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12|回复: 2

在发展中崛起赣州全力打造新经济强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1-18 00: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发展中崛起


赣州全力打造新经济强市


赣州市人民政府市长王昭悠赣州是一座新城,1998年撤地设市;赣州同时是一座老城,具有2200多年的历史;
这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名城,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了新的生机,勃发着无限的生命力———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了300亿大关,达308.04亿元,高于全国和江西全省的平均水平;1999-2002年的4年间,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6.33亿元,相当于改革开放以来至撤地设市以前的总和,一大批交通、水利、电力、通信、市政、社会事业等重点项目相继建成;2002年实际利用外资2.35亿美元,比1998年增长1倍;引进内资71.94亿元,增长2.81倍;2002年累计完成进出口3.5亿美元,其中出口2.6亿美元。
赣州改革开放的步伐吸引了世人的注意,香港著名实业家霍英东先生亲临指导,提出了“红三角经济圈”的概念,要将他投资30多亿元开发的广州南沙海滨新城与江西赣州、广东韶关、湖南郴州共同构筑“红三角经济圈”。
一个开放的赣州正在崛起,向世人展示着她无穷的魅力和发展潜力。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赣州位于赣江上游,江西南部,又称赣南。东临闽南三角洲,南连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区,西接湖南郴州市,北通长江黄金水道。既是东南沿海的腹地,又是内地连接沿海的前沿,距香港、广州、深圳、厦门均不过一日车程,具有明显的东进西出、南接北承的区位优势。现辖1区2市15县,人口818万,面积3.94万平方公里,约分别占江西的1/5和1/4,是江西最大的行政区和“南大门”。赣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远在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古代先民在这块土地繁衍生息。秦并六国后,赣州隶九江郡,公元前214年开始,就有县郡建置。自唐代开通梅岭驿道后,赣州一跃成为“五岭之要冲”、“粤闽之咽喉”,成为中南腹地连接沿海的桥梁。宋代时,赣州“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是当时全国36个大城市之一,现有“宋代博物馆”之称。解放后,先后设赣西南行政区、赣南行政区、赣州地区,1998年国务院批准赣州撤地设市。千百年来,众多文人墨客在赣州感世访古,咏诗作赋,张九龄、苏东坡、文天祥、王阳明等名人都在此驻足。赣州亦是客家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是闽粤赣三角地带中客家人聚集最多的地区,客家人占赣州总人口的95%以上,与闽、粤、台、港、澳有着独特的地缘、亲缘关系。
赣州作为人民共和国的摇篮,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过辉煌的一页。赣州是红色故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是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就设在赣州的瑞金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一大批开国元帅将军在这里战斗和生活过,举世闻名的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也是从瑞金和于都等地出发的。当年赣南参加红军的有33万人,参战的有近60万人,牺牲的有名有姓的烈士有10.8万人,约占全国烈士总数的7.5%,江西的43.4%。赣州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展未来阔步迈向现代化
岁月嬗变,历史沧桑,创业艰辛不寻常。改革开放尤其是国务院批准赣州撤地设市以来,赣州经济和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突破300亿元大关,达308.04亿元,比上年增长10.6%,高于全国和江西省的平均值,比撤地设市前的1998年增长38.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02年比1998年增加819元。财政实力增强。2002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26.04亿元,比1998年增加6.01亿元,增长30%。人均财政收入2002年比1998年增加72元,增长28.2%。经济结构调整取得好成效。至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中二、三产业比重由1998年的61.3%上升到2002年的68.8%;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2002年全市超过粮食作物的农业主导产业达20多个,年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达1000多家,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146亿元;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建立了包括食品、有色金属采选、机电、医药、建材、电力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企业逾3000多家,成为全国的重点有色和稀土金属基地。200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35.73亿元,比1998年增长51.1%;第三产业发展良好,2002年实现增加值116亿元,比1998年增长54%,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109.5亿元,比1998年增长41.2%。
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赣州市国企改革不断深化,全市国有企业改革面达97%。通过多种形式的改制,一大批企业焕发了生机。农村税费改革稳步推进,农民减负率达到48.4%。财政、投融资、公路、医疗保险和流通体制等改革继续深化,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体制改革有序推进。所有制结构得到了优化,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格局,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中非公有制经济占34%的份额。1999年撤地设市以来,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5.29亿美元,累计引进内资148亿元,其中2002年实际利用外资2.35亿美元,引进内资71.94亿元;累计完成进出口3.5亿美元,其中出口2.6亿美元。随着海关、商检、口岸、保税仓、经贸、招商等涉外机构功能的日趋完善,赣州经济正逐渐融入沿海开放型经济圈乃至进入国际经贸大循环,赣州的对外交往不断扩大,人气不断攀升,知名度不断提高,吸引力不断增强。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乡面貌发生明显变化。撤地设市以来是赣州固定投资最大的时期,各项建设成效显著,基础设施大为改善。1999-2002年的4年间,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6.33亿元,相当于改革开放以来至撤地设市以前的总和。一大批交通、水利、电力、通信、市政、社会事业等重点项目相继建成。随着赣龙铁路的加紧建设,将使赣州在“十五”期间形成两条大动脉京九铁路与福贵铁路交叉的“十”形铁路枢纽,赣粤高速公路赣定段年内的竣工通车,105、323等两纵两横四条国道改建的全面推进,黄金机场完成4C级改造,航运与长江相连,可通沿海各港口,形成了以铁路、公路、为主体,航空、水运为两翼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赣州交通中心的地位更加凸现。
赣州城区建成区面积由1999年的24.34平方公里增加到2002年的32.61平方公里,以赣州城区为中心的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城乡电网改造大规模实施,邮电通讯加速现代化迈进。
社会事业蓬勃兴起,人民生活明显改善。1999年以来有180余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和星火奖,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和民办科研机构发展到100多家。“两基”教育得到巩固提高,全市“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6.5%,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各项社会事业均取得了新成绩,近几年来,赣州连续三次保持“国家卫生城”荣誉,率先步入省级园林城市行列。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赣州人的生活也变得更加美好。2002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达6175元,比1998年增长57.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191元,比1998年增长7.1%。建小康再铸世纪新辉煌
