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林錫霞/公館報導
公館鄉五鶴山五穀宮的收冬戲將配合舂臼節舉行,並端出有點黏又不會太黏的客家[米齊]粑,和鄉親搏感情,活動籌畫人新故鄉協會副執行長詹運喜,還介紹多種[米齊]粑吃法,細說客家[米齊]粑的發展與演變歷程。
客家人的舂臼,有大有小,大的舂米、打[米齊]粑,小的搗藥、擂米麩,用途各異。其中打[米齊]粑一項,總是和喜慶連結,最受民眾歡迎,[米齊]粑也成了舂臼節的最佳代言者。
詹運喜表示,東方許多民族都會製作[米齊]粑,各民族的差異,僅在於原料及吃法不同,而客家[米齊]粑是以糯米炊熟後,用舂臼搥打製成,最早期的客家[米齊]粑,是沾著由薑和紅糖煮成的湯汁食用,客家話叫做「汆湯[米齊]」,由於[米齊]粑放在湯碗裡的樣子,很像牛在泥漿中享受悠閒時光的情景,所以又稱為「牛汶浴」。
詹運喜說,客家[米齊]粑後來隨著物資漸豐,逐漸變成沾糖粉食用,後來又有人發現加入花生粉後味道更佳。
【2003-11-19/聯合報/b2版/苗栗縣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