不断开创未来。许多传统客家岁时民俗,现在都浸染了甚至洋溢着这个伟大复兴时代的繁荣气息。如闽西连城姑田“游大龙”,该民俗起源于明朝至今已经四百余年,每年以村为单位轮流由各宗姓大族举办。姑田大龙一般由九十至一百五十节板凳龙连接而成,每节长四米,总长度在三百六十至六百米之间。历史曾经记载最长的大龙为一百六十五节,但现代姑田客家人居然已经将大龙长度增加到二百三十六节,总长度达九百四十四米,因此创造了“世界上最长的大龙”吉尼斯纪录。
客家首先以优秀的传统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同时也将以创新的精神获得这个世界热烈的掌声。
这正是吉祥客家年的魅力所在。


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古称“元旦”、“元日”、“元朔”、“元辰”、“元正”。民国初年引入西历作为现代阳历,与我国传统农历即阴历并行,为此将西历一月一日称作元旦,而传统“元旦”即正月初一称作“春节”。继而在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即将诞生之际,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正式以把公历的一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鉴于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节气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春节作为中国民间最传统的岁时节日,自古以来都比其他任何节日更加隆重。
“春节”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草木复苏,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耕耘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客家人刚刚度过草木凋零的漫长冬季,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客家自然要满怀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和美的日子。
春节是客家人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客家亲友团聚的日子。当客家山村新年的第一声鸡鸡啼响,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家家户户爆竹齐鸣,清脆而嘹亮的爆竹声此起彼伏,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客家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祭祖、出行、拜年、扛花子酒、庆龙船会,从此拉开客家春节持续、盛大的系列庆典活动序幕。
从正月初一直到正月十五,都属于客家春节的时间范畴。这期间,可谓天天都是节日,天天都有特色鲜明的客家节庆民俗。如正月初二客家女儿“转妹家”、龙南田心围客家放“添丁炮”、梅县小桑村客家“扛公王”;又如正月初三作为客家人的“三重日”家家户户“送穷”、“烧门神纸”、“贺老鼠嫁女”、曲蓬唱戏……


出行

清光绪二十一年《崇义县志》载曰:“每岁元旦,家长率子弟择方与时之吉者,持烛焚香而祝之,以占一年吉兆,名曰‘出行’。”
清光绪十九年《上犹县志》载曰:“岁时佳节,彼此庆贺。元旦,黎明,家长率子弟先于祖堂前设烛炷香,行一跪四叩礼,旋出大门外参礼喜神,向四方各三揖(音衣yi,古代拱手礼),谓之‘出行’。”
清同治十一年《南康县志》载曰:“元旦,择方与时之吉,曰‘出行’。”
正月初一即客家人俗称“年初一”凌晨零点时刻,为辞旧迎新,家家户户由家长率领合家老少“持烛焚香而祝”,于自家厅堂(客家俗称“厅厦”)面对祖宗遗像或天地诸神、列祖列宗牌位行一跪四叩之礼,然后将厅堂大门打开,大放鞭炮、烟花。客家新年零点时刻,万炮齐鸣,此起彼伏,原本安静、祥和的山村、城镇顿时十分热闹起来。
赣南客家将年初一“接新年”的习俗称作“出行”,而粤东、闽西客家则称作“开大门”或“开门”、“开正”。
“出行”仪式一般由长辈主持,长辈打开大门时要大声么喝:“开门大吉—大吉大昌—”。开大门“出行”的吉祥语还有“万事如意”、“脚踏四方”、“方方得利”之类。在打开厅堂大门前,灶堂、侧门、房门都要点亮大红烛,焚香礼拜。

喜神方位五福花钱.jpg
图1-21  喜神方位五福花钱

至于“出行”的吉时,一般都按照当年《通书》规定的吉利时辰来开大门。
闽西建宁客家年初一俗称“大初日”。建宁客家年初一也有“出行”一说,但与赣南客家的“出行”意义不同。是日零点开始,建宁客家就早早起来,焚香礼拜,燃放鞭炮,是曰“开门”。但大门在天亮以前并不完全敞开,鞭炮放完即关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早起,家中人也互相道喜,说吉利话。当天不挑水、不劈柴、不扫地。早饭后出门礼拜土地社稷,则曰“出行”。途中遇人互道“生财”、“添福添寿”。