“今美于昨,明日复胜于今”。赣州市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把扩张以工业为核心的经济总量作为重点,加大投入,做强工业,做优农业,扮美城市,加快发展速度,改善发展环境,提高发展质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好头,起好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实际利用“三外”资金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5%;财政总收入增长11%;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9%和4.5%;城镇登记失业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4.5%、9‰以内。为此,我们将努力实现五个“新”。
1.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争创产业发展的新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做大做强工业经济,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三是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将引导赣州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实现高于GDP增速8个百分点以上的工业发展目标。发展壮大新材料、食品和生物制药三大支柱产业,尤其是抓好以稀土和钨为主的新材料工业,促成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的合作。集中力量抓好40户重点企业,实现利税总额增长20%以上,销售收入过亿元、利税总额千万元的企业分别达到18户的目标。
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主要是通过租地经营、股份制等形式,引导种养大户、生产能手、工商企业和外来投资者成片承包土地、山林和果园,推进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加快主导产业发展,集中力量抓好果业、商品蔬菜、草食畜禽和特种水产、园艺花卉等主导产业,培育一批有地方特色的名牌产品。大力发展脐橙产业,夯实赣州建成为世界著名脐橙主产区的基础。
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把旅游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来培育,建成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旅游精品;完善房地产二、三级市场的各项政策,扩大住房信贷,激活房地产市场;大力培育劳动力、资本、技术、产权等要素市场,积极探索现代物流业和会展业的发展路子;支持金融体制改革,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扶持和发展社区服务业,逐步形成适应发展要求的现代服务业。
2.深入推进市场取向改革,实现体制创新的新突破
在国有企业改革上求突破。加快国有资本推出步伐,通过改革淘汰破产一批、放开搞活一批、壮大提高一批,增强企业活力。推进林业、农业、水利、交通、建设等系统的企业改革。在优化所有制结构上求突破。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大胆进入法律法规未予限制的所有经营领域,不限发展比例、速度、规模和方式;鼓励非公有制企业采取资本注入、技术转让等方式,参与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吸纳社会资本,不断提高产权混合度;鼓励金融机构开拓新的金融业务,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在深化各项配套改革上求突破。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持不懈地巩固“两个确保”,做好“三条保障线”衔接工作。
3.继续实施大开放战略,开创对外开放的新局面
把优化环境作为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建立综合审批绿色通道,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推行首问制、服务承诺制和限时办结制,加快推进“电子政务”进程;营造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严厉查处“三乱”,严禁暗箱操作,实行阳光政务;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击制假售假、偷税骗税、经济欺诈、逃废债务等不法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着力打造“信用赣州”,把赣州建设成为亲商、安商、富商、投资环境最好的地方。举全市之力,做好2004年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在赣州召开的各项准备工作;办好第三届脐橙节。更加积极主动地接轨沿海发达地区,参与国际国内产业组织分工,自觉融入沿海开放型经济圈,努力使赣州成为沿海发达地区的“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
4.千方百计加大投入,促进经济发展上新台阶
加强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全力配合和抓好赣定高速、赣龙铁路等重大项目建设,确保赣定高速公路年内竣工通车。加大公路建设力度,全年完成市养公路路基改造和路面各350公里。高标准抓好农村电网和城市电网改造,加快110千伏和220千伏输电网络建设。加速以赣州城区为中心的城镇化进程,结合工业园区和专业市场建设,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取消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的各种限制,吸引农民进城。加大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力度。坚持高起点规划,因地制宜、优化布局,精益求精建设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注重塑造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特色和差异性,培育特色产业群,打造区域经济版块。加快投资主体和融资渠道多元化步伐。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土地资本、产业资本和无形资本等基本要素进行集聚、重组和营运,吸引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市外资金参与各种基础设施建设。
5.全面实施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各项社会事业上新水平
加快发展科技事业。不断提高企业特别是重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努力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加快科研机构改革步伐,支持科技人员创办、领办、承包科技实体,鼓励科技人员到生产一线进行科技示范活动。扶持发展面向广大中小企业和农户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面贯彻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继续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
贯彻基本国策,实现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发展经济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土地管理,严格土地审批。加强森林保护和水资源管理,搞好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防止水土流失。促进矿产资源有效开发利用,防止乱采滥挖。
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对革命传统和客家文化等优秀文化遗产的研究开发力度,充分展示赣州文化的魅力,积极争创文明城、卫生城、园林城、优秀旅游城、双拥模范城。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赣州经济社会发展正如滚滚赣江之水,一浪高过一浪,奔腾不息,一往直前
http://www.zgxxb.com.cn/paper/2371/2371-4-01.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3-5 00: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赣州的快速发展真想马上就大干一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4 13:4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zhangtianbin 的帖子

赣州贪官腐败太多,我想回去开工厂都不敢.人到家地方政府坐,皮股都没有坐热,那贪官就想捞钱.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2 14:5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