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3-10-28 16: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RE:河南日报的客家迁移万里寻踪???
http://202.102.247.129/news/sjksdsbjkqdhzt/kjqywlxz/200310/25/234758.html
从洛阳到“洛阳”—— 榕树下,想起从前……
我们赶到福州城内的忠懿闽王祠时,当地专家罗景烈已如约等候在祠门前。
“无论是民间还是官方都一致认为,闽王王审知是开发福建的有功之人,有人甚至认为有了王审知才有了福州。这话听起来有些夸张,却是王审知开发福建的写照。”罗景烈对我们说。
唐末,王审知随其兄从河南固始转战到福建,担任过福建节度使,五代梁开平三年(909年)被封为闽王。在他治闽的29年中,轻徭薄赋,省刑惜费,鼓励垦荒,倡修水利,兴办学校,发展海外贸易,招纳中原名士共同开发福建,对福建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使福建成为当时全国比较稳定繁荣的地方,被誉为“文儒之乡”。福州城也比他来之前扩大了7倍,王审知因此被后世誉为“闽王”。
王审知逝世后,人们在后晋开运三年(946年),把他的故居改为祠庙永久奉祀。祠厅内有一尊王审知像,周围陈列着从王审知的宫殿遗址和陵墓中出土的墓志铭等文物。祠内碑院立有唐时的“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记载有当时福建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往来的史料,是研究“闽国史”、五代史的重要文物。祠内还有北宋开宝七年(974年)所立的“重修忠懿王庙碑铭”、“乞土胜地”等碑。
“这‘乞土胜地’,寄托着耕田人的希望呢!”罗景烈说,“自宋至清,每年立春,福州郡守都要率领群僚到闽王祠致祭闽王,并在祠前乞取一丸泥土捏制春牛,然后抬着春牛游行各地发动春耕,这就是福建传统的‘迎春牛’活动。”
王审知是策军来到福建的,但他带来的不是武力的炫耀,而是中原的文化,是先进的文明。正因为这样,福建人民永远怀念他。
王审知的墓位于福州市北郊的莲花峰麓,它是一座具有五代时期江南风格的保存完整的石构坟墓。远观,坟墓气势雄伟,显出王者气派;近看,墓室封顶形如一双拖鞋,上下有三层拜台,台前有一条宽约一丈的石砌大道,道旁有四尊石翁仲,两文两武,高约丈余。还有六只石虎、石马、石羊蹲于左右。台正中有两列并排的长方形砖墩,砖墩下面当是通往香殿和顿棺处的隧道。砖墩后面是一面石砌的半圆形的墓壁,前面的石碑上镌有“唐闽忠懿王墓”。站在王审知墓前极目远望,福州城尽收眼底。
泉州港也是王审知开发出来的。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这儿是“东方第一大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泉州是一座把古老与现代相糅一处的城市,充溢着精致与随意。它有精致的一面——中山路上的店铺所展示出的都市气息,能与这个时代最前沿的时髦搭上界;它也有随意的一面——繁华街道的后巷背街里,是没有刻意粉饰门面的小吃铺、水果摊、美发厅等。它的大青石路面上也有污水、垃圾,它的房子,多是红砖红瓦的,尤其是屋顶翘翘的两头,间或衬托着几株树冠庞大的榕树,富有韵味。泉州城的主色调是红,闽南的传统建筑也是红色调子,红砖红瓦的色度相当饱和。而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也是精致的,青年不落时尚,老人不显寂寞。
当夜色降临,华灯初上,女孩子能把美甲店挤得满满当当,老人则在街头品茗听南戏,也照例是座无虚席。早就知道,要了解闽南文化,一定要品功夫茶、听“南音”。这“南音”可是地地道道的泉州文化的代表,可我们发现,每天晚上准时上演的“南音”,保留曲目竟是“梁山伯与祝英台”!这又和中原联系上了——“梁祝”的故事正是中原汉人迁移时带到南方的。
泉州人是会享受的。这里的老人纵使进不得洗足按摩、指压精油的豪华店堂,却可在路边随便一处空地处请个人捶捶背、掏掏耳朵,那价格也就相当于喝一听可口可乐;一个路口,会有三种代步车辆等待载客,出租车、摩的和人力车——管理这个城市的人能包容差别如此大的公共交通工具的存在,说明了他们的自信和一个城市的兼容。
