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汉乐,凝聚着中国人最深层次的民族记忆,饱含着最具民族特色的古朴、典雅的传统美学追求,它的现状如何?出路又在何方?
汉乐传人罗九香
核心提示
在流行“读经”、“穿汉服”、“龙图腾”的今天,人们可能不知道有一种传承了从魏晋到明清古韵遗风的“中州古调”、“汉皋旧谱”,至今仍在广东梅州地区流传。凤凰卫视杨锦麟主持的《有报天天读》,节目中的背景古筝曲就是这种拥有1600多年历史的中原古乐——广东汉乐的代表曲目《昭君怨》。对于有幸聆听到这些“太古元音”的人们来说,应该要感谢千百年来不断南徙的客家人,是他们把一段段起源于中原宫廷音乐的悠久旋律,融入了当地的民间音乐和世俗生活,使之得以保留下来,更要感谢一位对汉乐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影响的老人,他就是著名客家筝演奏大师罗九香。
在中国五大古筝流派(山东、河南、潮州、客家、浙江)中,广东占据了其二。罗九香凭借一触即颤的按颤功夫,出神入化的滑音技巧,随情而发的演奏气度,铿锵有力的发音功底,被誉为客家筝派最重要的典型代表。2001年,罗九香的名字与刘天华、阿炳,一起被收入国际公认的音乐权威辞典《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在其悉心培养下,罗九香有不少学生已成为今日筝界之栋梁,如中央音乐学院的史兆元、中国音乐学院的李婉芬、上海音乐学院的何宝泉等等。
今年是罗九香大师诞辰105周年,而昨天(6月9日)则是先生的忌日。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我们邀请他的次子罗洁中先生,为读者回顾罗九香先生坎坷不平的从艺道路,讲述其不为人知的人生悲欢。而另一方面,先生毕尽一生痴爱的广东汉乐去年6月,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乐种之一,广东三大民间音乐之一,广东汉乐凝聚着中国人最深层次的民族记忆,饱含着最具民族特色的古朴、典雅的传统美学追求,它的现状如何、出路又在何方?如何打造汉乐这个品牌?值得人们共同关注。
■人物档案:
罗九香(1902~l978)
广东省大埔县人。1902年6月19日出生于大埔县石云区枫朗乡。1978年6月9日因肺病抢救无效在家乡逝世,终年76岁。著名客家筝演奏家、教育家。擅长客家筝、三弦、椰胡等多种民间乐器演奏。一生从事民间音乐的演奏和教学活动,有“太古元音”遗韵之誉。为此,罗九香常以“儒家乐派”自称,在广东潮梅及东南亚一带地区享有极高声望。民间有“南派筝王”之美称。
/专访/
痴迷成大师
次子罗洁中忆罗九香
学琴的传奇经历
曾被斥不务正业
[讲述背景] 罗九香出身于商贾家庭。其父罗告蒙经营酱油生意,生有五男四女,罗九香排行第七,是男孩中最小的,甚得其父爱抚,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文化教育。1921年毕业于潮州最高学府——潮州金山中学。1925年,他师随有“乐圣”之誉的何育斋先生学习古筝和民间音乐。从上世纪30年代起,他醉心于民间音乐的演奏活动,在大埔家乡,常与乐为伴;在汕头,他是“公益社”、“以成社”等儒乐社团的常客;在广州,从不放弃与乡亲乐友“和弦子”。抗日战争时期,他避居回乡,仍钻研筝艺不辍。
记者:关于您父亲学筝的经历,坊间一直传说,在他21岁时在家乡广德学校任教期间,常常见到一位肩背古筝走街穿巷的盲人琴师,后来盲人先生成为他的启蒙老师。真是这样么?
