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532|回复: 3

[讨论] 读书——马卡丹的客家苦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18 01: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www.qzwb.com  2007年12月17日 00:00:00   来源:泉州晚报  
——评《千年回望》□詹鄞森

  把马卡丹与余秋雨作一个比较,是有点意思的。书名上,一个是《千年回望》,一个是《千年一叹》;内容上,一个追寻客家文化的神奇、神秘与独特,一个探索人类古代文明的兴起和衰落;都是以大文化的手法,或称散文的写法,以个人的经历、体验,对一种文化现象进行拷问,寻找,似是游记,但远不止地理与文学的结合,更多了哲学与理论的思考,引起读者的共鸣、参与。可以说,余秋雨是大获成功了,那么马卡丹呢,他在一个个客家村落之间穿行、思考,试图对汉民族中这支极为独特的客家民系的形成、勃兴、流转进行一次文字的梳理,对中原汉人的一次次大迁徙现象进行文化的回望。

  余秋雨是以《文化苦旅》一书迅速走红的,他甚至影响了一代文风,产生了“学者明星”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延续至今,方兴未艾,你方唱罢我登台。他依仗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把历史从柔声细气的书斋,或尖声尖气的沙龙里解放出来,把教授居高临下、深奥枯燥的理论还原成可感可亲、有血有肉的直观形象,博得了大众读者的喜爱。不管马卡丹是否愿意承认,他不由自主地也走了这条路子,在作品中打上了余秋雨式的烙印。

  余秋雨寻找人类古老文明之路,在印度、约旦、埃及、希腊、伊朗、以色列、巴基斯坦之间游走,显然充满艰辛、危险,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险象环生,他甘愿在毫无保护机制的险境中去面对这一切,就像脱去手套,更有质感地抚摸人类文明巨构猝然崩坍时的累累伤痕,从而引发他对古代文明、中华文明的苦思:作为我们的生命基座,如何避免整体性的崩坍,这其中给予我们哪些启发,现在世界上生龙活虎的年轻文明,是否还会重复多数古代文明的兴亡宿命?

  马卡丹走客家苦旅,也不寻常。他如一切学者一样,进行田野调查,把脚印重叠在古代客家人迁徙的印迹上。名山大川对他好像没有太多的吸引力,国外风景名胜他作壁上观。他一路走的大都是穷乡僻壤,注定与颠簸、艰苦、孤独为伴。窄巷、破屋、祠堂、古街、石笔,这些谈不上风景的断墙残垣,片瓦遗迹,在他眼前穿起的是一条时间的隧道,走过的是一代代客家先人。汀江、赣江边的桨声、山歌和捣衣声,唤起他对客家妇女、客家歌谣、语言的思考。他以客家之子的虔诚,溯流而上,沿着客家先人前后五次长达千年的迁徙路程,从闽粤赣三省交界,即今天人称客家大本营的闽西、赣南、粤东出发,一直追寻到客家源头的中原、河洛。他的脚步似乎没有停歇,他在江西筷子巷、福建瓦子巷、广东珠玑巷狭仄的巷道中穿行,试图寻找客家先祖的迁徙路线。他在粤赣交界的梅岭关隘、宁化石壁大祠堂前沉吟,他接二连三地探访江西兴国的三僚村,只因为那是“中国风水第一村”。他常常伫立江边,看残阳夕照,拾拣四堡雕版遗韵,走进七下西洋郑和的副手王景弘的故乡香寮,抚摸客家庄园土楼粗粝的墙壁……他用感性的事物,来印证他心中的一个个问号,用实证来索检客家学者的理论论述。

  马卡丹独辟蹊径,边走边唱,他既不是“做学问”或“做文章”,在前人的典籍上引经据典的考证,也不是一般游记式的“蜻蜓点水”,在表面物景上作文学记录。他用全部的才情、智慧,生命的体验和文学的功底,对客家事物作哲学和理论的研讨。与笔端相比,他更看重脚步;与文章相比,他更关注生命;与精细相比,他更倾情粗粝。

  无疑,客家文化有着极其鲜明的特色,有着其他民系难以企及的优势,也有着更为沉重的包袱。马卡丹选取他生长于斯的客家大本营地区,富有文化内涵的代表性文化景观和历史人物,以走读的方式,动态地、多侧面地勾勒出客家文化的基本形态和主要特征,对客家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对客家的优势与劣势作全方位的回顾、阐释和展望,让客家人对自己的民系有更为全面的认识,让世人对客家民系有更为系统的了解,这,或许正是他的初衷。

  有多少人关注客家人、关注客家文化现象,马卡丹就拥有多少读者。可惜,在这一点上,《千年回望》比之《千年一叹》或《文化苦旅》,面要窄得多了,与整个人类文明的兴衰起落相比,与中华文明大文化相比,这是一扇冷门,马卡丹把它打开,在熙熙攘攘的物欲面前,有多少人愿意进入呢?

来源:泉州晚报http://www.qzwb.com/gb/content/2007-12/17/content_2672817.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19 16: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6 00:0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火德 的帖子

把余秋雨说的那么高,可见你的水平也就不敢恭维了。余是做学问的人吗?读书要读,更要动脑子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6 13:46:4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推荐了本好书,学习学习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1 07:3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