喜神坐像与神马.jpg
图1-22  左图:喜神坐像  右图:喜神神马

赣南宁都客家农历正月初一日俗称“大初一”。黎明前择吉时鸣爆、开大门,务必选择“大利方向”走上几步,才算真正“出行”。
潮汕客家新年的序幕同样是由“开正”仪式开始的。“开正”又叫做“开春”,“开正”的时辰每年不同,需依照天干和地支来决定,大约都在清晨以前,只要翻一翻当年的历书就可以知道。“开正”的时刻一到,家家户户必须准备香烛、应时的水果、成迭的柑橘、插上“饭春花”的甜粿和发粿,供奉清茶与甜品、以及染红的面线,祭拜神灵与祖先。并且焚烧寿金(印上“寿”字的金箔纸)与刈金(印着“财”字“寿”字样的金箔纸,又称四方金),燃放鞭炮。潮汕客家拜祖先时,加用菜碗(素菜)、寿金、刈金、小银等,素菜中有人用菠菜及连根带尾的大蒜。潮汕客家认为拜菠菜,可以飞天(“菠”字与福佬人闽南语音“飞”近似);拜大蒜则子孙可以“头毛嘴须白”(蒜本身就有像长须的样子),而祭祖的仪式和祭拜神明的方式大约相同。
海丰客家年初一开大门习俗谓“放开门炮”。子时一到,便打开大门,说声“开门大吉”,便家家户户放爆竹。放开门炮后,大多地方还要到神庙争点“头炉香”,俗称“上头香”,以祈祷新的一年富贵、平安。
至于“出行”或曰“开大门”仪式,最讲究的是闽西客家。是日,各家各户起床最早的多是客家主妇,她早起洗刷锅灶、烧水,摆好供品,然后才请男性家长起来“开门”放鞭炮。上神台供奉神明、祖先的米,中间要插上十二双筷子、十二根大蒜(闰年则各加一),神台上还要备放黄纸钱、白纸钱、桔子、袖子等,有的还有银元,取“有财”、“有食”之意。有的加插“岁饭花”,取“来岁和花发”之意。宁化一带,旧时这天请男人起床不叫“爬起来”、“起床”,而要叫“出首”。“首”在这里不指“头”,而是“窝”的土称,“出首”即“出窝”,就是起床。旧时挑担做生意的人(如盐客)全都是这种叫法,大概是“远走高飞”的意思。而“爬起来”、“起床”含有摔倒或休眠的意思,故认为是不吉之言。

出行灵咒.jpg
图1-23  流传于客家地区的出行灵咒
旧时,北方汉族类似客家“出行”的习俗,称之为“接喜神”。除夕夜,家家户户门上贴红纸条,名曰“出门见喜”、“开门红”。这种习俗的仪式相对简单,基本不需要焚香点蜡先行祝拜。年初一清早,出门向着喜神所在的方向散步,求“出门见喜”,以得一年康宁。这种仪式,在北京叫“喜神方”,上海叫“兜喜神方”,此外还有“出方”、“出天方”等说法。山西吕梁地区,新年元日出行郊外,谓之迎喜神。民国七年《临县志》录有竹枝词一首云:“粘户红笺墨色新,衣冠揖让蔼然亲。香灯提出明如海,都向村前接喜神。”喜神的方向,按《协纪辩方书》曰:“喜神甲己日在良方,乙庚日则居乾方,丙辛日居坤方,丁壬日居离方,戊癸日居巽方。”还有一种极为简便的认定,就是以公鸡最初啼鸣的方向为喜神可能出现的方向。