散落于城区的众多古代遗存,是这枕山面海城市的根基,是今天的泉州城之所以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支点。从唐代到元代,泉州“刺桐港”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域的阿拉伯商人正是由泉州港登陆的。始建于北宋的清净寺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清真寺。泉州在古代是东方最开放的城市之一,而它的历史起点则可追溯到唐末河南固始人王潮及其两兄弟率义军入闽,泉州的开埠和“闽王”王审知当年的“施政纲领”有关,也和大批南迁的中原汉人有关。泉州城最知名的开元寺内的东西塔(镇国塔、仁寿塔)和中原的塔没什么两样,而与中原文化“血缘”最近的,当属泉州洛阳桥。
夕阳下的泉州洛阳桥宛如玉带飘落在宽宽的洛阳江上,江风中的养蛎小船在洛阳江上漂来荡去,把洛阳江点缀得生机盎然。奔腾不息的洛阳江充满了生命的张力,它是人类的“天堑”,而让这“天堑”变为“通途”的,是一公里之内的三座新老洛阳桥——不新不老的,是连接324国道的洛阳桥;新近开通的,是贯通泉州至福州的高速公路桥;老的、“服役”将近1000年而于1996年才禁止通行机动车的,是宋代的大书法家蔡襄营建的洛阳桥。
这座古老的洛阳桥,就是我国第一座海港大石桥了。它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史上的伟大创举,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称赞其为“福建桥梁的状元”。“中国桥梁的状元”是谁,茅老没有说,但洛阳师范学院副院长兼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宝明教授认为:“‘中国桥梁的状元’是洛阳的洛阳桥,但它早就毁于战火了。现在的泉州洛阳桥的许多建桥工艺就来源于洛阳的洛阳桥。”
2003年10月23日,我们拜访了位于仙游枫亭锦岭将军山下的蔡襄陵园。
刚一进园,一位妇女走上前来,待问明白我们要探访蔡襄陵园时,她脸上立马堆满了自豪:“蔡襄是我们蔡家的祖宗啊!”其实她姓朱,不姓蔡,她说“我们蔡家”,是因为她是蔡家的媳妇,她是专门管理蔡襄陵园的。
蔡襄出生于福建,其祖上是从河南光州(今固始县)迁来。蔡襄病逝于枫亭家中,葬于锦岭,欧阳修为其写“墓志铭”,朝廷追赠少师,谥忠惠。
陵园山门及前门,分别刻有对联:“跨海筑桥不尽黎民歌惠政,挥毫飞龙何曾勋业掩文章”,“忠国兴邦三谏有诗誉扬端明殿,惠民利涉万安无险功业洛阳桥”。
10月24日,在惠安县委宣传部小曾的带领下,我们沿着曲曲折折的乡间小径来到王潮墓园。位于磐龙山下的王潮墓正在重修,施工工地上还堆放着条形石块和泥沙。陵墓的主体已经完工,台阶甬道刚刚铺就,拜亭、石兽、望柱、文武翁仲和高大的石牌坊也是新造的,墓室正前方的石碑上红字篆刻着“唐封广武王王潮公陵”字样。据小曾说,王潮墓是福建境内为数不多的千年墓葬,历经风侵雨袭,墓贼盗挖,毁坏严重。如今我们看到的陵园,是海内外王氏后裔本世纪初捐资重修的。
王潮是河南固始县人,唐末和他的弟弟王审知一起参加义军,作为前锋率5000兵士沿江淮,下汀江、漳江进入福建,攻克泉州、福州,独霸一方。唐王朝先后赐封其为泉州刺史、福建观察使,逝后被谥为广武王。其弟王审知后来则被封为闽王。河南固始的王氏兄弟是影响福建历史的重要人物。
返程中,我们正在车上热烈地讨论着福建与河南的渊源时,忽然发现途经的下埔村几乎家家户户门头上都刻着“南阳衍派”、“南阳传芳”的字样,下车一问,原来全村都姓叶!“肯定是叶公的后代!原本叶县不就归南阳管吗!”大家一边推测,一边分头访问,可村里的老百姓却一问三不知,竟没人能给记者说出个究竟来。我们甚至找到下埔村小学的校长——一位语文老师,请他给记者“解惑”,可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一位老汉说他家有族谱,是一个从台湾返乡探亲的老人带回来的,族谱上说“中原用兵,江淮大扰”,叶姓是从固始避乱入闽,清末时从岭下迁到惠安下埔村,正巧与固始人“广陵王”的墓地“比邻而居”。
在泉州晚报社,当编委办公室主任邱志坚了解了本报这次大型采访报道活动的目的和过程后,激动地说:“对啊,对啊!我的老祖宗就是从河南迁过来的。无论是在福州还是泉州,上点年纪的人都知道自己先祖是从黄河岸边的河南迁到这里的。”两地报人就这样一下子没了距离。
福州、泉州都是中原之脉远播东南“开花结果”的地方。
——————
开始佩服某报的想象力了,这也跟客家扯上关系 |
|