罗洁中:呵呵,我们罗家人也一直纳闷这种说法究竟是怎么传出去的。但有一点肯定的是,盲人琴师肯定不是我父亲的启蒙老师,因为他学筝绝对不是20岁后才开始。我们家乡大埔,有“汉乐之乡”之誉,他自小已受汉乐熏陶,跟着族兄、古筝好手罗仙畴学古筝,又常参加乡间合奏聚会,古筝、三弦、椰胡各种乐器样样都会。不过对他影响最大的还是何育斋。1930年,何育斋在广州成立“潮梅音乐社”,为文化人、音乐人提供聚会、交流切磋技艺的场所。他经常参加音乐社的演奏活动,不断钻研,成了何育斋的重要传人,也在此结识了戏剧家欧阳予倩、文艺评论家林默涵、古琴高手杨新伦等名流和同道中人。
记者:还有种说法,称您父亲是因为痴迷音乐而放弃了仕途。
罗洁中:真是这样。回想我父亲这一生,他之所以能成为大师,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对艺术的由衷热爱和全身心投入。20、30年代他从事的职业现在看来都是“金饭碗”、“肥缺”啊!你看他先后任过广东省财政厅办事员(他舅父时任财政厅长)、广州土地局登记员、汕头防务庶务员、广东省建设厅东路行车管理处罗浮站站长、广州市公安局文书等职。但我父亲对于赖以生活的工作却并不在乎。这些工作时断时续,或者一年半载,或者二、三个月,失业也是常事。家里的长辈经常斥责他辜负了光宗耀祖的期望,“玩物丧志”、“不务正业”,但他对音乐的追求,依然是矢志不移,甘守清贫。
专业生涯:
在文革中继续弹琴
[讲述背景]
1954年,经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推荐,罗九香进入大埔县“民声汉剧团”(“广东汉剧团”前身)任筝、三弦演奏员。1956年,他随广东代表团赴京参加第一届全国音乐周的演出,这是客家汉乐第一次公开向全国音乐界演出。在随后的古筝观摩交流会上,他弹奏的《出水莲》、《将军令》倾倒全国同行。欧阳予倩赞道:“神功至极,匠心独具,堪称岭南一杰!”
记者:普遍认为,1956年是您父亲一生最重要的事业转折点,您作为他身边最亲近的人,当时感觉到这次演出给他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罗洁中:有人说,如果没有1956年的进京演出,罗九香就难以为人所知,继而走上全国音乐高校的教席,客家筝派的发展要推后几十年!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那一年的演出非常轰动,对于我父亲来说,不仅第一次见识到京城文艺界的场面和气派,而且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接见,令他大受鼓舞的同时,思想境界得到升华。以前他喜爱音乐,基本上是“自娱自乐”的封闭状态,可以说是一种业余性质的自我陶醉,但这次演出使他一下子眼界打开了。他回来后好几次跟我们说,客家音乐经历了几百年没有失传,说明人民喜爱它。今天传到自己手中,应该有责任把它传下去。也正是通过这次演出,让全国音乐界认识了广东有个罗九香,才有后来他应邀到天津音乐学院和广州音乐专科学校(星海音乐学院)执教的机会。
记者:十年动乱时期,您父亲由于所谓的“历史问题”,曾先后二次被遣送回乡,失去自由,在那种极端压抑、精神饱受摧残的条件下,为什么他依旧能坚持钻研琴艺?
罗洁中:所谓的“历史问题”,是我父亲终生的遗憾。1946年初我祖父客死广州,为筹集回乡迁葬的费用,父亲无奈之下接受了当时任广东省省长罗卓英的资助,条件是为其宗亲选举省参议员而挂名担任一年县参议员。就是这件事让他在以后的20多年里背负了沉重的政治包袱。1957年冬,他又不适时宜地向当时汉剧团领导提出汉乐在汉剧团内的定位问题的意见,被定为“内右”,又一次遭劫,直到1981年去世3年后才给予平反恢复名誉。父亲在世时一直忍辱负重,始终以乐观、豁达的心态承受一切。只要环境许可,在家乡坚持练琴、习琴、授琴。那个时候他通常都是晚上偷偷练琴,先弹奏几曲《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再弹奏《昭君怨》、《出水莲》等古曲。
为人与艺术主张
[讲述背景]
除了演奏,罗九香的书法远近闻名,擅用行草书写唐宋诗词。他家乡的大院门楼横匾上有“记述文明”四个大字,就是出自罗九香的手笔。罗九香坚持练习太极、八卦,他患有“浸润型肺结核”症,平时咳嗽不已,每逢运气弹筝,咳声即止。在对艺术的鉴赏和传承方面,他主张对传统乐曲赋予新的艺术生命,才能长盛不衰。他曾经将古琴家徐青山所著的《琴况二十四则》集其警句缩写为《琴况二十四则警句》,句句精深高妙,不仅反映出其深遽高远的艺术境界,也恰如其分地概括了罗九香的做人原则。
记者:在听众们的印象中,您父亲是一位学养深厚、多才多艺的艺术大师,生活中的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罗洁中:生活中,他是一个寡言少语,心性清高但又非常随和的人,对待听众一律平等,不分贵贱。乡亲们来听他弹琴,他还常常自己掏钱,招待大家喝茶、抽烟。在我很小时,我就记得父亲话不多,通常是清晨和晚上的时候独自弹筝,常常把内心感情寄托在演奏的乐曲中。如稀客来访,多弹奏《千里缘》、《怀古》,寓“知音相遇”或“思念”之意;偶遇伤感,则弹《杜宇魂》、《昭君怨》聊作安慰;目睹社会不平和污浊现象情绪低落时,则弹《出水莲》来倾吐“君子”之气,或以《将军令》的威武雄壮音调来激励自己。
记者:您父亲常以“儒家乐派”自居,他对待学生和子女是不是也是遵循四书五经、师道尊严那一套规矩?