拜新年

拜年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我国拜年的习俗行之已久,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清代顾铁卿《清嘉录》中描写道:“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而对于客家人,则统称为“贺新岁”、“拜新年”,俗称“贺岁”、“拜年”。明清以降乃至民国,客家地方志对客家拜年、贺岁的习俗均有所记载,从中可知客家拜年的习俗自明清以来并没有太大的变化,真可谓“一脉相传”。此略举四则如下:
清同治十一年《安远县志》载曰:“元旦”,陈香灯果酒,拜天地、祖宗,次及父母、兄长,亲朋往来相拜,曰“贺新岁”。
清光绪二十九年《于都县志》载曰:“元旦”早,择吉时向利方开门敬神,大放花爆。少长皆叩祖宗,族即叩拜尊长,谓之“拜新年”。
明崇祯十六年《汀州府志》载曰:元旦,早起礼神祈年(俱贴彩联于厅堂),人家无贵贱咸御新衣诣所亲贺岁。主人出辛盘款接,至五日乃至。
民国二十八年《汀州府志》载曰:元旦早起,礼神祈年,展拜先祠祖像,次父母,次诸尊属,然后各诣亲友邻里贺岁,至五日乃止。
客家拜年一般是年初一从家里开始,到年初五“出年界”后结束。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给同族长辈、同辈拜年则是年初一早饭后,做父母的携着小孩到长辈家中拜年,见了长辈行鞠躬礼,送上红包“利是”,并祝长辈“长命百岁”、“吉祥如意”。长辈也还礼,向小孩发“压岁钱”、糖果并祝愿晚辈“万事如意”。是日,赣南客家小孩们身穿新衣,欢乐嘻戏,争向年长者拜年:“公公叔叔家发财,糖子饼果拿给涯(我)。”平辈相互拜年则多以吉利话相颂,而不互派“利是”。
近代客家在传统“拜年”习俗的基础上,随着社会关系的不断丰富,拜年的形式也随之多样化。一般分为五种,即拜宗族长辈、走亲戚、拜朋友、感恩拜、串门拜。年初二是客家传统的“转妹家”吉日,女婿到了岳父母家,进门后需先向佛像、神明牌位、祖宗遗像、祖宗牌位各行三叩首拜谒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行跪拜礼。拜朋友是同事、朋友新年之际礼节性的互访,客家旧俗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需拱手一揖而已,如主人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作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感恩拜即对有恩于己、有情谊于家人者,借新春拜年的机会,送上厚礼表示谢忱。串门式拜访指对于交往不算很深的乡邻,由于素日没有多少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于时过年时节走家串户到人家门口,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喜发财”、“百事顺意”,然后在屋里只稍坐片刻,无甚繁琐礼节。
这里着重要展示的是闽西建宁客家的“拜社年”与“龙灯拜”民俗,以及深圳龙岗客家、香港沙田客家的“舞麒麟”拜年传统。
“拜社年”即大年初一给社公拜年。客家社公即福主、福德正神,是保一村人平安、福禄的地方神。建宁村村都有数个以上的社公庙,一般坐落在村子的水口旁、古树下。“开大门”以后,一家的男主人就会张罗好祭品、香烛、火纸、鞭炮等用品去拜社公。有的村坊还全村有组织地敲锣打鼓、吹着唢呐一起去拜社公,以求全村人四季平安福禄。建宁客家年初一“拜社年”有个不成文的习俗,即只能是家中的男性或小孩参加,而成年女性先在“年三十”下午便已经给社公菩萨拜过年了。
“龙灯拜”即始于正月初一的闹龙灯集体拜年习俗。建宁许多乡村正月闹龙灯,都要组成“龙灯会”,村民轮流作东,由各家各户共同集资,捡吉日良辰“开灯”。“开灯”时,龙灯先去社公庙坪前拜年,然后到各家各户的大厅拜年舞龙。一般玩上五夜,龙灯来时,各家各户的大厅大门打开,在神位上点上香火,还要放上一碗清水,爆竹迎接。个别村庄的龙灯还出村走寨,到别的村寨去拜。那腾渊的阵势,表达了客家一种风调雨顺的祝福。建宁均口镇“龙灯拜”的龙灯还与花灯相结合,前面是少男少女玩花灯,后面小伙后生玩龙灯,很受当地乡亲的欢迎。“龙灯拜”给建宁乡村的正月增添了许多喜庆的气氛,一派红红火火,十足吉祥如意。

