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4-11 00:28:5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http://www.lq318.com.cn/kl/kl-kjwh/391.aspx
滚滚血脉做龙人
提交者 hx 提交时间 2006年7月11日 (中) 阅读次数 308
期刊文章。新纪实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李德玉/文
龙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象征。舞龙是中国民间的一种传统技艺,是民间的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客家人在逢年过节时也用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六畜兴旺、老少安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客家人特别看重血脉续承关系,而客家舞龙更是一种血缘亲情联系的热闹场面。在迁徙来我区的客家舞龙人中,而又以“刘家龙”最负盛名。刘氏族人在洛带镇已经居住了14代300余年之久,刘家吉庆节日在古镇舞龙,也有300多年了。夏日伏旱,水龙则大显身手,是为祈雨;初一到十五,火龙则每日飞舞,是为祈福。舞龙者赤裸上身,只穿一条短裤,上下腾挪;观赏者用烟花喷龙,前后追躲,煞是刺激。
说到舞龙,我们就不得不说到做龙人。在我区,刘家龙的传人龙舞得好,但他们不做龙。在洛带镇,现今有一位从洛带镇文化馆退休名叫林红镒的69岁老人,地道的客家人,当地人说,要说做龙,在古镇上现在就数他的龙做得最好。
殷实家境熏陶出书香气质
站在记者面前的林红镒浑身上下透露出极浓的书香味。他精神矍铄,一点也看不出已是69岁的高龄。
林红镒告诉记者,他的祖辈属于客家人中的广东梅县分支,广东客家人进川后,多半居住在山上,因而生活不是很富裕。但在林红镒父辈的时候,林红镒的父亲从黄土乡下迁到了洛带街上,开起了较为大型的糖果和酱油生产铺子,家境变得较为殷实,因而林红镒在当时教学质量较好,费用较高的省十四中念完了高中。随后,他被分配到简阳县手工业局工作,同年又到内江工业会计学校学工业会计。一年半后,林红镒学成后又回到手工业局,先后被分到简阳制鞋厂,简阳石板厂,简阳木器厂等工作。在此期间,林红镒学会了很多手上活,经过锻炼的林红镒做手工活的功夫越来越好。
在60年代初,林红镒回到了洛带,在洛带农业中学教书。1962年,农业学校停办,林红镒下乡到洛带镇岐山村6组,当上了一名知青。在1967年他又回了岐山小学,即现在的洛带中心校。用林红镒的话说,他的工作单位很多,但大都没有走出与文化相关的工作氛围。
与文化工作再次结缘
1982年,洛带成立文化站,在当时还算是较有学识的林红镒又有了发挥所长的新机遇,被洛带政府调到文化站任站长。洛带镇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客家文化极为浓厚。做为客家人的林红镒对这份工作更是打心眼里的喜爱。他在工作中致力于发掘客家文化,收集客家山歌,为客家文化的发掘不断做出积极地贡献。
做为客家人的林红镒回忆,他很小的时候就喜欢上了舞龙,每每看到龙欢腾跳跃,内心就有说不出的激动。在厚重的客家文化土壤里成长、演变、发展而来的四川客家龙则有别于南龙,也与北龙不同,而独树一帜。
在林红镒还是幼年的时候,那时我区有一位做龙做得特别好的师傅,叫白美村。在白美村扎龙的时候,林红镒有事没事总爱去看,白美村对机灵的林红镒也特别宠爱,虽没有拜师,但也经常对他进行点拨,林红镒从小对做龙就有了基础。
从事上文化站工作后,林红镒接触到更多的舞龙文化。刘家龙舞龙的动作、招式复杂多变,步法灵活,有“垛龙”、“金龙盘玉殿”、“龙抱柱”、“波浪浮”、“龙打滚”、“龙心脚”、“龙摆尾”等一些传统技巧,真是一招一式都有讲究,一技一艺令人叹为观止,奔放、豪迈、火热、痛快、兴奋,使人热血沸腾,给人以鼓舞、激励和美的感受。每年刘家龙舞龙的时候,都能引起轰动。
当时的龙是用麻袋所作,每年舞完后都烧掉了的。到了1995年,刘家龙所舞的龙都还是由在做龙圈子内较负盛名的白美村所作。但就在1995年,年事已高的白美村离开人世。洛带文化馆只好请了西河的一位匠人来做,做出来的龙刘家人舞起来感觉不很灵活。
在1996年又到舞龙的时候,洛带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专程到龙漂寺花6000多元买了两条火龙,结果在舞龙的时候还没走完一半的街就发现龙身被烧得面目全非。
滚滚热血投身做龙
“舞龙是客家人最盛大的节日庆典,是客家人联系血脉和庆贺丰年最隆重的仪式,一定要让它有最好的展现形式。”做为客家人的林红镒坐不住了。虽然他没有正式拜师学习做龙,但受过做龙优秀匠人白美村的悉心指点,有一定的做龙基础。于是在1997年的时候,林红镒自告奋勇担起了做龙的任务。
做龙从选布料开始,到龙头、龙身、龙尾的规划,着色、点睛等,工序是相当繁琐的,也是相当讲究的。林红镒告诉记者,他第一年做的水龙,由于在选料上还不老道,做出来的龙淋上水后相当笨重,舞龙人舞起来相当吃力。于是,他潜心研究,第二年选了防水性能较好的布料,为选布料他数次上成都,结果做出来的龙相当成功。
“其实做龙最重要的是做龙头。龙头的比例、颜色都有很讲究。特别是龙头上的支架的位置很重要,太靠前了舞龙人舞起来很吃力;太靠后了龙头又是耷拉的,没有精神……”7月8日,在江西会馆的做龙现场,林红镒把做龙的心得向我们娓娓道来。据介绍,到现在,经过林红镒手做的龙已经有了20多条,其中有一条还被送到了雅安。
为了让做龙技术后继有人,洛带镇相关负责人找到林红镒,请求他收徒弟学习做龙技术,以免这项盛大的民俗手工艺失传。林红镒二话没说就收下了这位姓叶的客家后生。让林红镒极为自豪的是,这位后生心灵手巧,学起来进步很快。
“我在有生之年,将会一直将这门手工艺做下去,并在有生之年把自己所知道的东西毫无保留地传授给继承人,让客家龙文化在祖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中散发出更加瑰丽的光芒。”采访最后,林红镒向记者毫无保留地敞露了他的心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