罗洁中:他虽然信奉儒家学说,提倡尊师重教,但绝不是一个迂腐的人,事实上,他在艺术上勇于创新的精神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反映出来。上世纪20年代初,他在家乡日新学校、广德学校任教。在当时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他就提出女孩应享受与男孩一样的教育权利,带头把妹妹及邻居女孩子送到潮州金山中学读书。他还常给学校带来一些新风尚。在他倡导下,日新学校举办了有史以来的首届运动会;他主张学生要穿制服,以加强学生的纪律观念和自豪感;他亲自参加演出以“破除迷信,反对买卖婚姻”为内容的话剧《幸福姻缘》;教学中,常穿插一些科学常识,如雷、电等自然现象的形成,启发学生认识科学。他善于理解和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经常鼓励学生采用传统乐曲素材改编现代题材的新曲;支持学生学习新创作的现代乐曲和技法,这与他本人在古筝演奏和教学活动中,善于博采众长的治学作风是一致的。
■评价
周凯模
星海音乐学院研究部主任、音乐研究所所长
《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是国际公认的具有最高学术权威的音乐辞典。直到20世纪50年代,在这个权威大辞典中,华人只有两位大师被收录在册:—位是著名美籍华裔作曲家、哥伦比亚大学文学院终身院士周文中教授,另—位是著名钢琴家傅聪先生。华彦君、刘天华、以及岭南的罗九香等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家能逐步进入这个历来以西方艺术音乐和音乐家为主体的辞典……反映出国际学术界越来越意识到,过去几百年以欧洲教会、宫廷或音乐厅作曲家创作的“艺术音乐”经典为唯—价值标准的“欧洲中心论”观念,有失偏颇,因而出现了各国民间音乐家与贝多芬、莫扎特“不同而并立”的多元局面。
罗德栽
著名笛箫演奏家、广东省汉乐研究会会长
在我们的家族里,走上音乐专业道路的只有罗九香和我叔侄两人。几十年断断续续的相处中,无论广东汉乐和客家筝艺方面,九香叔对我启发最大、影响至深。1960年,罗九香先生调到广州音专担任古筝专业教师。开学后的一天,会议间隙系领导提议请他弹奏筝曲,当时开会的小礼堂靠墙摆着—架古筝,但既没有筝架也没有琴凳。他毫不犹豫地跨上舞台,把筝取来,席地盘腿而坐,信手弹奏一首《薰风曲》,他那娴熟的技法,挥洒自如的气度,博得满场赞许。后来,他淡淡地跟我说,凡事不要有太多的要求,重要的是要根据环境和条件的不同迅速调整自我,遇事镇定自若,临场不惧,才有可能做到最好。这—番话寓意深刻,令人难忘。
(本文部分资料引自陈安华、罗德栽主编《出水莲花,香飘九州——纪念罗九香先生百周年诞辰》一书,特此致谢。)
本报记者 郭珊 翟永鸣
照片由罗洁中提供
图:
汉乐传人罗九香1965年于广州音专。
(摘自南方日报)
网络来源:广东汉乐网http://www.gdhyw.com/gdhyw/view.asp?ArticleID=29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