香港客家麒麟舞拜年.jpg
图1-24  香港沙田客家成张两族“舞麒麟”拜年

深圳东部的龙岗地区以及香港沙田一带,过去一直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他们一边承传着具有中原文化特征的客家文化,另一方面,又与海洋文化不断交融,彰显出独特的民俗魅力。“舞麒麟”拜年便是其中之一。
麒麟为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吉祥仁兽。关于其形象的描绘,普通的说法是:麒为雄,麟为雌。民间有麒麟送子的传说,孔母先时无仔,祈于尼丘山,后天降麟儿,吐血石板。孔母坐板后孕,生下孔子。孔母感谢麒麟恩德,从柜中拿出红绣绸,披挂于麒麟角上。从此便有麒麟头带花红绣绂,于新年到各家拜年之习俗。在客家文化中,麒麟被视为图腾,客家人视麒麟为吉祥物,相信他可以为人排灾解难。舞麒麟在民间流传了好几百年。传说玉皇大帝召集各种会议,各路诸侯都骑着麒麟赴会。客家人相信凡是麒麟脚趾踩过的地方,都会给那里的人们带来幸运。
在深圳龙岗区坪山镇,“舞麒麟”是司空见惯的,每逢节假日和重大活动尤其新年正月,坪山人都要耍上一段“舞麒麟”,作为新的开始、好的征兆。民国初年坪山客家的“舞麒麟”十分红火,大盛其道,坪环、汤坑、江岭等村都专门开设了“舞麒麟”场馆。麒麟队在正式出发拜年之前,必须经过一道开光仪式。开光时间一般在深夜至天亮以前。仪式必须在一棵非常古老、威望很高的大树底下进行,先由师父请师爷(场馆所信奉的神),而后,在大树上折青(拧断一枝树枝),悬在高处,进行采青。麒麟队所到之处,家家户户都有燃放爆竹,摆出供品迎接。如果碰到没有人放爆竹,就表示不迎接麒麟,麒麟队就得绕道继续往前行,直到有人燃放爆竹为止才能舞麒麟进行参拜。参拜时一般先参拜祠堂,再参拜私人住宅。舞麒麟时,“麒麟”时而“绕头”、时而“耍尾”,还摆出“犀牛望月”的姿态,最精彩的是“采青”和“吐玉书”,把从古代神话发展而来的情节表现得淋漓尽致。若麒麟队在行进的过程中迎面遇到其它舞狮子队或麒麟队,双方师父必须把自己队的狮头或麒麟头尽可能向下摁,倘若一方高过另一方,另一方便认为对方看不起自己。
香港沙田客家至今都几乎村村还有麒麟队,而且并不局限于本村拜年。孟公屋成氏和南围成氏与大水坑张氏每年年初二都要“舞麒麟”相互团拜,将新年欢乐、吉祥的气氛推向更高潮。
以2007年春节年初二成张两族“舞麒麟”拜年为例。上午11点时分孟公屋成氏祠堂门前,已有不少客家村民聚集,不时传来串串炮竹的喜庆声。这时,南围成氏的麒麟队刚刚到达。一轮长长而又长长的炮竹声中,孟公屋成氏和南围成氏两队麒麟互相起舞。约下午13点时分,大水坑张氏麒麟队到达。浩浩荡荡的张氏族人队伍前行的是大水坑村妇女,抬着烧猪一只和其他祭品,随后便是张氏麒麟,之后就是大水坑张氏男性村民队列。接下来由孟公屋麒麟引路,带领着大水坑张氏麒麟,最后五只麒麟齐集孟公屋成氏祠堂前,互相舞动,十分好看!一如以往,张氏麒麟亦须舞动麒麟往祠堂参拜。当麒麟完成所有仪式后,村民便陆陆续续到祠堂上香参拜。其时,孟公屋成氏亦开始预备食物,招呼大水坑张氏乡亲。“舞麒麟”时,“麒麟”自转一圈及叩头一次为敬礼一次,每一礼节需共行三次礼。“麒麟”每次叩头的同时,所属武馆师傅需以武功马步姿势回敬礼给“麒麟”,这便是客家“人与兽的和谐”或者说“人与神的和谐”所在。

[ 本帖最后由 yuanxianmin 于 2008-8-18 09:34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14 15:55: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3 10:2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